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明德舞

作者:佚名 朝代:唐代

原文

惟彼岐阳,德大流光。载造周室,泽及遐荒。
於铄圣祖,上帝是皇。乃圣乃神,知微知彰。
新庙奕奕,丰年穰穰。取彼血膋,以往蒸尝。
黍稷惟馨,笾豆大房。工祝致告,受福无疆。

诗词问答

问:《郊庙歌辞。周宗庙乐舞辞。明德舞》的作者是谁?答:佚名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佚名的名句有哪些?答:佚名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岐阳

岐山 之南。《诗·鲁颂·閟宫》“ 后稷 之孙,实维 大王 ,居 岐 之阳,实始翦 商 ” 汉 郑玄 笺:“ 大王 自 豳 徙居 岐 阳。” 唐 张说 《皇帝马上射赞》第七:“天子省歛,薄守 岐 阳。” 明 刘基 《述志赋》:“邅吾道夫西陲兮,听鸣凤於 岐 阳。”

流光

时光

总把流光误。——《儒林外史》

流光易逝

周室

周王朝

以窥周室。—— 汉· 贾谊《过秦论》

遐荒

边远荒僻之地。 汉 韦孟 《讽谏》诗:“彤弓斯征,抚寧遐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昌龄》:“奈何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 清 赵翼 《响水塘》诗:“不因于役走遐荒,奇景何由快目睹。”

圣祖

(1).帝王的先祖。多特指开国的高祖。《汉书·王子侯表上》:“大哉,圣祖之建业也!后嗣承序以广亲亲。”《孔子家语·贤君》:“ 孔子 曰:‘昔者 夏桀 贵为天子,富有四海,忘其圣祖之道,坏其典法,废其世祀。’”《晋书·乐志上》:“赫赫太上,巍巍圣祖。” 明 何景明 《送刘御史按淮阳诸郡》诗:“臺臣今按地,圣祖旧开疆。”

(2).对 老子 的尊称。道教本称 老子 为 太上老君 。 唐高宗 时追尊为 太上玄元皇帝 ,至 玄宗 时又加号为 大圣祖玄元皇帝 。 宋真宗 时,因 唐 故事,上徽号为 九天司命天尊 ,后又追尊为 圣祖天尊大帝 。世因简称“圣祖”。 唐 王维 《贺古乐器表》:“伏惟 开元 天寳 圣文 神武应道皇帝 陛下,居皇建之极中,得混成之大道;奉先天之 圣祖 ,玄化协於无为;育率土之羣生,至仁侔於阴騭。”

上帝

(1)

(2) 天帝。古时指天上主宰一切的神

上帝以寡人有薄德于古今,遂宽其同气之罪。——唐· 李朝威《柳毅传》

(3) 基督教所崇奉的神,认为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者,拥有至上权力,英明,仁慈,使人们崇拜并向他祈祷

上帝保佑

知微知彰

既能看出事物的隐微徵兆,也能看清其显著现象。《易·繫辞下》:“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万夫之望。” 孔颖达 疏:“凡事之理,从微以至彰,知几之人既知其始,又知其末。” 南朝 梁元帝 《法宝朕璧序》:“相兼二八,知微知彰;将称四七,如貔如虎。”亦作“ 知微知章 ”。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九徵》:“圣人淳耀,能兼二美,知微知章。自非圣人,莫能两遂。”《旧唐书·儒学传下·卢粲》:“圣人知微知章,不可不慎。”

奕奕

(1).高大貌。《诗·大雅·韩奕》:“奕奕 梁山 ,维 禹 甸之。” 毛 传:“奕奕,大也。” 唐 沉佺期 《从幸香山寺应制》诗:“ 南山 奕奕通丹禁,北闕峩峩连翠云。”

(2).盛貌;众多貌。《文选·左思<吴都赋>》:“缔交翩翩,儐从奕奕。” 吕向 注:“奕奕,盛貌。”《文选·谢惠连<雪赋>》:“蔼蔼浮浮,瀌瀌奕奕。” 李善 注引《广雅》曰:“蔼蔼奕奕,盛貌。” 宋 苏轼 《和答庞参军》:“奕奕千言,粲焉陈诗。” 明 归有光 《送嘉定丞鲁侯序》:“仪观伟然,舆马奕奕。”

(3).美好貌。《诗·鲁颂·閟宫》:“新庙奕奕, 奚斯 所作。” 郑玄 笺:“奕奕,姣美也。”

(4).闲习貌。《诗·小雅·车攻》:“驾彼四牡,四牡奕奕。” 孔颖达 疏:“诸侯驾彼四牡之马而来,其四牡之马则奕奕然闲习。” 汉 张衡 《东京赋》:“万舞奕奕,钟鼓喤喤。”《旧唐书·刘子玄传》:“长裾广袖,襜如翼如,鸣珮行组,鏘鏘奕奕。”

(5).光明貌;亮光闪动貌。 南朝 宋 谢惠连 《秋怀》诗:“皎皎天月明,奕奕河宿烂。” 唐 韩愈 孟郊 《赠剑客李园联句》:“山磨电奕奕,水淬龙蝹蝹。” 冰心 《斯人独憔悴》:“这时 颖石 脸上火热,眼泪也干了,目光奕奕的一直说下去。”

