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僧

作者:卢延让 朝代:唐代

赠僧原文

浮世浮华一断空,偶抛烦恼到莲宫。
高僧解语牙无水,老鹤能飞骨有风。
野色吟馀生竹外,山阴坐久入池中。
禅师莫问求名苦,滋味过于食蓼虫。

诗词问答

问:赠僧的作者是谁?答:卢延让
问:赠僧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赠僧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卢延让的名句有哪些?答:卢延让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715-4

参考注释

浮世

人间,人世。旧时认为人世间是浮沉聚散不定的,故称。 三国 魏 阮籍 《大人先生传》:“逍遥浮世,与道俱成。” 唐 许浑 《将赴京留赠僧院》诗:“空悲浮世云无定,多感流年水不还。”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一折:“覷百年浮世,似一梦 华胥 。” 丁玲 《母亲》二:“ 曼贞 这时,也正有着一种悲凉的浮世的感觉。”

浮华

表面上豪华、动人而实际内容空虚、无用

浮华的生活

一断

(1).谓完全取决。《史记·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於法。” 宋 陆九渊 《取二三策而已矣》:“然则於《武城》之篇,不惟其书之信而一断之以理,以何疑焉?”

(2).一经断绝。 汉 王充 《论衡·儒增》:“头一断,手不能取他人之头着之於颈。” 唐 聂夷中 《过比干墓》诗:“乾纲既一断,贤愚无二门。”

(3).佛家语。谓断一种烦恼即断一切烦恼。 唐 卢延让 《赠僧》诗:“浮世浮华一断空,偶抛烦恼到莲宫。”

烦恼

(1) 烦闷苦恼

自寻烦恼

(2) 烦扰

那伙鸟男女来烦恼南旺营。——《荡寇志》

莲宫

指寺庙。 唐 皇甫冉 《望南山雪怀山寺普上人》诗:“夜夜梦莲宫,无由见 远公 。” 唐 李咸用 《游寺》诗:“无家身自在,时得到莲宫。”

高僧

道行修炼达到较高水平的僧侣

解语

(1).会说话。 唐 司空图 《杏花》诗:“解笑亦应兼解语,只应慵语倩鶯声。”《新五代史·杂传十七·马胤孙》:“ 孔昭序 解语,是朝廷无解语人也!” 明 刘基 《久别离》诗:“久别离,别时小儿未解语。”《花月痕》第十五回:“一朵娇花能解语,却又风前憔悴。”

(2).领会。《清平山堂话本·五戒禅师私红莲记》:“ 五戒 听了此言,心中一时解语,面皮红一回,青一回。”

野色

原野或郊野的景色。 唐 白居易 《冀城北原作》诗:“野色何莽苍,秋声亦萧疏。” 宋 王安石 《见远亭一绝上王郎中》诗:“野色轩楹外,霞光几席间。”《醒世姻缘传》第十四回:“朝外看那沿河景致……却也有野色撩人。”

山阴

山坡背阴的一面;山的北侧

禅师

敬辞称和尚,尤指有德行的和尚

法海禅师

求名

(1).谓追求美名。《左传·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惩不义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名实》:“忘名者,体道合德,享鬼神之福祐,非所以求名也。”

(2).谋求功名。

滋味

味道

鲜肥滋味之享。——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过于

(1) 过分——用在形容词或表示心理状态的动词前面,表示程度或数量超过了限度

首长安慰两位老人,不要过于伤心

(2) 过分,格外地,过分地

过于保守,就会失良机

食蓼虫

以苦蓼为食的虫。 唐 白居易 《自咏》:“水旱合心忧,飢寒须手抚。何异食蓼虫,不知苦是苦。” 清 赵翼 《哭黄月山》诗:“读书七十年,苦如食蓼虫。”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