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朝六首·其二

作者:江源 朝代:明代

早朝六首·其二原文

万国圭璋捧赭袍,春云送色晓鸡号。

风传漏刻星河曙,云卷珠帘剑佩高。

金殿烟霞浮黼扆,羽林冠盖竖旌旄。

君臣契合同尧舜,池上于今有凤毛。

诗词问答

问:早朝六首·其二的作者是谁?答:江源
问:早朝六首·其二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早朝六首·其二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江源的名句有哪些?答:江源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豪韵

2. 杜牧

参考注释

万国

万邦;天下;各国。《易·乾》:“首出庶物,万国咸寧。”《史记·东越列传》:“今小国以穷困来告急天子,天子弗振,彼当安所告愬?又何以子万国乎?” 唐 杜甫 《垂老别》诗:“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明 李梦阳 《赠何舍人赍诏南纪诸镇》诗:“日月重悬万国朝,雷雨赦过羣方悦。”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以一人之詔旨立宪,宪其所宪,非大地万国所谓宪也。” 郭沫若 《水平线下·到宜兴去》:“国际资本家万矢一的地倾向着我们这个还在资本制度以前的 中国 ,把我们 中国 已经作为了万国的商场,彼此在这儿互相争逐了。”

圭璋

(1).两种贵重的玉制礼器。《礼记·礼器》:“圭璋特。” 孔颖达 疏:“‘圭璋特’者,‘圭璋’,玉中之贵也;‘特’谓不用他物媲之也。诸侯朝王以圭,朝后执璋,表德特达不加物也。”《淮南子·缪称训》:“锦绣登庙,贵文也;圭璋在前,尚质也。” 清 袁枚 《新齐谐·滑伯》:“ 滑伯 之神,时时出现。圭璋衮冕而出者,官必陞迁;深衣便服而出者,官多不祥。”

(2).比喻高尚的品德。语本《诗·大雅·卷阿》:“顒顒卬卬,如圭如璋。” 郑玄 笺:“王有贤臣,与之以礼义相切瑳,体貌则顒顒然敬顺,志气则卬卬然高朗,如玉之圭璋也。” 晋 陶潜 《赠长沙公》诗:“谐气冬暄,映怀圭璋。” 陶澍 注:“怀有圭璋之洁。” 宋 苏轼 《答曾学士启》:“而况圭璋之质,近生阀閲之家,固宜首应寤寐之求,於以助成肃雍之化。” 王闿运 《瞿学士妻吴氏墓志铭》:“未贵而章,圭璋特美。”

(3).比喻朝廷有用的人才。 宋 王安石 《赠尚书吏部侍郎句公墓志铭》:“温温 句公 ,有美有相,不衒不求,卒为圭璋。”

赭袍

即赭黄袍。 唐 李濬 《松窗杂录》:“ 中宗 尝召宰相 苏瓌 、 李乔 子进见。二丞相子皆童年,上近抚於赭袍前,赐与甚厚。”《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三年》:“ 昭义 节度使 毛璋 所为骄僭,时服赭袍。” 王国维 《读史二绝句》之二:“只怪 常山 赵延寿 ,赭袍龙凤向中原。”参见“ 赭黄袍 ”。

春云

春天的云。喻女子的美发。 元 徐再思 《梧叶儿·春思》曲:“鸦鬢春云嚲,象梳秋月敧,鸞镜晓粧迟。”《花月痕》第七回:“春云低掠两鸦鬟,小字新鐫在玉山。”

晓鸡

报晓的鸡。 唐 孟浩然 《寒夜张明府宅宴》诗:“醉来方欲卧,不觉晓鸡鸣。” 唐 皮日休 《古函关》诗:“今朝行客过,不待晓鸡鸣。” 清 沉自然 《晓别曲》:“月没星阑晓鸡唱,离人催起同心帐。”

风传

辗转流传,也指传闻,道听途说

风传未必可信

漏刻

(1).古计时器。即漏壶。因漏壶的箭上刻符号表时间,故称。《六韬·分兵》:“明告战日,漏刻有时。”《汉书·哀帝纪》:“漏刻以百二十为度。” 颜师古 注:“旧漏昼夜共百刻,今增其二十。”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释道祖》:“山中无漏刻,乃於泉水中立十二叶芙蓉,因流波转,以定十二时,晷影无差焉。”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七:“国朝置天文院於禁中,设漏刻、观天臺、铜浑仪,皆如司天监,与司天监互相检察。”

