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曹溪六祖寺

作者:区仕衡 朝代:宋代

游曹溪六祖寺原文

智药曾过此,溪源掬水香。
西天传鹫至,南海见龙藏。
菩萨一心竟,伽梨六代长。
千年法珠在,持得照迷方。

诗词问答

问:游曹溪六祖寺的作者是谁?答:区仕衡
问:游曹溪六祖寺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区仕衡的名句有哪些?答:区仕衡名句大全

区仕衡游曹溪六祖寺书法欣赏

区仕衡游曹溪六祖寺书法作品欣赏
游曹溪六祖寺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水香

(1).谓水的气味香。 唐 李贺 《月漉漉篇》:“秋白鲜花死,水香莲子齐。” 宋 苏轼 《昔在九江与苏伯固唱和昨日又梦伯固手持乳香婴儿示予》诗:“水香知是 曹溪 口,眼浄同看古佛衣。” 王文诰 注引 赵次公 曰:“ 天监 元年,有 婆罗门 智药 者,南游至 曹溪 口,掬水闻香,云:‘此必胜地,可建道场。’”

(2).泽兰的别名。 宋 洪刍 《香谱·兰香》:“一名水香,生大吴池泽,叶似兰,尖长有岐,花红白色而香,煮水浴以治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三·泽兰》:“ 吴普 《本草》一名水香, 陶氏 云亦名都梁,今俗通呼为孩儿菊,则其与兰草为一物二种,尤可证矣。”

西天

(1) 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谓,因为印度古称 天竺,在中国西南方向,故略称 西天;所谓“西天取经”即指去印度取经

(2) 指极乐世界

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西游记》

南海

(1)

(2) 县名,在广东省境内,现已并入广州市

(3) 对康有为的尊称,其字亦为南海

南海之生死未可卜。——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龙藏

亦作“ 龙臧 ”。《易·乾》:“潜龙勿用,阳气潜藏。”后因以“龙臧”指潜藏勿用。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轩辕 、 神农 、 赫胥 之时,以石为兵,断树木为宫室,死而龙臧,夫神圣主使然。”

亦作“ 龙臧 ”。龙宫的经藏。指佛家经典。佛经故事相传 龙树 入龙宫赍《华严经》。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足蹈慧门,学通龙藏。” 唐 沉佺期 《乐城白鹤寺》诗:“碧海开龙藏,青云起雁堂。” 清 黄宗羲 《青词》:“爰集胜侣,用翻龙藏,清梵悠长,儼慈音之在邇。”见“ 龙藏寺碑 ”。

菩萨

(1) 佛家语。梵语 bodhisattva 的音译,也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是觉悟的意思,萨埵是有情的意思。又译为大道心众生;佛教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特指大乘佛教中作为神而加以崇拜者

(2) 泛指佛

(3) 泛指某些神

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儒林外史》

(4) 比喻心肠慈善的人

一心

(1) 全心全意地;专心;一心一意

一心为革命

(2) 齐心;同心

万众一心

伽梨

亦作“ 伽黎 ”。即袈裟。 宋 黄庭坚 《元丰癸亥经行石潭寺别和一章》:“空餘祗夜数行墨,不见伽梨一臂风。” 明 屠隆 《昙花记·菩萨降凡》:“晃晃庄严,花冠瓔珞明明现, 如来 大士拥伽黎。”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剌麻即僧,应僧衣僧冠。其袈裟红色,本佛旧制,所谓僧伽黎也。”

六代

(1).指 黄帝 、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晋书·乐志上》:“ 周 始二《南》,《风》兼六代。昔 黄帝 作《云门》, 尧 作《咸池》, 舜 作《大韶》, 禹 作《大夏》, 殷 作《大濩》, 周 作《大武》,所谓因前王之礼,设俯仰之容,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一:“因六代之乐,宫判始辨。” 章炳麟 《文学说例》:“虽然,六代之乐,今尽崩阤。”

(2).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 汉 。《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然歷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 胡三省 注:“六代,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 汉 。”

(3).指 夏 、 殷 、 周 、 秦 、 汉 、 魏 。 三国 魏 曹冏 有《六代论》,论 夏 、 殷 、 周 、 秦 、 汉 、 魏 兴衰之由。文见《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论》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南齐书·高祖十二王传论》:“若夫六代之兴亡, 曹冏 论之当矣。”

(4).指 三国 吴 、 东晋 和 南朝 之 宋 、 齐 、 梁 、 陈 。 唐 李白 《留别金陵诸公》诗:“六代更霸王,遗跡见都城。” 宋 贺铸 《水调歌头·台城游》词:“南国本萧洒,六代浸豪奢。” 清 顾炎武 《赠邬处士继思》诗:“筇穿 北固 雪,艇迷 京口 烟。六代江山好,愁来恣搜讨。” 鲁迅 《无题》诗之一:“六代綺罗成旧梦, 石头城 上月如钩。”

千年

极言时间久远。 晋 陶渊明 《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盖百代之仪表,千年之领袖。” 唐 卢照邻 《中和乐章·歌登封》:“山称万岁,河庆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 魏武 挥鞭。”

迷方

(1).迷失方向。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一:“南国有儒生,迷方独沦误。” 黄节 补注:“ 胡枕泉 曰:‘方,犹道也。’……此言迷道独沉沦谬误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虽有通才,迷方告控。” 周振甫 注:“ 唐 写本‘告’作‘失’。迷失方向,失去控制。” 唐 韩愈 《秋怀诗》之六:“丧怀若迷方,浮念剧含梗。”《旧五代史·世袭传二·钱元瓘》:“白昼如雾, 吴 师迷方,遂败之。”

(2).佛教语。指令人迷惑的境界;迷津。 唐 李白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唐 皎然 《晚春寻桃源观》诗:“全觉此身离俗境,玄机亦可照迷方。” 明 梅鼎祚 《玉合记·缘合》:“小妮唤名 慧月 ,生来有些劣撇,替人指点迷方,自己积成寃孽。”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