(6).精神焕发貌。 宋 陈师道 《寄邓州杜侍郎紘》诗:“请公酌此寿百年,奕奕长为此邦伯。”《花月痕》第十回:“ 荷生 这会觉得眉飞色舞,神采愈奕奕有光。” 罗旋 《红线记》一:“大家见这位负伤的将领仍象往日那样精神奕奕,胸怀豁达,谈吐风趣。”

(7).犹施施,缓行貌。

(8).忧愁貌。《诗·小雅·頍弁》:“未见君子,忧心奕奕。” 孔颖达 疏:“奕奕,忧之状。” 南朝 梁 刘孝绰 《上虞乡亭观涛津渚学潘安仁河阳县诗》:“中来不可絶,奕奕苦人肠。”

丰年

丰硕的年景;丰收之年

瑞雪兆丰年

穰穰

1.丰熟貌。

血膋

血和脂膏。《诗·小雅·信南山》:“执其鸞刀,以启其毛,取其血膋。” 郑玄 笺:“膋,脂膏也。血以告杀,膋以升臭。”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续集·寺塔记上》:“其夕,遂以束藳焚身。至明,唯灰烬耳,无血膋之臭。”《元史·礼乐志三》:“鑾刀屡奏,血膋载升。”

以往

某点以前的时间

从此以往。——《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蒸尝

本指秋冬二祭。后泛指祭祀。《国语·楚语下》:“国於是乎蒸尝。”《后汉书·冯衍传下》:“春秋蒸尝,昭穆无列。” 明 朱鼎 《玉镜台记·成婚》:“于以采藻,于以采苹,克谨蒸尝之荐。”

黍稷

(1).黍和稷。为古代主要农作物。亦泛指五谷。《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 晋 葛洪 《抱朴子·明本》:“珍黍稷之收,而不觉秀之者丰壤也。”

(2).《诗·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后因以“黍稷”为感叹古今兴亡之典。 宋 韩琦 《寄题广信君四望亭》诗:“古道入秋漫黍稷,远坡乘晚下牛羊。” 王闿运 《上征赋》:“访故 宋 之殿闕兮,宜黍稷之离离。”参见“ 黍离麦秀 ”。

笾豆

(1).笾和豆。古代祭祀及宴会时常用的两种礼器。竹制为笾,木制为豆。《礼记·礼器》:“三牲鱼腊,四海九州之美味也;籩豆之荐,四时之和气也。” 孔颖达 疏:“盛其饌者,即三牲鱼腊籩豆是也。”《后汉书·东夷传·濊》:“其人终不相盗,无门户之闭。妇人贞信。饮食以籩豆。”《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韦庶人》:“帝纳其言,以后为亚献,仍以宰相女为齐娘,以执籩豆。”

(2).借指祭仪。 宋 苏辙 《谢讲彻<论语>赐燕状》之一:“深念勤劳,式均燕喜,籩豆有楚,鐘鼓毕陈。” 章炳麟 《訄书·徵七略》:“其细者,籩豆之事,佐史之职,官别为书, 与 周时赞大行相似。”

大房

(1).古代祭祀时盛牲畜的用具,通称俎。《诗·鲁颂·閟宫》:“毛炰胾羹,籩豆大房。” 毛 传:“大房,半体之俎也。” 郑玄 笺:“大房,玉饰俎也。其制足间有横,下有柎,似乎堂后有房然。”《乐府诗集·郊庙歌辞十二·周宗庙乐舞辞》:“黍稷惟馨,籩豆大房。”

(2). 唐 世家大族各支以房划分,用始祖的官名、爵名或封地称其房,长次之间并有大房、小房、第二房、第三房等分别。后世家族以大房称长房。《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二下》:“ 崔 氏定著十房:一曰 郑州 ,二曰 鄢陵 ,三曰 南祖 ,四曰 清河大房 ,五曰 清河小房 ……八曰 博陵大房 ,九曰 博陵第二房 ,十曰 博陵第三房 ,宰相二十三人。”《儒林外史》第四四回:“ 施二先生 説乃兄中了进士,他不曾中,都是太夫人的地葬的不好,只发大房,不发二房。”

(3). 宋 时称小偷聚集之处。《宋史·王岩叟传》:“都城羣偷所聚谓之‘大房’,每区容数十百人,渊藪诡僻,不可胜究。”

(4).指比较大的房子。《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渐渐大房改换小房,赁得两三间房子。”

(5).山名。在 河北省 房山县 西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记要·直隶二·顺天府》:“ 大房山 ,县西十五里,境内诸山,此山最为雄秀。古碑云: 幽 燕 之奥室也。山下有 圣水泉 ,西南有 伏龙穴 ……山亦名 大防山 ,亦曰 大房岭 。”

工祝

古时在祭祀时专司祝告的人。《诗·小雅·楚茨》:“工祝致告,徂賚孝孙。” 高亨 注:“工祝即祝官。”《楚辞·招魂》:“工祝招君,背行先些。” 王逸 注:“男巫曰祝。”

受福

接受天地神明的降福。《易·困》:“利用祭祀,受福也。”《汉书·礼乐志》:“下民安乐,受福无疆。”《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所以世人惟这等人为得天独厚,也惟这等人为受福无穷。”

无疆

没有穷尽;无限

万寿无疆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