(2).顷刻。《汉书·王莽传中》:“捕斩虏 騶 ,平定东域,虏 知 殄灭,在于漏刻。”《资治通鉴·汉王莽地皇二年》:“ 莽 召问羣臣禽贼方略,皆曰:‘此天囚行尸,命在漏刻。’” 胡三省 注:“言得罪於天,死在须臾。” 清 王应奎 《柳南随笔》卷一:“丁亥岁三月晦日,忽被急徵鋃鐺拖曳,命在漏刻。”

(3).借指时间。 唐 刘长卿 《喜朱拾遗承恩拜命赴任上都》诗:“ 沧州 离别风烟远,青琐幽深漏刻长。”

星河

指银河

珠帘

用线穿成一条条垂直串珠构成的帘幕

散入珠帘。——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剑佩

亦作“ 剑珮 ”。宝剑和垂佩。 南朝 宋 鲍照 《代蒿里行》:“虚容遗剑佩,实貌戢衣巾。” 隋 王通 《中说·周公》:“衣裳襜如,剑珮鏘如,皆所以防其躁也。”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我家公相家,剑佩尝丁当。” 宋 苏辙 《次韵子瞻感旧》诗:“久从江海游,苦此剑珮长。”

见“ 剑佩 ”。

金殿

金饰的殿堂,指帝王的宫殿

金殿玉楼

烟霞

烟雾和云霞,也指“山水胜景”

黼扆

(1).古代帝王座后的屏风,上画斧形花纹。《书·顾命》:“狄设黼扆缀衣。” 孔 传:“扆,屏风,画为斧文,置户牖间。”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表》:“敷表降闕,献替黼扆。” 明 焦竑 《焦氏笔乘续集·黼扆》:“谨按礼书白与黑间为黼扆,则屏障画黼文于其上,取分辨昭彰之义无疑矣。”

(2).借指帝王。 唐 颜真卿 《开府仪同三司行尚书右丞相上柱国赠太尉广平文贞公宋公神道碑铭》:“登闻黼扆,骤列绣裳。”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一:“劳侵黼扆,士失耕农。” 明 刘基 《感兴》诗之三:“神谋不是閭阎识,庙算谁闻黼扆思。”

(3).指帝座。 清 朱琦 《感事》诗:“至尊劳旰食,军书丛黼扆。”

羽林

禁军

冠盖

(1).泛指官员的冠服和车乘。冠,礼帽;盖,车盖。《史记·魏公子列传》:“ 平原君 使者冠盖相属於 魏 。” 南朝 梁 沉约 《少年新婚为之咏》:“自顾虽悴薄,冠盖曜城隅。” 元 郑光祖 《倩女离魂》第一折:“他辛勤十年书剑 洛阳 城,决峥嶸一朝冠盖 长安 道。”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 * 数辈,捧一丽人出,僕从煊赫,冠盖甚都。”

(2).指仕宦,贵官。 汉 班固 《西都赋》:“冠盖如云,七相五公。” 唐 杜甫 《梦李白》诗之二:“冠盖满京华,斯人独顦顇。”《儒林外史》第三六回:“我因谢絶了这些冠盖,他虽是小官,也懒和他相见。” 叶楚伧 《陶然亭》诗:“疮痍满 京 洛 ,冠盖自翩翩。”

(3).特指使者。《后汉书·章帝纪》:“吾詔书数下,冠盖接道,而吏不加理,人或失职,其咎安在?” 元 耶律楚材 《和冀先生韵》:“开夷逾 汉武 ,平叛跨 周宣 。冠盖通穷域,车书过古埏。” 陈毅 《感事》诗:“国庆十五周,万国冠盖来。”

(4).犹冠族。官宦之家。《后汉书·酷吏传·阳球》:“ 阳球 字 方正 , 渔阳 泉州 人也。家世大姓冠盖。”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顾其言语清楚,宛有冠盖风仪,遂于宾榻中,选士嫁之。”

(5).象帽子样盖着。 晋 葛洪 《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

旌旄

(1).军中用以指挥的旗子。 汉 刘向 《说苑·权谋》:“有狂兕从南方来,正触王左驂,王举旌旄而使善射者射之。” 唐 李频 《陕府上姚中丞》诗:“ 关 东领藩镇,闕下授旌旄。”

