天马引

作者:吴泳 朝代:宋代

天马引原文

陇古之野龙驹骧,追风胁月坤为裳。
竚云亭亭广颡直,夹镜炯炯双瞳光。
饭以玉山禾,饮以瑶池浆。
自成骨格异赭白,活出神采遗玄黄。
三千牝,十二闲,挽视但觉皮毛凡。
饮江曾濡六辔湿,致远又逐双旌扬。
牧则在坰野,贡则归天潢。
写图仍上穆天子,跛蹩但笑群觗羊。

诗词问答

问:天马引的作者是谁?答:吴泳
问:天马引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吴泳的名句有哪些?答:吴泳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龙驹

(1).指骏马。 南朝 陈 徐陵 《骢马驱》诗:“白马号龙驹,雕鞍名鏤衢。” 唐 杜甫 《惜别行送刘判官》:“祗收壮健胜铁甲,岂因格鬭求龙驹。” 明 徐复祚 《投梭记·恣劫》:“请缨倜儻,僇长鲸龙泉射芒;死绥慨慷,斩 蚩尤 龙驹快驤。” 郭沫若 《题画赠朝鲜同志》诗:“龙驹一日行千里,国运升恒亦如此。”

(2).喻豪杰之士。 唐 李白 《永王东巡歌》之七:“战舰森森罗虎士,征帆一一引龙驹。” 唐 崔璐 《览皮先辈盛制因作十韵以寄用伸款仰》:“ 襄阳 得奇士,俊迈真龙驹。”

(3).喻英俊少年。参见“ 龙驹凤雏 ”。

追风

(1).骏马名。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法云寺》:“ 琛 在 秦州 ,多无政绩,遣使向 西域 求名马,远至 波斯国 ,得千里马,号曰‘追风赤驥’。”

(2).泛指名马。 唐 张祜 《爱妾换马》诗:“綺阁香销华厩空,忍将行雨换追风。” 明 冯梦龙 《情史·情憾·朝云》:“公答诗曰:‘……只为山行多险阻,故将红粉换追风。’”

(3).形容马行之速。《文选·曹植<七启>》:“驾超野之駟,乘追风之舆。” 李善 注:“超野、追风,言疾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骋逸足以追风。” 陈去病 《丁未八月海上藏书楼夜坐杂感》诗:“天马奔腾雾靄空,翩乎逐电与追风。”

(4).追随前人的风尚。《宋书·孝义传·郭原平》:“ 永兴 郭原平 世禀孝德,洞业储灵,深仁絶操,追风旷古,栖贞处约,华耇方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是以 枚 贾 追风以入丽, 马 扬 沿波而得奇。”

(5).谓追逐风情。 唐 蒋防 《霍小玉传》:“﹝ 鲍十一娘 ﹞性便辟,巧言语,豪家戚里,无不经过,追风挟策,推为渠帅。” 张友鹤 注:“追风,指追求女人的行为。”

(6).迎风,随风。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御淮》:“单尖宝鐙挑,把追风腻旗儿裊。”

亭亭

(1) 高耸直立的样子

亭亭净植。——宋· 周敦颐《爱莲说》

亭亭独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亭亭如盖。——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形容女子或花木挺立秀气

夹镜

形容双目明亮如镜。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双瞳夹镜,两权协月。” 唐 杜甫 《骢马行》:“隅目青荧夹镜悬,肉騣碨礧连钱动。” 宋 王安石 《虎图》诗:“壮哉非羆亦非貙,目光夹镜当坐隅。”

炯炯

明亮——多用于目光

两眼炯炯有神

双瞳

(1).两眼。 唐 杜甫 《天育骠图歌》:“毛为緑縹两耳黄,眼有紫燄双瞳方。”《儿女英雄传》第二五回:“世上这般双瞳如豆,一叶迷山的,以至糊涂下人,又有几个深明大义的呢?”

(2).重瞳,两个眸子。 晋 王嘉 《拾遗记·员峤山》:“人皆双瞳,修眉长耳。” 唐 李白 《登广武古战场怀古》诗:“ 项王 气盖世,紫电明双瞳。” 王琦 注引《史记·项羽本纪》:“闻 项羽 亦重瞳子。” 清 毛祥麟 《对山馀墨·巫觋》:“或谬託双瞳,或揑称鬼附,妄论休咎,武断死生。”

玉山禾

传说中的 昆仑山 的木禾。 南朝 宋 鲍照 《代空城雀》诗:“诚不及青鸟,远食 玉山 禾。” 唐 李白 《天马歌》:“虽有 玉山 禾,不能疗苦飢。”

