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高亭

作者:罗与之 朝代:宋代

三高亭原文

灼灼曾晖渐欲西,长桥弭棹倚栏时。
湖光渺漭浮寒鉴,山色依稀抹黛眉。
一舸功成非本志,三秋归思亦何迟。
始终唯有天随子,笑却旌招理钓丝。

诗词问答

问:三高亭的作者是谁?答:罗与之
问:三高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罗与之的名句有哪些?答:罗与之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灼灼

(1) 耀眼,光亮

若日出之灼灼。——《新书》

(2) 明白地

灼灼如此

曾晖

指日光。《文选·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清雾霽 岳阳 ,曾暉薄澜澳。” 吕向 注:“曾暉,日光也。”

长桥

桥名。在 江苏省 宜兴市 ,建于 东汉 时,相传为 晋 周处 斩蛟处,又名 蛟桥 。桥跨 荆溪 ,又名 荆溪桥 。《晋书·周处传》:“ 南山 白额猛兽, 长桥 下蛟,并子为三矣。”《初学记》卷七引 晋 祖台之 《志怪》:“ 义兴郡 溪渚 长桥 下,有苍蛟吞噉人, 周处 执剑桥侧,伺久之,遇出。于是悬自桥上,投下蛟背,而刺蛟数疮,流血满溪,自郡渚至 太湖 勾浦 乃死。” 唐 李贺 《听颖师弹琴歌》:“谁看挟剑赴 长桥 ,谁看浸髮题春竹。” 唐 李贺 《送秦光禄北征》诗:“ 周处 长桥 役, 侯调 短弄哀。”

弭棹

亦作“ 弭櫂 ”。停泊船只。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弭棹薄枉渚,指景待乐闋。” 唐 陈子良 《入蜀秋夜宿江渚》诗:“我行逢日暮,弭櫂独维舟。” 宋 贺铸 《拥鼻吟·吴音子》词:“别酒初销,憮然弭櫂蒹葭浦。回首不见高城,青楼更何许。” 元 卢挚 《黑漆弩·晚泊采石》曲:“记朝来黯别 江 滨,又弭棹娥眉晚处。”

倚栏

亦作“ 倚阑 ”。凭靠在栏干上。 唐 赵嘏 《宿灵岩寺》诗:“倚栏香径晚,移石 太湖 秋。” 宋 周邦彦 《一落索》词:“欲知日日倚栏愁,但问取、亭前柳。” 清 安夏 《杂兴》诗:“有竹深藏屋,无花强倚阑。”

渺漭

水势辽阔貌。 元 方回 《送徐如心如婺源三十韵》:“旷平初渺漭,屈曲渐深幽。”

寒鉴

(1).寒光闪烁的镜子。 宋 欧阳修 《西斋手植菊花过节始开偶书奉圣俞》诗:“岂知寒鑑中,两鬢甚秋草。” 宋 黄庭坚 《和邢惇夫秋怀》之三:“明月本无心,谁令作寒鑑。”

(2).比喻清澈闪光的水面。 宋 欧阳修 《送胡学士知湖州》诗:“ 吴兴 水精宫,楼阁在寒鑑。”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序》:“池上有亭,形类画舫曰 石帆 者,予暇日与客坐其中,竹树颯然,池水清澈,可见毛髮,游鯈浮沉,往来於寒鑑之中,顾而乐之。”

山色

山的景色。 唐 岑参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宋 欧阳修 《朝中措·平山堂》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一会儿出了隧道,又看见窗外的天光山色。”

依稀

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

依稀掩映。——清· 林觉民《与妻书》

黛眉

黛画之眉。特指女子之眉。 晋 左思 《娇女诗》:“明朝弄梳臺,黛眉类扫跡。” 唐 温庭筠 《春日》诗:“草色将林彩,相添入黛眉。” 五代 和凝 《柳枝》词:“瑟瑟罗裙金缕腰,黛眉偎破未重描。” 明 张景 《飞丸记·京邸道故》:“黛眉蹙瘦难展,嘆花前月下偏怜。” 清 赵执信 《夜合花·赠若青》词:“龙鬚凤枕,黛眉几许低横。”

本志

历来的意愿或志向。《后汉书·班超传》:“ 超 恐于 窴终 不听其东,又欲遂本志,乃更还 疏勒 。”《南史·何尚之传》:“礼毕,将亲迎, 点 累涕泣,求执本志,遂得罢。” 唐 韩愈 《上宰相书》:“忽将弃其旧而新是图,求老农老圃而为师。悼本志之变化,中夜涕泗交颐。”《新五代史·吴世家·杨行密》:“今 彦 且死, 鍠 失所恃,而守 宣州 非其本志,且其为人非公敌,此可取也。”

三秋

(1) 指秋收、秋耕、秋播

(2) 指秋季的三个月

(3) 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

(4) 指三年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只言期一载,谁谓历三秋!——李白《江夏行》

归思

回家的念头

(离家日久)归思甚切

亦何

何其;多么。 晋 葛洪 《神仙传·阴长生》:“况仙人亦何急急,令闻达朝闕之徒,知其所云为哉!” 唐 杜甫 《鹿头山》诗:“斯人亦何幸,公镇踰岁月。” 清 方文 《宋遗民咏·赵子固孟坚》:“嗟彼承旨者,失身亦何愚!”

始终

自始至终

会议始终在友好的气氛中进行

可是整整过了四百年,始终没有人来解救我。——《渔夫的故事》

天随子

唐 代诗人 陆龟蒙 的别号。 唐 陆龟蒙 《奉和太湖诗·缥缈峰》:“身为大块客,自号 天随子 。”《新唐书·隐逸传·陆龟蒙》:“ 陆龟蒙 字 鲁望 ……时谓 江湖散人 ,或号 天随子 、 甫里先生 。”亦省称“ 天随 ”。 宋 苏轼 《寄周安孺茶》诗:“ 鹿门 有佳士,博览无不瞩。邂逅 天随 翁,篇章互賡续。” 明 高启 《寄题内弟周思敬野人居》诗:“野人何处是幽栖,闻在 天随 旧宅西。”

旌招

以旌招之。谓征召贤士。语本《孟子·万章下》:“敢问招虞人何以?曰:‘以皮冠。庶人以旃,士以旂。大夫以旌。’” 晋 潘岳 《为贾谧作赠陆机》诗:“爰应旌招,抚翼宰庭。” 南朝 陈 周弘让 《与徐陵荐方圆书》:“ 圆 若蒙此旌招,未必不凿坯而遯於廊庙之用。”

钓丝

钓竿上的垂线。 唐 杜甫 《重过何氏》诗之三:“翡翠鸣衣桁,蜻蜓立钓丝。” 宋 陆游 《舟中对舟》诗:“江空裊裊钓丝风,人静翩翩葛巾影。” 清 顾贞观 《石州慢·御河为漕艘所阻》词:“不如归去,从教锦缆牙檣,钓丝莫负秋江碧。”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