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盱之临川早发

作者:揭傒斯 朝代:元代

自盱之临川早发原文

扁舟催早发,隔浦遥相语。
鱼色暗连山,江波乱飞雾。
初辞梁安峡,稍见石门树。
杳杳一声钟,如朝复如暮。

诗词问答

问:自盱之临川早发的作者是谁?答:揭傒斯
问:自盱之临川早发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自盱之临川早发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揭傒斯的名句有哪些?答:揭傒斯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扁舟

小船

一叶扁舟

扁舟寻钓翁。——唐· 李白《还山留别金门知己》

相语

(1).相告,告知。《国语·齐语》:“相语以事,相示以巧,相陈以功。”

(2).相互谈说。 唐 韩愈 《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捨酒去相语,共分一日光。” 宋 辛弃疾 《贺新郎》词:“又檣燕,留人相语。”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娄秀华》:“何处小郎,强来与人家闺秀相语?”

连山

(1).古《易》名。《周礼·春官·大卜》:“掌三易之灋,一曰《连山》,二曰《归藏》,三曰《周易》。” 贾公彦 疏:“其卦以纯艮为首,艮为山,山上山下是名连山,云气出内於山,故名《易》为《连山》。” 唐 韩愈 《毛颖传》:“﹝ 蒙恬 ﹞召左右庶长与军尉,以《连山》筮之,得天与人文之兆。” 罗惇曧 《文学源流·三代以上文学》:“《连山》、《归藏》,简编并没。”

(2).连绵的山岭。 南朝 梁 吴均 《至湘洲望南岳诗》:“重波沦且直,连山纠復纷。” 唐 王维 《终南山》诗:“ 太乙 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宋 苏辙 《同王适赋雪》:“重楼复閤烂生光,絶涧连山漫不见。”

(3).满山。 唐 卢纶 《春日卧病示赵季黄》诗:“黄埃满市图书贱,黑雾连山虎豹尊。” 清 王凯泰 《台湾杂咏》:“好竹连山觉笋香,马蹄入市许先尝。”

(4).见“ 连山眉 ”。

江波

江水;江中波浪。《文选·左思<蜀都赋>》:“贝锦斐成,濯色江波。” 刘逵 注引 谯周 《益州志》:“ 成都 织锦既成,濯於江水。” 宋 朱熹 《次敬夫登定王台韵》:“山色愁无尽,江波去不回。” 明 黄哲 《过梁昭明太子墓》诗:“虎战龙争二十秋,江波日夜自东流。” 王统照 《遗音》:“江边的风,受了水气的调和,虽是秋末冬初,尚不十分冷冽,有时吹了些树叶子落到江波上,便随着微细的波花,无踪影的流去。”

乱飞

(1) 在空中无秩序地飞过或顺风而行

* 向四面八方乱飞

(2) 不定地从一地方移到另一地方

在院子里到处乱飞的小鸟

石门

(1). 春秋 鲁 城外门。《论语·宪问》:“ 子路 宿於 石门 。晨门曰:‘奚自?’ 子路 曰:‘自 孔氏 。’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2).借指贤者。 汉 焦赣 《易林·革之旅》:“ 石门 晨开,荷蕢疾贫,遁世隐居,竟不逢时。”《后汉书·蔡邕传》:“是故天地否闭,圣哲潜形, 石门 守晨, 沮 溺 耦耕。”

(3).控制水流的石闸。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河水五》:“ 灵帝 建寧 中,又增脩石门,以遏渠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輟流。”

(4).古代用于控扼要道的一种石砌防御工事。《三国志·蜀志·张嶷传》“拜为牙门将,属 马忠 ” 裴松之 注引《益部耆旧传》:“ 羌 於要厄作石门,於门上施牀,积石於其上,过者下石槌击之,无不糜烂。”

(5).古道路名。(1) 隋 唐 时自 四川盆地 通向 云贵高原 的重要道路,在 秦 五尺道的基础上修筑而成,因路经今 四川省 高县 境内的 石门山 得名。起自今 四川 宜宾 ,南抵 云南 曲靖 ,再通往 昆明 、 大理 等处。 唐 与 南诏 之间的交通,多经由此道。(2)指古 褒斜谷 通道。在今 陕西 西南,道旁多摩崖刻石,以 东汉 的《石门颂》、 北魏 的《石门铭》最为著名。

杳杳

(1).昏暗貌。《楚辞·九章·怀沙》:“眴兮杳杳,孔静幽默。”《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白杨何萧萧,松柏夹广路,下有陈死人,杳杳即长暮。” 宋 欧阳修 《和徐生假山》:“阴穴覷杳杳,高屏立巉巉。” 清 方苞 《七思·兄子道希》:“春阳兮载歊,白日兮昭昭,而杳杳兮即长夜,患吾心兮若焦。”

(2).幽远貌。《楚辞·九章·哀郢》:“ 尧 舜 之抗行兮,瞭杳杳而薄天。” 洪兴祖 补注:“杳杳,远貌。” 唐 柳宗元 《早梅》诗:“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康有为 《广艺舟双楫·体变》:“若后之变者,则万年浩荡,杳杳无涯,不可以耳目之私测之矣。”

(3).犹渺茫。 唐 许浑 《韶州驿楼宴罢》诗:“簷外千帆背夕阳,归心杳杳鬢苍苍。” 元 李裕 《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四十韵》:“美人何杳杳,良夜独漫漫。”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我现在正在整理《小约翰》的译稿,至快须下月初头才完,倘一间断,就难免因此放下,再开手就杳杳无期了。”

(4).犹隐约,依稀。 唐 郑棨 《开天传信记》:“吾昨夜梦游月宫,诸仙娱予以上清之乐……其曲楚楚动人,杳杳在耳。” 宋 苏轼 《伏波将军庙碑》:“自 徐闻 渡海适 朱崖 ,南望连山,若有若无,杳杳一髮耳。”《天雨花》第一回:“珮声杳杳人何处,日色衔山我也行。”

诗文赏析


五言古诗。
这里抒发一种行旅的意绪,发而为飞雾似的境界,细读之,又有一种深潜却又难以言喻的感触。体现着诗人“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诗宗 * 眼藏》)的诗论主张。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