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行释服礼起程谒陵之作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将行释服礼起程谒陵之作原文

大祥归又三月阅,终禫行将一旦临。

敬谒山陵逮释服,遥瞻云汉早摧心。

七言与恨埋千古,瞥眼惟惊逝寸阴。

原是问程嫌久处,奈何翻觉速于今。

诗词问答

问:将行释服礼起程谒陵之作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将行释服礼起程谒陵之作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将行释服礼起程谒陵之作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侵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六十

2. 乙亥恭谒为遥泰陵启跸作以急于欲到有三宿不觉如万里程之句今则到行馆转嫌其连以不久即应释素服此今昔情事之不同也

参考注释

大祥

古时父母丧后两周年的祭礼。《仪礼·士虞礼》:“又朞而大祥,曰荐此祥事。” 郑玄 注:“又,復也。” 贾公彦 疏:“此谓二十五月大祥祭,故云復朞也。” 汉 魏 以来时君行丧皆以日易月,皇帝、皇太后、皇后死后、二十五日或二十四日即举行大祥祭礼。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以日易月,抑惟旧章,皇帝宜三日而听政,十三日小祥,二十五日大祥,二十七日释服。” 宋 皇室行丧,小祥、大祥之礼皆举行两次。既以日为之,又以月为之。《续资治通鉴·宋神宗元丰八年》:“今羣臣虽易月而人主实行丧,故十二日而小祥,期而又小祥;二十四日而大祥,再期而又大祥。”参阅 宋 王溥 《唐会要·服纪下》。

三月

(1) 格里历(即阳历)每年的第三个月

(2) 农历(阴历)每年的第三个月,第三个朔望月

(3) 三个月

行将

不久就要;将要

行将为人所并。——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行将就道

一旦

(1) 不确定的时间

一旦工作完成,我们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

一旦山陵崩。——《战国策·赵策》

一旦为将。——汉·刘向《列女传》

一旦不能有(指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占有这些珍宝)。——唐·杜牧《阿房宫赋》

一旦异于今日…必致失所。——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一旦运穷。——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一旦抵罪。——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一旦事变。——清·周容《芋老人传》

(2) 一天之间,表示在非常短的时间内

毁于一旦

山陵

(1) 山岳

(2) 旧指皇帝陵墓

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明· 顾炎武《复庵记》

(3) 比喻帝王或王后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 赵?——《战国策·赵策》

释服

(1).脱去朝服。《仪礼·乡饮酒礼》:“主人释服,乃息司正。” 郑玄 注:“释朝服,更服玄端也。”

(2).除去丧服。谓除丧。《史记·孝文帝本纪》:“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临三日,皆释服。”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 江 左朝臣,子孙初释服,朝见两宫,皆当泣涕。” 宋 叶适 《兵部尚书徽猷阁学士赵公墓志铭》:“﹝ 赵公 ﹞释服,知 扬州 。”

遥瞻

向远方看;凝目远视

云汉

(1) 银河

倬彼云汉,昭回于天。——《诗·大雅·云汉》

(2) 高空

万乘华山下,千岩云汉中。—— 张九龄《奉和圣制途经华山》

摧心

极度伤心。 晋 潘岳 《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痛忉怛而摧心。”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每当春秋时饗,孑立捧奠,顾眄无后继者,惸惸然欷歔惴惕,恐此事便已,摧心伤骨,若受锋刃。” 清 金农 《将游楚中于真州江上登舟》诗之二:“乱柳摧心野郭秋,隔江山翠晚奩收。” 叶圣陶 《倪焕之》三:“摧心地伤痛,担上家计的重负,工作又十二分不如意,他憔悴了。”

七言

(1).指七字诗句。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章句》:“六言七言,杂出《诗》、《骚》。”《隋书·音乐志上》:“《需雅》,八曲,七言。” 清 沉復 《浮生六记·闲情记趣》:“主考出五七言各一句,刻香为限,行立构思……十六对中取七言三联,五言三联。” 清 赵翼 《瓯北诗话·杜少陵诗》:“凡七言多上四字相连,而下三字足之。”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2).指七言诗。《汉书·东方朔传》:“ 朔 之文辞,此二篇最善。其餘有《封泰山》……八言、七言上下,《从公孙弘借车》,凡 向 所録 朔 书具是矣。” 颜师古 注引 晋灼 曰:“八言、七言诗,各有上下篇。”《陈书·江总传》:“好学,能属文,於五言七言尤善。” 宋 严羽 《沧浪诗话·诗体》:“七言起於 汉武 柏梁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补遗》卷十:“不知 唐 人五言工,不必再工七言也;古体工,不必再工近体也。”

千古

(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瞥眼

转眼,极言时间之短;忽然,迅速地

寸阴

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比喻一个非常短的时间

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重寸之阴,时难得而易失也。——《淮南子·原道》

寸阴尺璧

奈何

(1) 怎么办

无可奈何

(2) 如何

奈何不礼

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且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zīzhū ),古代重量单位,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六铢为一锱,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宫赋》

奈何饮于酒肆。——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惩治;对付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于今

(1) 至今

车站一别,于今十年

(2) 如今;到现在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