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李尊师

作者:方回 朝代:宋代

遇李尊师原文

东城焉所适,有此松下风。
更有竹万计,连山翠如葱。
长廊无人白日静,古坛高殿秋阴中。
云房锁扃帘幔卷,久乃忽遇星冠翁。
一笑呼茗茗立具,坐对井边骧首龙。
五十余年阅此画,偶许后死频过从。
畴昔共饮徒,十不见八1-1九。
升天岂其然,冢骨今定朽。
老夫起立意欲去,尊师顾谓已温酒。
人生一刻快意难,何幸有酒浇此口。
屡劝不容遽上马,上马出门却回首。

诗词问答

问:遇李尊师的作者是谁?答:方回
问:遇李尊师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方回的名句有哪些?答:方回名句大全

方回遇李尊师书法欣赏

方回遇李尊师书法作品欣赏
遇李尊师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所适

所嫁之人,丈夫。 清 李渔 《奈何天·崖略》:“多少词人能改革?夺旦还生,演作风流剧。美妇因而讐所适,纷纷邪行从斯出。” 清 钮琇 《觚賸·蛟桥幻遇》:“我姐妹五人,各有所适。”

松下

(1).松树之下;松间。 唐 李白 《淮南卧病书怀》诗:“风入松下清,露出草閒白。” 唐 贾岛 《寻隐者不遇》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宋 梅尧臣 《对雪忆往岁钱塘西湖访林逋》诗之一:“折竹压篱曾碍过,却穿松下到茅庐。”

(2).古地名。《吕氏春秋·行论》:“ 松下 乱,先君以不安弃羣臣也。” 高诱 注:“ 松下 ,地名也。”

连山

(1).古《易》名。《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贾公彦 疏:“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於山,故名《易》为《连山》。” 唐 韩愈 《毛颖传》:“﹝ 蒙恬 ﹞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连山》、《归藏》,简编并没。”

(2).连绵的山岭。 南朝 梁 吴均 《至湘洲望南岳诗》:“重波沦且直,连山纠復纷。” 唐 王维 《终南山》诗:“ 太乙 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宋 苏辙 《同王适赋雪》:“重楼复閤烂生光,絶涧连山漫不见。”

(3).满山。 唐 卢纶 《春日卧病示赵季黄》诗:“黄埃满市图书贱,黑雾连山虎豹尊。” 清 王凯泰 《台湾杂咏》:“好竹连山觉笋香,马蹄入市许先尝。”

(4).见“ 连山眉 ”。

长廊

(1) 一般为有顶的通道,尤指通到分隔间或房间的通道

(2) 有顶的游廊

(3) 北京颐和园的游廊

无人

(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白日

(1) 白天

(2) 太阳

白日依山尽。——唐· 王之涣《登鹳雀楼》

(3) 泛指时光

浪费白日

阴中

暗害;中伤。《史记·秦始皇本纪》:“或言鹿者, 高 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后羣臣皆畏 高 。” 宋 苏轼 《杭州召还乞郡状》:“窃谓人主之待臣子,不过公道以相知,党人之报怨嫌,必为巧发而阴中,臣岂敢恃二圣公道之知,而傲党人阴中之祸。”

(1).冥冥之中;阴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一点情不能忘,所以阴中如此主张,了其心愿。”《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三:“只为不忘前盟,阴中完了自己姻缘,又替妹子连成婚事。”

(2).指农历七八月。《礼记·月令》“﹝孟秋之月﹞其祀门,祭先肝” 汉 郑玄 注:“秋,阴气出,祀之於门,外阴也。祀之先祭肝者,秋为阴中,於臟直肝,肝为尊也。” 孔颖达 疏:“阴气始於五月,终於十月,其七月八月为阴之中,故云秋为阴中。”《汉书·律历志上》:“秋为阴中,万物以成。”《北堂书钞》卷一五四引 汉 马融 《西第颂》:“仲秋阴中节,胡桃已零落。”

云房

(1).僧道或隐者所居住的房屋。 唐 韦应物 《游琅琊山寺》诗:“填壑躋花界,叠石构云房。” 明 高濂 《玉簪记·回观》:“此女当初入观,也非偶然……因此上收入在云房。”《痛史》第十三回:“当下二人叩门入内,説明投宿来意。和尚连忙招呼到方丈里坐地,一面摆出斋饭,就让二人在云房歇宿。”

(2).喻莲蓬。 明 郭正域 《瑞莲赋》:“重结云房,纷敷宝液。”

锁扃

亦作“鏁扃”。锁闭。 宋 杨万里 《舟中望罗浮山》诗:“玉匙金籥牢鏁扃,但见山高水泠泠。”

星冠

道士的帽子。 唐 戴叔伦 《汉宫人入道》诗:“萧萧白髮出宫门,羽服星冠道意存。” 元 石子章 《竹坞听琴》第四折:“﹝你﹞为甚么也丢了星冠,脱了道服?”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四》:“道士星冠羽衣坐堂上,焚符摄妇魂。”

骧首

(1).抬头。 汉 邹阳 《上书吴王》:“臣闻蛟龙驤首奋翼,则浮云出流,雾雨咸集。” 唐 杜甫 《赠别贺兰銛》诗:“老驥倦驤首,苍鹰愁易驯。” 清 梁章鉅 《浪迹丛谈·下河舟中杂诗》:“海城童叟齐驤首,信有天边小聚星。”

