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时享太庙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孟春时享太庙原文

鲁论钦与祭,周雅咏于昭。

太室修精礿,王春报始韶。

瓞瓜绵益衍,本木接非遥。

济济趋三献,依依眄九霄。

僾闻希黻扆,显相肃鹓僚。

启佑鸿规远,丕承仰五朝。

诗词问答

问:孟春时享太庙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孟春时享太庙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孟春时享太庙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排律 押萧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二

2. 宗庙之祀皆宗室奉爵

参考注释

鲁论

即《鲁论语》。《论语》的 汉 代传本之一。相传为 鲁 人所传,是今本《论语》的来源之一。《汉书·艺文志》:“传《鲁论语》者, 常山 都尉 龚奋 、 长信 少府 夏侯胜 、丞相 韦贤 鲁扶卿 、前将军 萧望之 、 安昌侯 张禹 ,皆名家。 张氏 最后而行于世。” 唐 陆德明 《<经典释文>序录》:“ 汉 兴,传者则有三家,《鲁论语》者, 鲁 人所传,即今所行篇次是也。”按,三家指传《鲁论语》、《齐论语》、《古文论语》三家。 张禹 所传《论语》,以《鲁论》为本,既传于世,故后世又称《论语》为《鲁论》。 宋 葛立方 《韵语阳秋》卷五:“ 愈 ( 韩愈 )既死, 籍 ( 张籍 )祭诗有‘《鲁论》未讫注,手跡今微茫’,则知 愈 晚年尝註《论语》未讫而絶笔。” 明 吴骐 《塞下曲》:“为言侍子今无恙,初在京师读《鲁论》。” 清 赵翼 《午睡》诗:“少小读《鲁论》,昼寝惩昏頽。”

周雅

指《诗经》中的《大雅》和《小雅》。因《诗经》均为 周 诗,故称。 唐 殷璠 《<河岳英灵集>序》:“ 开元 十五年后,声律风骨始备矣,实由主上恶华好朴,去伪从真,使海内词场,翕然尊古;《南风》、《周雅》,称阐今日。” 元 王恽 《飞豹行》:“元戎兹猎似开先,我作《车攻》补《周雅》。”

太室

亦作“ 大室 ”。1.太庙中央之室,亦指太庙。《书·洛诰》:“王入太室祼。” 孔 传:“太室,清庙。” 孔颖达 疏:“太室,室之大者,故为清庙。庙有五室,中央曰太室。”《春秋·文公十三年》:“大室屋坏。” 杜预 注:“大庙之室。”

(2).山名。即 嵩山 。在今 河南省 登封县 北。《左传·昭公四年》:“ 四岳 、 三涂 、 阳城 、 大室 、 荆山 、 中南 ,九州之险也,是不一姓。” 陆德明 释文:“大室即中岳 嵩高山 也,在 豫州 。”《史记·楚世家》:“ 幽王 为 太室 之盟。” 裴駰 集解引 杜预 曰:“ 太室 , 中岳 也。”

王春

《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春,王正月……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 文王 也。”后以“王春”指阴历新春。 唐 杜甫 《暮春送马大卿赴阙》诗:“卿月昇金掌,王春度玉墀。” 宋 臧鲁子 《满庭芳》词:“好是王春正月维岳降,膺此神休。” 明 张居正 《贺元旦表》之二:“王春司令,紫宸臻首祚之祥。” 清 顾炎武 《元旦陵下作》诗:“山川通御气,节物到王春。”

瓜绵

《诗·大雅·緜》:“緜緜瓜瓞,民之初生,自土 沮 漆 。” 朱熹 集传:“大曰瓜,小曰瓞。瓜之近本初生者常小,其蔓不絶,至末而后大。以比 周 人始生於 漆 沮 之上,而 古公 之时其国甚小,至 文王 而后大也。”后以“瓜緜”喻子孙昌盛。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韵》:“宗亲成蔕固,国祚等瓜緜。”

济济

(1).众多貌。《诗·大雅·旱麓》:“瞻彼 旱 麓,榛楛济济。” 毛 传:“济济,众多也。” 唐 卢纶 《元日早朝呈故省诸公》诗:“济济延多士,躚躚舞百蛮。” 郑观应 《盛世危言·西学》:“数年之后有不人才济济者,吾不信也。” 李劼人 《 * 》第三部第九章:“偌大的广场,已是人众济济。”

(2).整齐美好貌。《诗·齐风·载驱》:“四驪济济,垂轡濔濔。”《隋书·音乐志中》:“昭昭车服,济济衣簪。” 元 戴善夫 《风光好》第二折:“空那般衣冠济济,状貌堂堂,却为甚偏嫌俺妓女,怕见婆娘?”