瑶池

神话中昆仑山上的池名,西王母所住的地方;美池,多指宫苑中的池

骨格

(1).人或动物的骨头架子。亦指人的体格;身材。《醒世恒言·李玉英狱中讼冤》:“那 玉英 虽经了许多磨折,到底骨格犹存。将息数日,面容顿改。” 沙汀 《卢家秀》:“ 卢家秀 同他相反,矮垛垛的,骨格宽大,白晰红润的宽脸上长着一对大而发亮的眼睛。”

(2).比喻诗文或其他事物的骨架或主体。 唐 元稹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律切则骨格不存,闲暇则纤穠莫备。” 元 陈宜甫 《旧扇吟寄程雪楼廉使》:“携持骨格轻,发挥力量大。” 胡适 《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七:“ 章炳麟 的文章,所以能自成一家,也并非因为他模仿 魏 晋 ,只是因为他有学问做底子,有论理做骨格。”

(3).骨气;品格。 唐 吴融 《赴阙次留献荆南成相公三十韵》:“骨格凌秋耸,心源见底空。” 蒋光慈 《少年飘泊者》十七:“我想,一个人总要有点骨格,决不应如牛猪一般的驯服。”

(4).气质;仪态。 元 郑光祖 《伊尹耕莘》第一折:“此子生的形容端正,骨格清奇,非等闲之人也。” 明 何景明 《相逢行赠孙从一》诗:“只今骨格殊恒调,倾都见者嗟英妙。”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三:“见骨格清整,白鬚飘然。”

赭白

指赭白马。《晋书·慕容儁载记》:“初, 廆 有骏马曰赭白,有奇相逸力。”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乃有乘舆赭白,特稟逸异之姿。”《宋史·舆服志一》:“驾马以赭白。”参见“ 赭白马 ”。

神采

精神和风采,表现出来的精神面貌。指景物或艺术作品的神韵风采

“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他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祝福》

神采奕奕

玄黄

(1).指天地的颜色。玄为天色,黄为地色。《易·坤》:“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汉书·扬雄传上》:“灵祗既乡,五位时叙,絪緼玄黄,将绍厥后。” 颜师古 注:“玄黄,天地色也。” 晋 潘尼 《乘舆箴》:“元元遂初,芒芒太始,清浊同流,玄黄错跱。”

(2).指天地。 汉 扬雄 《剧秦美新》:“玄黄剖判,上下相呕。” 唐 杨炯 《百泉县令李君神道碑》:“及其玄黄再造,日月重轮,功成而不居,名遂而身退。” 明 宋濂 《燕书四十首序》:“玄黄之间,事变无垠。” 郭沫若 《十年建国增徽识》诗:“劳动精神昭日月,人民意气华玄黄。”

(3).泛指颜色。《古文苑·班婕妤<捣素赋>》:“閲绞练之初成,择玄黄之妙匹。” 章樵 注:“择颜色所宜而染之。” 唐 欧阳詹 《出门赋》:“路实多岐,丝无定色,任玄黄之濡染,信疆理之南北。”

(4).古人谓天地混沌之气。 汉 焦赣 《易林·蛊之泰》:“玄黄四塞,阴雌伏谋。” 三国 魏 曹植 《魏德论》:“元气否塞,玄黄喷薄,辰星乱逆,阴阳舛错。” 晋 陆云 《愁霖赋》:“于是天地发挥,阴阳交激,万物混而同波兮,玄黄浩其无质。”

(5).指彩色的丝织物。《书·武成》:“惟其士女,篚厥玄黄,昭我 周 王。” 孔 传:“言东国士女,篚筐盛其丝帛,奉迎道次,明我 周 王为之除害。”《文选·张衡<思玄赋>》:“献环琨与深縭兮,申厥好以玄黄。” 刘良 注:“以玄黄之繒,申其好也。” 明 王錂 《春芜记·赐婚》:“感皇恩浩荡,天使殷勤,不必玄黄稠曡,把红丝为聘。”

(6).比喻外表,非本质的东西。 晋 道恒 《释驳论》:“自非一举顿诣体备圆足,其间何能不有小失?且当録其真素,略举玄黄。安浑举一概,无復甄别?”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轻诋》:“ 谢安 目 支道林 如 九方皋 之相马,略其玄黄,取其儁逸。”

(7).《易·坤》:“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高亨 注:“二龙搏鬦于野,流血染泥土,成青黄混合之色。”《云笈七籤》卷十五:“云雷未泰之日,玄黄流血之时。”后因以“玄黄”指血。 清 李渔 《奈何天·掳俊》:“涂肝分脑,杀出玄黄路一条。” 陈毅 《淮北初战歼蒋军九十二旅》诗:“十万旌旗 泗水 阳, 淮南 、 淮北 遍玄黄。”

(8).指战乱。 清 春梦生 《维新梦》:“玄黄世界羣龙舞,黑白棋枰万马腾。”

