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卢郎中光济借示诗集,以四韵谢之

作者:郑谷 朝代:唐代

原文

七子风骚寻失主,五君歌诵久无声。
调和雅乐归时正,澄滤颓波到底清。
才大始知寰宇窄,吟高何止鬼神惊。
叶公好尚浑疏阔,忽见真龙几丧明。

诗词问答

问:《兵部卢郎中光济借示诗集,以四韵谢之》的作者是谁?答:郑谷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郑谷的名句有哪些?答:郑谷名句大全

书法欣赏

郑谷兵部卢郎中光济借示诗集,以四韵谢之书法作品欣赏
兵部卢郎中光济借示诗集,以四韵谢之书法作品

全唐诗:卷676-69

参考注释

七子

(1).指 春秋 郑国 七大夫。《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郑伯 享 赵孟 於 垂陇 , 子展 、 伯有 、 子西 、 子产 、 子大叔 、二 子石 从。 赵孟 曰:‘七子从君以宠 武 也,请皆赋以卒君貺, 武 亦以观七子之志。’”

(2).指 周褒姒 的七个亲党。《后汉书·左雄传》:“及 幽 厉 昏乱,不自为政, 褒 艳 用权,七子党进,贤愚错绪,深谷为陵。” 李贤 注:“七子皆 襃姒 之亲党,谓 皇甫 为卿士 仲允 为膳夫, 家伯 为宰, 番 为司徒, 蹶 为趣马, 棸子 为内史。 楀 为师氏也。 厉 王淫於色,七子皆用,言妻党盛也。”

(3).指 汉景帝 时同时起兵的 吴 楚 等七诸侯国之王。《文选·陆机<五等论>》:“是以诸侯阻其国家之富,凭其士民之力,势足者反疾,土狭者逆遟,六臣犯其弱纲,七子衝其漏网。” 李善 注:“《汉书》曰:‘ 景帝 即位, 朝错 説上,令削 吴 。及书至, 吴王 起兵诛 汉 吏二千石以下, 胶西 胶东 淄川 济南 楚 赵 亦皆反也。’”

(4).指 汉 末 建安 时期作家 孔融 、 陈琳 、 王粲 、 徐干 、 阮瑀 、 应瑒 、 刘桢 等七人,称 建安 七子。见 三国 魏 曹丕 《典论·论文》。 唐 罗隐 《寄酬邺王罗令公》之一:“书札二 王 争巧拙,篇章七子避风流。” 胡蕴玉 《中国文学史序》:“其时三祖叶其高论,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

(5). 明 代 弘治 、 正德 年间 李梦阳 、 何景明 、 徐祯卿 、 边贡 、 康海 、 王九思 、 王廷相 等七人,并以文章名世,称“前七子”。见《明史·李梦阳传》。又 嘉靖 、 隆庆 时期 李攀龙 、 谢榛 、 梁有誉 、 宗臣 、 王世贞 、 徐中行 、 吴国伦 等七人,亦以文章名世,称“后七子”。见《明史·李攀龙传》。

(6). 汉 代宫中女官名。《汉书·外戚传序》:“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

失主

丢失或失窃的财物的所有者

将失物归还失主

五君

指 魏 晋 时名士 阮籍 、 嵇康 、 刘伶 、 阮咸 、 向秀 。 南朝 宋 颜延之 因贬官 永嘉 太守,怨愤而作《五君咏》以自况。五君皆“竹林七贤”人物。“七贤”中惟 山涛 王戎 二人显达,故 延之 弃而咏。 宋 熊与龢 《木平饲龙亭次韵方巨山》:“由来清调须吾辈,幸不 山 王 愧五君。”

歌诵

(1).吟诵,歌唱。《左传·僖公二十八年》“听舆人之诵” 晋 杜预 注:“恐众畏险,故听其歌诵。”

(2).歌颂。《后汉书·何敞传》:“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

无声

没有一点声音

无声无息

和雅

(1).温和文雅。《宋书·殷琰传》:“ 琰 性和雅静素,寡嗜欲。”《旧唐书·文苑传中·贺知章》:“ 贺知章 ,器识夷淡,襟怀和雅,神清志逸。”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先生(指 邹泰和 )戊戌翰林,和雅谦谨。” 郭沫若 《卷耳集·<召南·野有死麕>》:“你规矩些,你和雅些,不要拉我的手巾呀!”

(2).谓乐曲的声调和谐雅正。 北齐 卢思道 《辽阳山寺愿文》:“洞穴条风,生和雅之曲;圆珠积水,流清妙之音。”《资治通鉴·隋文帝开皇九年》:“及奏《黄钟》之调,帝曰:‘滔滔和雅,甚与我心会。’”

(3).指诗词的风格和平雅正。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三:“ 丁飞涛 亦工为艷词,较 周冰持 为和雅。” 采畴 《<谢亦嚣诗集>序》:“ 亦嚣 性情閒雅……故其为诗,冲淡和雅。”

澄滤

沉淀过滤。 宋 何薳 《春渚纪闻·铜雀台瓦》:“每砚成,受水处常恐为沙粒所隔,去之则便成沙眼,至难得平莹者。盖初无意为研而不加澄滤。” 明 方孝孺 《贮清轩记》:“故善学者积澄滤之功,以变其浑浊而反乎至清。”

颓波

(1).向下流的水势。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沔水》:“泉涌山顶,望之交横,似若瀑布,頽波激石,散若雨洒,势同厌源风雨之池。” 明 徐阶 《送司封仲芎杨子赴留都》诗:“頽波无停留,灵耀亦西驰。” 清 王士禛 《分甘馀话》卷下:“余不识 许中丞 ,即此一事,真頽波中砥柱也。”

(2).比喻衰颓的世风或事物衰落的趋势。 唐 李白 《上留田》诗:“高风缅邈,頽波激清。” 宋 陈亮 《<高士传>序》:“惟其屹然立於頽波靡俗之中,可以为高矣。” 高旭 《自题<未济庐诗集>》诗:“岂真词笔挽頽波?侠骨行看渐折磨。”

到底

(1) 用于疑问句,表示进一步追究;究竟

你到底去不去?!

