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西京杂记十三首次渊明读山海经韵·其十

作者:李彭 朝代:宋代

原文

淮南学神仙,逸迹穷山海。

著书名鸿烈,精爽凛然在。

字中挟风霜,反躬忘寡悔。

空馀袅蹄金,万世将谁待。

诗词问答

问:《读西京杂记十三首次渊明读山海经韵·其十》的作者是谁?答:李彭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彭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彭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贿韵

参考注释

南学

(1). 周 代五学之一。 周 有东、南、西、北四学,并太学称五学。《大戴礼记·保傅》:“帝入南学,上齿而贵信,则长幼有差,而民不诬矣。”《后汉书·祭祀志中》“灵臺未用事” 刘昭 注引《易传·太初篇》“天子旦入东学,昼入南学。暮入西学。在中央曰太学,天子之所自学也。”

(2). 南朝 宋 何尚之 于南郭外立学聚生徒,称为南学。《宋书·何尚之传》:“ 尚之 为尹,立宅南郭外,置玄学,聚生徒。 东海 徐秀 , 庐江 何曇 、 黄回 , 潁川 荀子华 , 太原 孙宗昌 、 王延秀 , 鲁郡 孔惠宣 ,并慕道来游,谓之南学。”

(3). 南北朝 时 南朝 的经学。 南朝 经师,发展 魏 晋 学风,除《诗》、《三礼》采用 郑玄 笺注外,《周易》用 三国 魏 王弼 注,《尚书》用伪 孔安国 传,《左传》用 晋 杜预 注。讲经兼采众说,也取玄学,不拘家法,随意发挥。又受佛教影响,所作义疏比经注更为详尽。

(4). 清 初 黄宗羲 开塾讲肄,时人称为南学。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国初 孙徵君 讲学 苏门 ,号为北学; 餘姚 黄梨洲 宗羲 ,教授其乡,数往来 明 越 间,开塾讲肄,为南学。”参见“ 南北学 ”。

(5). 清 代 雍正 九年,将毗连国子监街南的官房作为学舍,令助教等官及肄业生居住,称为“南学”。《清史稿·职官志二》:“九年,建南学。”原注:“在学肄业者为南学,在外肄业赴学考试者为北学。”参阅《光绪会典事例》卷一○九八。

神仙

(1) 神话中指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梅花岭记》

(2) 道家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

逸迹

见“ 逸迹 ”。

亦作“ 逸跡 ”。亦作“ 逸蹟 ”。1.犹遁迹。指隐居。 汉 王粲 《七释》:“是以栖林隐谷之夫,逸迹放言之士,鉴乎有道,贫贱是耻。” 唐 皮日休 《七爱诗·卢徵君鸿》:“高名无阶级,逸迹絶涯涘。”

(2).指骏马的快步。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顿云禽於千仞,骋逸迹以追风。”

(3).高超的书艺作品。 南朝 梁武帝 《观锺繇书法十二意》:“世之学者宗二 王 、 元常 逸迹,曾不睥睨。” 唐 韩愈 《祭郴州李使君文》:“接雄词於章句,窥逸跡於篆籀。” 唐 窦臮 《述书赋上》:“达士逸蹟,乃推 无奕 ,毫翰云为,任兴所适。” 唐 司空图 《月下留丹灶》诗序:“某年中, 廉 帅上闻,且命鑱其逸跡,藏於郡廨。”

(4).遗踪;逸事。 唐 韩愈 《复志赋》:“窥前灵之逸迹兮,超孤举而幽寻。”

山海

(1).山与海。《史记·吴王濞列传论》:“﹝ 吴王 ﹞能薄赋歛,使其众,以擅山海利。” 晋 卢谌 《赠刘琨》诗:“每凭山海,庶覿高深。” 宋 曾巩 《管榷》:“自此山海之入,征榷之筭,古禁之尚疏者皆密焉。” 清 纳兰性德 《一络索·长城》词:“山海几经翻覆,女墙斜矗。看来费尽 祖龙 心,毕竟为谁家筑。”

(2).喻指荒远偏僻之处。 晋 袁宏 《后汉纪·献帝纪四》:“且兵革之兴,外患众矣, 微 将远蹈山海,以求免乎!” 微 , 袁微 ,《三国志·魏志·袁涣传》作“袁徽”。《南史·隐逸传上·渔父》:“僕山海狂人,不达世务,未辨贱贫,无论荣贵。” 唐 元结 《系乐府·古遗叹》:“嗟嗟山海客,全独竟何辞。”