庄敬貌。济,通“ 齐 ”。《诗·大雅·公刘》:“蹌蹌济济,俾筵俾几。” 郑玄 笺:“济济,士大夫之威仪也。”《管子·形势解》:“济济者,诚庄事断也。”《汉书·刘向传》:“臣闻 舜 命九官,济济相让,和之至也。”《隋书·音乐志上》:“其容穆穆,其仪济济。” 宋 司马光 《乞罢详定押班札子》:“朝廷不闻肃雍济济之风,数有变色分争之丑,臣窃为陛下惜之。” 孙中山 《香港兴中会章程》:“堂堂 * ,不齿於列邦;济济衣冠,被轻於异族,有志之士,能不痛心!”

三献

(1).古代祭祀时献酒三次,即初献爵、亚献爵、终献爵,合称“三献”。《仪礼·聘礼》:“荐脯醢,三献。”《后汉书·百官志二》:“光禄勋,卿一人……郊祀之事,掌三献。” 宋 王禹偁 《南郊大礼》诗之三:“三献欲终侵曙色,百神齐下散天香。” 明 杨慎 《江祀记》:“肃将天祝,幽赞于神明,举爟张乐,三献望燎已,事乃竣。”

(2).三种祭品。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辩证一》:“祭礼有腥、燖、熟三献。”

(3).三次呈献。 唐 韩愈 《孟生诗》:“ 卞和 试三献,期子在秋砧。” 明 何景明 《送石秀才下第还赵州》诗:“ 荆 玉已三献, 冀 羣当一空。”

依依

(1) 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

杨柳依依

(2) 恋恋不舍的样子

依依不舍

二情同依依。——《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尚依依旁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3) 依稀;隐约

依依墟里烟

九霄

(1).天之极高处;高空。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唐 武衡 《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诗:“ 巴 江暮雨连 三峡 , 剑 壁危梁上九霄。” 徐特立 《言立》诗:“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

(2).道家谓仙人居处。《文选·沉约<游沉道士馆>诗》:“鋭意三山上,託慕九霄中。” 张铣 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 唐 李白 《明堂赋》:“比乎 崑 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 王琦 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絳霄、黅霄、紫霄、练霄、玄霄、縉霄也。一説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 宋 陆游 《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

(3).喻皇帝居处。 唐 杜甫 《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罌下九霄。”

(4).借指帝王。 唐 包佶 《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诗:“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 唐 黄滔 《敷水庐校书》诗:“九霄无詔下,何事近清尘?”

显相

谓有名望的公卿诸侯参加助祭。《诗·周颂·清庙》:“於穆清庙,肃雝显相。” 郑玄 笺:“显,光也,见也……诸侯有光明著见之德者来助祭。” 朱熹 集传:“显,明;相,助也。” 宋 苏辙 《代张公谢南郊加恩表》:“上自股肱之列,下同筦库之微。嘉其显相之勤,録其骏奔之助。” 明 宋濂 《代祀高丽国山川记》:“某日甲子,为坛三成於南门外,摄行祀事。其国王 王顓 暨诸陪臣先后骏奔,以竭显相之义。”

启佑

亦作“啟右”。亦作“啟祐”。开导佑助。《书·君牙》:“启佑我后人,咸以正罔缺。” 孔 传:“开助我后嗣。”《礼记·祭统》:“启右 献公 , 献公 乃命 成叔 纂乃祖服。” 陈澔 集说:“启,开;右,助也。”《孔子家语·在厄》:“畴昔予梦见先人,岂或启祐我哉。”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五:“吾将大启祐 孙 氏,宜为我立祠。” 清 侯方域 《拟上遣官致祭先师孔子阙里群臣谢表》:“斯文启佑,至治馨香。”

鸿规

犹言根本 * 。 南朝 齐 王俭 《高帝哀策文》:“俾兹良史,敬修旧则,敢图鸿规,式扬至德。” 唐 吴扬吾 《明堂告朔议》:“绍百王之絶轨,树万代之鸿规。” 太平天囯 黄恩沛 《建天京于金陵论》:“开国必先择地,而建都尤贵立基,身居天位者,无不定万世之鸿规也。”

丕承

很好地继承。旧谓帝王承天受命,常曰“丕承”。《书·君奭》:“惟 文王 德丕承无疆之恤。” 汉 扬雄 《法言·问明》:“ 成汤 ,丕承也; 文王 ,渊懿也。或问丕承,曰:‘由小致大,不亦丕乎?革 夏 以天,不亦承乎?’”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摩揭陀国上》:“今我小子丕承王业,式建伽蓝,用旌圣迹。” 明 张煌言 《答延平世子经书》:“幸而老世臺丕承前业,壁垒增新。”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