(9).马病貌。《诗·周南·卷耳》:“陟彼崔嵬,我马虺隤……陟彼高岗,我马玄黄。” 王引之 《经义述闻·毛诗上》:“虺隤叠韵字,玄黄双声字,皆谓病貌也。” 唐 王建 《闻故人自征戍回》诗:“亦知远行劳,人悴马玄黄。” 清 方文 《卖马行为祝一之赋》:“主人见马意凄楚,嗟尔玄黄瘦如许!” 郁达夫 《赠王沉》诗:“鳶肩火色长如此,我马玄黄又日曛。”

(10).指有病的马。 晋 陆机 《七徵》:“策玄黄於榛险,凭穴岩而放言。” 唐 欧阳詹 《瑾瑜匿瑕赋》:“玄黄已疲,奚復骋乎千里;轮囷则疴,焉得用於九重。”

(11).指古代传说中五天帝的中央之帝。《楚辞·王逸<九思·守志>》:“謁玄黄兮纳贄,崇忠贞兮弥坚。” 洪兴祖 补注:“玄黄,中央之帝也。”

(12).道教指称水银和铅液化融合后的液体,为合成丹药的一种原料。《云笈七籤》卷六五引《金丹诀·合丹法》:“取水银九斤,铅一斤,置土釜中,猛其火,从旦至日下晡,水银铅精俱出,如黄金,名曰玄黄。”

三千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 ;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十二

(1).十分之二。《史记·高祖本纪》:“地方二千里,持戟百万,县隔千里之外, 齐 得十二焉。” 裴骃 集解引 苏林 曰:“十二,得十中之二。”

(2).特指税率或利率十分之二。《周礼·地官·载师》:“凡任地……甸稍县都,皆无过十二。” 贾公彦 疏:“皆无过十二者……皆无过十而税二。”《汉书·贡禹传》:“商贾求利,东西南北各用智巧,好衣美食,岁有十二之利,而不出租税。” 颜师古 注:“若有万钱为贾,则获二千之利。”

(3).形容数量多或程度深。 南朝 齐 王融 《望成行》:“金城十二重,云气出表里。”参见“十二分。”

皮毛

(1) 带毛兽皮的总称

貂皮是贵重的皮毛

(2) 体表皮肤和附着于皮肤的毫毛的合称

(3) 比喻表面的知识

略知皮毛

饮江

(1).向江中喝水。 宋 苏过 《飓风赋》:“断虹饮江而北指,赤云夹日而南翔。”

(2).犹饮河。比喻不慕荣利,隐退自乐。 明 张居正 《奉旨迎母就养谢遣官郊劳疏》:“既以紓瞻云陟屺之怀,奏甘膬以承欢,寧復忆饌鲤饮江之乐,候起居于八座,欣团聚于一堂。”参见“ 饮河 ”。

见“ 饮马长江 ”。

六辔

辔,缰绳。古一车四马,马各二辔,其两边骖马之内辔系于轼前,谓之軜,御者只执六辔。《诗·秦风·小戎》:“四牡孔阜,六轡在手。” 孔颖达 疏:“四马八轡,而经传皆言六轡,明有二轡当繫之。马之有轡者,所以制马之左右,令之随逐人意。驂马欲入,则偪於胁驱,内轡不须牵挽,故知纳者,纳驂内轡繫於軾前,其繫之处以白金为觼也。”后以指称车马或驾驭车马。《汉书·韦玄成传》:“绎绎六轡,是列是理,威仪济济,朝享天子。” 宋 苏轼 《贺韩丞相启》:“付八音於 师旷 ,孰敢争能;捐六轡於 王良 ,坐将致远。” 清 鄂尔泰 《昭陵石马歌恭和御制元韵》:“自来房駟无虚生,六轡乘时应乾九。”

旌扬

表扬。 唐 王昂 《对沉谋秘略科策第一道》:“今若垂旌扬之期,崇奬激之道……则将得其人矣。” 清 李渔 《奈何天·锡祺》:“为申报异常功德,乞赐破格旌扬。”

坰野

犹坰外。《诗·鲁颂·駉序》:“ 僖公 能遵 伯禽 之法,俭以足用,宽以爱民,务农重穀,牧于坰野。”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将吏依壁自固,虏輒掠坰野,收子女之俘,掊金帛之积而去。”

归天

死的婉辞

那妖精不经打,三五棒便归天了

穆天子

指 周穆王 。 唐 韩愈 《驽骥》诗:“惟昔 穆天子 ,乘之极遐游。” 明 何大复 《病马》诗之五:“徒闻 穆天子 ,八骏歷层空。”

跛蹩

(1).跛行。 宋 邹浩 《秋蝇》诗:“敺除付疲兵,祇足增跛蹩。”

(2).指驽马。 清 黄景仁 《泥涂叹》诗:“足土苟不离,都卢等跛蹩。”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