(2).比喻意气轩昂。 唐 钱起 《送孙十尉温县》诗:“云衢有志终驤首,吏道无媒且折腰。”

余年

暮年;晚年

后死

(1).谓死在后,常用作生者自谦之词。《论语·子罕》:“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於斯文也。” 何晏 集解:“ 文王 既没,故 孔子 自谓后死。” 唐 韩愈 《祭十二兄文》:“维我皇祖,有孙八人。惟兄与我,后死孤存。” 柳亚子 《海宁观潮有作》诗:“我亦廿年惭后死,射潮穿冢两蹉跎。”

(2).指后生小辈。 宋 陈亮 《贺新郎·寄辛幼安和见怀韵》词:“父老 长安 今餘几?后死无讎可雪。”

过从

来访;相互往来

得友天下士,旦夕相过从。——归有光《邢州叙述》

畴昔

往昔;日前;以前

于畴昔之夜,梦坐奠于两楹之间。——《礼记·檀弓》

畴昔之事

饮徒

酒徒,嗜酒者。《旧唐书·文苑传下·李白》:“ 白 既嗜酒,日与饮徒醉於酒肆。” 前蜀 韦庄 《病中闻相府夜宴戏赠集贤卢学士》诗:“无那两三新进士,风流长得饮徒怜。”

十不

《宋史·选举志一》:“是年,诸州所荐士数益多,乃约 周 显德 之制,定诸州贡举条法及殿罚之式:进士‘文理紕繆’者殿五举,诸科初场十‘不’殿五举,第二、第三场十‘不’殿三举,第一至第三场九‘不’并殿一举。”此谓考官于经义不通的试卷上批一“不”字,积批语之数,而有“十不”、“九不”的说法。

升天

上升到天界; 指死亡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其然

(1).犹言如此。《论语·宪问》:“子曰:‘其然,岂其然乎?’”《后汉书·党锢传序》:“若 范滂 、 张俭 之徒,清心忌恶,终陷党议,不其然乎?”《周书·王杰王勇等传论》:“ 耿豪 、 王勇 ,不其然乎。”

(2).必如此。《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申丰 ﹞对曰:‘其然,将具敝车而行。’” 杜预 注:“其然,犹必尔。”

老夫

年老的男子自称

老夫自有主张,尔等不必多言

起立

(1) 站起来。多用作口令

全体起立!

(2) 采取直立或站立的姿势

每寒夜起立。——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起立欢迎

意欲

见“ 意欲 ”。

(1).亦作“ 意慾 ”。欲望。《淮南子·道应训》:“故人主之意欲见於外,则为人臣之所制。” 宋 朱熹 《答林择之书》之一:“今方欲与朋友説,日用之閒,常切点检气习偏处,意欲萌处。” 清 陈天华 《论中国宜改制民主政体》:“倘非达於共和,国民之意慾难厌,霸者弥缝掩饰之策,决其不能奏效也。” 叶圣陶 《李太太的头发》:“她想新奇事情一定给她们望见了;一种意欲包围着她的脑袋。”

(2).想要。谓心想做某事。《后汉书·彭宠传》:“小奴意欲解之,视户外,见 子密 听其语,遂不敢解。”《二刻拍案惊奇》卷三:“我意欲完前日之约,不好自家启齿。”《红楼梦》第一回:“你携了此物,意欲何往?”

尊师

(1) 尊敬师长;尊敬教师

尊师爱生

尊师爱徒

(2) 旧时对道士的敬称

人生

(1) 人一生中的活动

(2) 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宋· 文天祥《过零丁洋》

(3) 与人的关系生疏,不熟悉

人生地疏

一刻

(1) 指短暂的时间;片刻

一刻千金

(2) 某钟点之后15分的时刻

十点一刻

快意

心情舒畅;称心如意

微风吹来,感到十分快意

何幸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很幸运。 郭沫若 《参观刘胡兰纪念馆》诗:“何幸驱车来 文水 ?虔诚扫墓更升堂。”

有酒

谓喝醉酒。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四折:“你且住者,今日有酒也, 红娘 扶将哥哥去书房中歇息,到明日咱别有话説。” 元 郑廷玉 《后庭花》第二折:“ 李 顺,你有酒了,你歇息咱。”《 * 词话》第四三回:“ 月娘 见他有酒了,打发他脱了衣裳,只教 李瓶儿 与他磕了头。”

不容

(1)

不许;不让

不容置疑(不容许有什么怀疑)

(2)

不容许存在;不接纳(为世所不客)

上马

(1) 骑上马背

那个竞技场骑手腾身上马

(2) 比喻某个重大工程项目或工作开始进行

他承包的工程明年开春就上马

(3) 指领导者指挥者上任

丁浩上马以来,单位的经济效益比原来大有好转

出门

(1) 离家外出或远行

(2) 〈方〉∶出嫁

却回

亦作“却回”。回转。 唐 杜甫 《自京窜至凤翔喜达行在所》诗之一:“西忆 岐阳 信,无人遂却回。”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今一更首途,三更可以復命,请先定一走马,兼具寒暄书,其他即俟某却回也。”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段公子》:“女至榻前,以袖拂僮面者三,却回曰:‘无妨矣。’”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