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妇词

作者:鲍溶 朝代:唐代

织妇词原文

百日织彩丝,一朝停杼机。机中有双凤,化作天边衣。
使人马如风,诚不阻音徽。影响随羽翼,双双绕君飞。
行人岂愿行,不怨不知归。所怨天尽处,何人见光辉。

诗词问答

问:织妇词的作者是谁?答:鲍溶
问:织妇词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鲍溶的名句有哪些?答:鲍溶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百日

又叫百岁,为初生婴儿一百天举行的庆祝仪式

彩丝

(1).彩色丝线。 唐 白居易 《红绣毯》诗:“綵丝茸茸香拂拂,练软花虚不胜物。”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母曰:‘是必土偶为妖也。’授以綵丝,於来时阴繫其足。”

(2).旧俗以綵丝为端午日应节之物。据 汉 应劭 《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可辟邪崇,又名“长命缕”、“续命缕”。 唐 代故事,宫中常于端午日以彩丝所结长命缕赐诸臣。 唐 刘禹锡 《代谢端午日赐物表》:“中使 刘元弼 至,奉宣圣旨,慰劳臣及将佐、官吏、僧道。耆寿、百姓等,兼赐臣墨詔,并衣壹副、金花银器参事、綵丝壹轴,大将衣肆副、綵丝伍轴。”

一朝

一旦

一朝而天。——《国语·晋语》

杼机

(1).织机。 晋 郭泰机 《答傅咸》诗:“寒女虽巧妙,不得秉杼机。” 唐 孟郊 《赠韩郎中愈》诗:“朝吟枯桑柘,暮泣穿杼机。” 明 魏禧 《秋虫五章》诗之四:“曰谋诸妇,维此杼机。”

(2).比喻思考的契机。犹胸臆。 明 宋濂 《跋黄鲁直书》:“昔人称公以草木文章,发我杼机;花竹和气,验人安乐。”

中有

即中阴。《俱舍论·分别世品》:“死生二有中,五藴名中有;未至应至处,故中有非生。”《大乘义章》卷八:“两身之间,所受阴形,名为中有。”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四讲:“ 犊子 主张有‘中有’(‘生有’与‘死有’之间的状态),此论也有‘中间涅槃’即在中有中入灭的说法。”详“ 中阴 ”。

双凤

(1).一对凤凰。 唐 苏颋 《侍宴安乐公主山庄应制诗》:“簫鼓宸游陪宴日,和鸣双凤喜来仪。” 五代 王仁裕 《开元天宝遗事·凤炭》:“ 杨国忠 家以炭屑用蜜捏塑成双凤,至冬月则燃於炉中。” 宋 苏轼 《南乡子·同子野各赋一首》词:“愿作龙香双凤拨,轻拢,长在 环儿 白雪胸。” 傅榦 注引《杨妃外传》:“妃子琵琶,乃寺人 白季贞 使 蜀 还所进,用逻逤檀为之,木温润如玉,光耀可鉴,有金缕红文,蹙成双凤。”

(2).比喻两位才德出众的人。《北史·魏兰根传》:“ 景义 、 景礼 并有才行,乡人呼为双凤。” 明 杨慎 《双凤二龙》:“ 蔡邕 、 崔实 号双凤, 崔晏 、 许受 号二龙。”《花月痕》第二八回:“无奈 太原 城里,将 韦 韩 称做海内二龙,就把 刘 杜 称做 并州 双凤。”

化作

(1).化育生成。《庄子·天道》:“万物化作,萌区有状,盛衰之杀,变化之流也。” 太平天囯 李秀成 《自述》:“自拜上帝之后,件件可悉,不知天意如何化作此人。”

(2).变成。 南朝 梁 任昉 《述异记》卷下:“ 庐陵 有木客鸟,大如鹊,千百为羣,不与众鸟相厠。俗云是古之木客花化作。”《西游记》第十五回:“却才是 金头揭諦 请了菩萨来,把那涧里龙化作我们的白马。” 鲁迅 《野草·雪》:“寒夜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

边衣

指戍边人员穿的衣服。 北周 王褒 《和张侍中看猎》:“独嗟来远客,辛苦倦边衣。” 清 曹寅 《浣溪沙·西城忆旧》词:“一自 昭阳 新纳锦,边衣常碎九秋霜,夕阳冷落出高墻。”