(2) 表示经过较长过程最后出现某种结果

经过一番曲折,事情到底成功了

(3) 强调原因或特点;毕竟

到底是南方,四月就插秧了

到底是小孩,这些道理他还不大懂

你到底为什么不走进那间屋子

(4) 一直到完毕、结束或完成

贯彻到底

(5) 表示感叹的语气

到底还是女人心细

大始

(1).指开始形成万物的混沌之气。《易·繫辞上》:“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孔颖达 疏:“乾知大始者,以乾是天阳之气,万物皆始在於气,故云知其大始也。” 陆德明 释文:“音泰。”

(2).指元气。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胞胎元一,范铸两仪,吐纳大始,鼓冶亿类。”参见“ 太始 ”。

寰宇

寰球

何止

不止;岂止

中华大地,英才何止万千

鬼神

(1).鬼与神的合称。《易·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礼记·仲尼燕居》:“鬼神得其饗,丧纪得其哀。” 孔颖达 疏:“鬼神得其饗者,谓天神人鬼各得其饗食也。” 唐 韩愈 《原鬼》:“无声与形者,鬼神是也。” 清 姚衡 《寒秀草堂笔记》卷三:“夫古人作书垂后……亦鉴及后人之无赖,故徐引其机,以待有心者之自为觉悟,庶不蹈妄传之戒,为鬼神所忌耳。”

(2).泛指神灵、精气。《史记·五帝本纪》:“养材以任地,载时以象天,依鬼神以制义。” 张守节 正义:“鬼之灵者曰神也。鬼神曰山川之神也。”《史记·五帝本纪》:“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 张守节 正义:“天神曰神,人神曰鬼。又云圣人之精气谓之神,贤人之精气谓之鬼。”

(3).偏指鬼;死去的祖先。《左传·昭公七年》:“今君若步玉趾,辱见寡君……致君之嘉惠,是寡君既受貺矣,何 蜀 之敢望?其先君鬼神实嘉赖之,岂唯寡君?”《孝经·感应》:“宗庙致敬,鬼神著矣。” 唐玄宗 注:“事宗庙能尽敬,则祖考来格。”

(4).指形体与精灵。《礼记·礼运》:“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 孔颖达 疏:“鬼谓形体,神谓精灵。《祭义》云:‘气也者,神之盛也;魄也者,鬼之盛也。’必形体精灵相会,然后物生。”

(5).古代指天地间一种精气的聚散变化。《易·繫辞上》:“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韩康伯 注:“尽聚散之理,则能知变化之道。” 孔颖达 疏:“物既以聚而生,以散而死,皆是鬼神所为,但极聚散之理,则知鬼神之情状也。”后世哲学家多以阴阳之变、气的往来屈伸解释“鬼神”。 汉 王充 《论衡·论死》:“鬼神,阴阳之名也。阴气逆物而归,故谓之鬼;阳气导物而生,故谓之神。”《礼记·中庸》:“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程颐 章句:“鬼神,天地之功用,而造化之迹也。 张子 曰:‘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愚谓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以一气言,则至而神者为神,反而归者为鬼,其实一物而已。”《朱子语类》卷三:“鬼神只是气,屈伸往来者气也。”

好尚

喜好;崇尚

疏阔

(1) 粗略;不周密

天下初定,制度疏阔。——《汉书·贾谊传》

(2) 迂阔;不切合实际

疏阔之言

(3) 久别

疏阔思良会

(4) 疏远;不亲密

兄弟疏阔

(5) 稀疏宽阔

最下层的拱门简单疏阔,是载重的样子。——《威尼斯》

真龙

(1).龙。真,谓非其他变种。 汉 王充 《论衡·乱龙》:“夫《易》言云从龙者,谓真龙也,岂谓土哉?” 唐 杨炯 《从弟杨去溢墓志铭》:“至如白雪迴光,清风度曲, 崔亭伯 真龙之气, 扬子云 吐凤之才,莫不玉振金声,笔有餘力。” 宋 王安石 《再用前韵寄蔡天启》诗:“伪凤易悦 楚 ,真龙反惊 叶 。”

(2).称骏马。 唐 杜甫 《丹青引赠曹将军霸》:“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明 陈子龙 《献马行》:“世上纷纷尽凡马,一入天廐成真龙。”

(3).比喻皇帝。 明 高启 《穆陵行》:“幸逢中国真龙飞,一函雨露 江 南归。”《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大凡真龙降生,没有一定之地,不信,你但看 朱洪武皇帝 。”

丧明

眼睛失明。语出《礼记·檀弓上》:“ 子夏 丧其子而丧其明。 曾子 弔之,曰:‘吾闻之也,朋友丧明则哭之。’”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乌仗那国》:“ 上军王 嗣位之后,其母丧明。” 清 杨复吉 《海鸥小谱附记》:“老而丧明,不废吟咏。” 丁以布 《题吹万伤昙录》诗:“痛哭 西河 欲丧明,避人忍泪写哀铭。”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