(3).比喻高深、繁多或重大。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一披法服,已堕僧数……比诸白衣,犹不啻山海也。” 王利器 集解引 卢文弨 曰:“山海以喻比流辈为高深也。”《周书·晋荡公护传》:“假汝贵极三公,富过山海。” 元 无名氏 《陈州粜米》第二折:“我和那权豪每结下些山海也似寃讐。”

(4).指山珍海味。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四》:“飢渴已慰而求甘旨,甘旨不已而错山海,于是饱腹之本意亡。”

书名

(1).用于书写的文字。《周礼·春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 郑玄 注:“或曰:古曰名,今曰字。使四方知书之文字,得能读之。”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兴其农业,劝其蓺事,教其语言,諭其书名,期二十年而其民可举於中央议院。”

(2).写上姓名。《左传·隐公七年》:“ 滕侯 卒,不书名,未同盟也。” 唐 张籍 《赠赵将军》诗:“会取 安西 将报国, 凌烟阁 上大书名。”

(3).擅长书法的名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仲翼 有书名而前辈多以为俗,然亦以配 周越 。予尝见其飞白大字数幅,亦甚工,但诚不免俗耳。”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 孟 蜀 时, 王鍇 字 鱣祥 ,最著书名……昔有塔,於 乾隆 年间为雷震圯,内贮《法华经》全部,皆 鱣祥 所书。”

(4).字,别名。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三》:“ 姚信 书名 士纬 , 梁 人。”

鸿烈

(1).大功业。《汉书·扬雄传下》:“《典》《謨》之篇,《雅》《颂》之声,不温纯深润,则不足以扬鸿烈而章缉熙。”《后汉书·朱祐景丹等传论》:“故 光武 鉴前事之违,存矫枉之志,虽 寇 邓 之高勋, 耿 贾 之鸿烈,分土不过大县数四,所加特进、朝请而已。” 唐 卢照邻 《答蜀父老问》:“莫不称赞鸿烈,揄扬颂声。”

(2).大明。用作书名。今所传《淮南子》别称《鸿烈解》,又省称《鸿烈》。《西京杂记》卷三:“ 淮南王 安 著《鸿烈》二十一篇。鸿,大也;烈,明也;言大明礼教,号为《淮南子》。” 汉 高诱 《<淮南子>序》:“然其大较,归之於道,号曰《鸿烈》。鸿,大也;烈,明也;以为大明道之言也。”

(3).《淮南子》主道家学说,因用以指道经、道术。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灵飞》《太甲》,高擅玉函;鸿烈仙方,长推丹枕。” 清 曹寅 《游仙诗三十韵和汪萝山》之七:“丛桂蒙茸土一隅,拟求鸿烈问之无。”

精爽

(1).精神。《左传·昭公七年》:“用物精多,则魂魄强,是以有精爽至於神明。”《三国志·魏志·蒋济传》:“欢娱之躭,害於精爽;神太用则竭,形太劳则弊。” 宋 洪迈 《夷坚乙志·承天寺》:“自尔以来,精爽常鬱鬱。”

(2).魂魄。 晋 潘岳 《寡妇赋》:“睎形影於几筵兮,驰精爽於丘墓。” 唐 李群玉 《题二妃庙》诗:“不知精爽归何处,疑是行云秋色中。” 清 王式丹 《于忠肃公墓》诗:“相望 鄂王 精爽在,灵旗萧颯暮山空。”

(3).犹言神清气爽。《醒世姻缘传》第二回:“你家大爷昨日甚是精爽,怎么就会这等病?”《红楼梦》第七五回:“ 李紈 近日也觉精爽了些,拥衾倚枕,坐在床上。”

凛然

(1) 恐惧、畏惧

众官凛然

(2) 整肃而又可敬又可怕

凛然正气

风霜

(1) 在有冷空气吹来的地区出现的一种气霜

(2) 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久经风霜

反躬

回过头来反省一下自己

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礼记·乐记》

寡悔

少懊悔。《论语·为政》:“子曰:‘多见闕殆,慎行其餘,则寡悔。’” 何晏 集解引 包咸 曰:“殆,危也,所见危者,闕而不行,则少悔。”

万世

很多世代;年代久远

万世师表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