使人

佣人,奴仆。《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明日, 魏博 搜捕金盒,一军忧疑。这里却教了使人送还他去, 田承嗣 一见惊慌,知是剑侠,恐怕取他首级,把邪谋都息了。” 萧红 《生死场》三:“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门前,地主们就连一块铜板也从不舍弃在贫农们的身上。”

奉命出使的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赵孟 曰:‘牀笫之言不踰阀,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沙糖中国本无之。 唐太宗 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明史·太祖纪》:“六月戊寅, 察罕 以书来报,留我使人不遣。”

音徽

(1).指琴上供按弦时识音的标志。亦指琴或乐曲。 南朝 宋 谢灵运 《君子有所思行》:“长夜恣酣饮,穷年弄音徽。” 南朝 梁 刘孝标 《重答刘秣陵诏书》:“余悲其音徽未沫,而其人已亡。”

(2).美音;德音。《文选·王俭<褚渊碑文>》:“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 李善 注:“音徽,即徽音也。” 张铣 注:“徽,美也。”

(3).指音容。 唐 刘禹锡 《彭阳唱和集引》:“今年公在 并州 ,予守 吴门 ,相去迥远,而音徽如近。”

(4).犹音讯;书信。《文选·陆机<拟庭中有奇树>诗》:“欢友兰时往,迢迢匿音徽。” 李周翰 注:“音徽,言文章、书信。” 前蜀 魏承班 《谒金门》词:“雁去音徽断絶,有恨欲凭谁説。” 明 汤显祖 《紫箫记·出山》:“十年来, 河 陇 路断, 松潘 围逼,至今三君音徽断絶。”

影响

(1) 以间接或无形的方式来作用或改变 的行为、思想或性质

他的嗜好是在邻居的影响下形成的

(2) 影子和回声。多用以形容感应迅捷

电报、邮传,捷如影响

(3) 影子和声响。引申为踪迹

拨草寻蛇,那里得些影响。——《西游记》

(4) 音信,消息

候有影响,即以相告

(5) 印象,指事情的梗概,轮廓

知些影响

(6) 根据

无影响

羽翼

(1) 比喻辅佐的人或力量

(2) 翅膀

双双

(1).相并;成双。《公羊传·宣公五年》:“‘冬, 齐 高固 及子 叔姬 来。’何言乎 高固 之来?言 叔姬 之来,而不言 高固 之来,则不可。 子公羊子 曰: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 何休 注:“言其双行匹至,似於鸟兽。” 唐 权德舆 《秋闺月》诗:“稍映妆臺临綺窗,遥知不语泪双双。”《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説着便自己过去,扶了 张姑娘 同 安公子 站齐了,双双磕下头去。” 茅盾 《脱险杂记》十八:“那两个蹲在地上的挑夫好像触了电,一下子就双双跳了起来,而且抢过我们的行李,就要上挑了。”

(2).一对对。 南朝 梁 简文帝 《咏蝶》:“復此从风蝶,双双花上飞。” 宋 柳永 《安公子》词:“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鷺。”《西游记》第二十回:“崖前有怪石双双,林内有幽禽对对。”

行人

步行的人。古指出行的人;出征的人;又作使者的通称

会其行人发露,瓒亦枭夷,故使锋芒错缩,厥图不果。——《三国演义》

行人驻足听。——《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行人弓箭各在腰。——唐· 杜甫《兵车行》

过者问行人

行人但云点行频

知归

(1).思归。 南朝 齐 谢朓 《拜中军记室辞隋王笺》:“虽復身填沟壑,犹望妻子知归。”

(2).谓知所归循、归依。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悬书有附,委篋知归。” 唐 李彦芳 《乐德教胄子赋》:“入于国学,习者由是知归;祭于瞽宗,享者于焉报本。”

(3).欲求归隐。 唐 杜甫 《渼陂西南台》诗:“知归俗可忽,取适事莫并。” 浦起龙 心解:“‘知归’、‘取适’言能知归隐,薄俗便可忘忽;自取适情、万事谁堪比并。”

见光

(1).磨拭器物使之光润。如:旧铜盆一见光,和新的一样。

(2).比喻说话圆滑。《儿女英雄传》第十回:“ 张姑娘 这几句话,説得软中带硬,八面儿见光,包罗万象。”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