(2).泛指旗帜。 宋 苏辙 《送吕希道少卿知滁州》诗:“长恠名卿亦坐曹,忽乘五马列旌旄。” 清 恽敬 《新喻县文昌宫碑铭》:“是日肇祀於新宫,牲腯酒馨,旌旄从风。”

(3).借指官兵。 唐 杜甫 《喜闻官军已临赋境二十韵》:“ 秦 山当警蹕, 汉 苑入旌旄。” 清 吴伟业 《避乱》诗之六:“此地村人居,不足容旌旄。”

君臣

(1).君主与臣下。《易·序卦》:“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 唐 韩愈 《送浮屠文畅师序》:“彼见吾君臣父子之懿,文物事为之盛,其心有慕焉。” 宋 范仲淹 《阳礼教让赋》:“侯以明之,罔替君臣之义;礼无违者,遂诣宾主之情。” 清 叶廷琯 《鸥陂渔话·黄陶庵集外诗》:“当日君臣荒乐,文武酣嬉之状,如遇目前。”

(2).中医方剂中的主药与辅药。《素问·至真要大论》:“方制君臣何谓也? 岐伯 曰:‘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云笈七籤》卷六六:“君臣相得,浮沉得度,药物和合,即神仙之要妙也。”《醒世恒言·蔡瑞虹忍辱报仇》:“ 吴金 害了个寒症, 陈小四 假意殷勤,赎药调理。那药不按君臣,一服见效, 吴金 死了。”

(3).指主食和副食。 清 李渔 《闲情偶寄·颐养·调饮啜》:“可见性好之物,多食不为祟也,但亦有调剂君臣之法,不可不知……肉与食较,则食为君而肉为臣。”详“ 君臣佐使 ”。

合同

两人或几人之间、两方或多方当事人之间在办理某事时,为了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而订立的各自遵守的条文

尧舜

(1) 尧和舜。据说都是上古的贤明君主

(2) 泛指圣人

于今

(1) 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如今;到现在

凤毛

(1).凤凰的羽毛。亦比喻珍贵稀少之物。 唐 王勃 《乾元殿颂》序:“桐圭作瑞,凤毛曜 丹穴 之英。” 唐 杜牧 《春日言怀寄虢州李常侍》诗:“貂簪 荆 玉润, 丹穴 凤毛光。” 唐 刘禹锡 《袁州广禅师碑》:“亦犹凤毛成字,麟角生肉,必有以异,不知其然。” 唐 杜甫 《崔驸马山亭宴集》诗:“ 萧史 幽栖地,林间踏凤毛。” 仇兆鳌 注:“凤毛,谓林间遗跡。” 明 何景明 《闻陆舍人子引罢官》诗:“惜尔官难达,文章本凤毛。”参见“ 凤毛麟角 ”。

(2).比喻人子孙有才似其父辈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王敬伦 风姿似父,作侍中,加授 桓公 公服,从大门入。 桓公 望之,曰:‘ 大奴 固自有凤毛。’” 余嘉锡 笺疏:“ 南朝 人通称人子才似其父者为凤毛。”《南齐书·谢超宗传》:“王母 殷淑仪 卒, 超宗 作誄奏之,帝大嗟赏,曰:‘ 超宗 殊有凤毛,恐 灵运 復出。’”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欲知世掌丝纶美,池上于今有凤毛。” 清 张泰来 《江西诗社宗派图录·吕本中》:“ 曾元嗣 赠公诗:‘ 吕 家三相盛天朝,流泽於今有凤毛。’”

(3).指人子。 宋 曾慥 《高斋漫录》:“ 京 ( 蔡京 )泣曰:‘ 京 若负国,即教三子都没前程。’好事者戏云:‘两行珠泪下,三箇凤毛灾。’”

(4).指人的华美风度和杰出才华。 唐 李白 《感时留别从兄徐王延年从弟延陵》诗:“令弟字 延陵 ,凤毛出天姿。” 元 萨都剌 《送刘照磨之桂林》诗:“一官未厌马蹄遥,要使南荒识凤毛。” 明 王錂 《春芜记·访友》:“你壮志薄云霄,悵栖迟,隐凤毛。”

(5).指皮衣服边缘露出的装饰性的毛边。《红楼梦》第五一回:“ 凤姐 笑道:‘我倒有一件大毛的,我嫌凤毛出的不好了,正要改去--也罢,先给你穿去罢。’”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