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

作者:李吕 朝代:宋代

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原文

吾慕严子陵,躬耕寄事外。
弗听有道举,安得从郭泰。
耻因粟五斗,陶令腰束带。
三贤甘寂寞,举世惜机会。
是心本通明,忍把客尘盖。
洗耳颍阳水,要使闻清籁。
纷纷难与言,简篇犹可赖。

诗词问答

问: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的作者是谁?答:李吕
问: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吕的名句有哪些?答:李吕名句大全

李吕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书法欣赏

李吕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书法作品欣赏
见诸公古风有感而和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严子

(1).即 庄子 。避 东汉 明帝 讳,庄改为“严”。《汉书·叙传上》:“若夫 严子 者,絶圣弃智,修生保真,清虚澹泊,归之自然。” 颜师古 注:“ 严 , 庄周 也。”

(2).指 西汉 末 严君平 。 明 陆粲 《赠别王直夫》诗:“ 严子 时闭肆, 贡公 乃弹冠。”参阅《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

躬耕

古时天子亲自下田的礼节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诸葛亮《出师表》

事外

(1).指尘世之外。 晋 孙绰 《竺法汰赞》:“事外萧洒,神内恢廓。”《晋书·乐广传》:“ 广 与 王衍 俱宅心事外,名重於时。” 唐 孟郊 《长安羁旅行》:“潜歌归去来,事外风景真。”

(2).犹局外。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台湾之役》:“奏罪人已伏法,而 * 者脱然事外。”如:置身事外。

(3).对外进行战争。 明 刘基 《春秋明经·公会齐侯伐莱公至自伐莱大旱》:“烦其兵役,凟其交际,虚内事外。”

道举

以道家学说课试取士。始于 唐玄宗 开元 二十九年。 唐 高彦休 《高阙史·太清宫玉石像》:“ 明皇 朝,崇尚 元元圣主 之教,故以道举入仕者,岁岁有之。” 唐 钱起 有《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 清 顾炎武 《菰中随笔》:“有道举, 元宗 时 开元 二十九年,始置崇元学,习《老子》、《庄子》、《文子》、《列子》,亦曰道举。”

五斗

(1).见“ 五斗米 ”。

(2).即五星。《黄庭内景经·若得》:“三真扶胥共房津,五斗焕明是七元。” 梁丘子 注:“五斗,五星;七元,北斗也。”参见“ 五星 ”。

陶令

指 晋 陶潜 。 陶潜 曾任 彭泽 令,故称。 元 赵孟頫 《见章得一诗因次其韵》:“无酒难供 陶令 饮,从人皆笑 酈生 狂。” 毛 * 《登庐山》诗:“ 陶令 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 里可耕田?”

束带

(1) 腰带一类的带子

(2) 指整饰衣冠

束带立于朝

三贤

(1).佛教语。指十住、十行、十迴向。 唐 李邕 《岳麓寺碑》:“四行乐而不取,三贤登而更迁。”《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变文》:“越三贤,超十地,福德周圆入佛位。”参见“ 三贤十圣 ”。

(2).三个贤人。 宋 俞文豹 《吹剑四录》:“ 方魁 与同榜 方登 、 方吉 ,皆 唐 诗人缺唇处士 方干 之后,与 严子陵 、 范文正公 为钓臺三贤。” 明 瞿佑 《归田诗话·乐天晚年》:“ 乐天 连为 杭 苏 二州刺史,皆有惠政在民, 杭 则有三贤堂,併 林和靖 、 苏东坡 祠之。” 沉砺 《展张苍水墓》诗:“ 于 墓 岳 祠分鼎足, 西湖 一勺峙三贤。”

寂寞

(1) 冷清孤单;清静

寂寞难耐

(2) 静寂无声

举世

整个人世;全世界

举世闻名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机会

(1) 具有时间性的有利情况;时机

中兴机会。——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给受伤者一个治疗的机会

(2) 指关键

(3) 要害

心本

犹本心。《汉书·游侠传·郭解》:“既已振人之命,不矜其功,其阴贼著於心本发於睚眦如故云。” 颜师古 注:“心本,犹言本心也。”《资治通鉴·唐文宗太和八年》:“臣闻惟 颜回 能不贰过。彼圣贤之过,但思虑不至,或失中道耳。至於 仲言 之恶,著於心本,安能悛改邪!”

通明

非常明亮

客尘

(1).佛教语。指尘世的种种烦恼。《维摩诘经·问疾品》:“菩萨断除客尘烦恼而起大悲。”注:“ 什 曰:心本清净,无有尘垢,尘垢事会而生,於心为客尘也。 肇 曰:心遇外缘,烦恼横起,故名客尘。” 南朝 梁武帝 《净业赋》:“如久澄水,如新磨镜,外照多像,内见众病,既除客尘,又还自性。” 唐 独孤及 《佛顶尊胜陀罗尼幢赞》:“故大音传於密教,茫茫五浊,客尘覆之。” 宋 苏轼 《胜相院经藏记》:“愿我今者,作是偈已,尽未来世,永断诸业,客尘妄想,及诸理障,一切世间,无取无舍,无憎无爱,无可无不可。” 明 汪廷讷 《狮吼记·住锡》:“金枷玉锁何时脱,蝇利蜗名镇日奔。生恶趣,惹客尘,胶胶扰扰只贪嗔。”

(2).旅途中所受的风尘。喻旅途劳顿。 宋 范成大 《题如梦堂壁》诗:“片云不载归梦,两鬢全供客尘。”

洗耳

(1).表示厌闻污浊之声。《孟子·尽心上》“古之贤士,何独不然” 汉 赵岐 注:“乐道守志,若 许由 洗耳,可谓忘人之势矣。” 晋 皇甫谧 《高士传·许由》:“ 尧 让天下於 许由 …… 由 於是遁耕於 中岳 潁水 之阳, 箕山 之下,终身无经天下色。 尧 又召为九州长, 由 不欲闻之,洗耳於 潁水 滨。” 宋 文莹 《玉壶清话》卷十:“﹝ 李建勋 ﹞尝畜一玉磬,尺餘,以沉香节安柄,叩之,声极清越。客有谈及猥俗之语者,则击玉磬数声於耳。客或问之,对曰:‘聊代洗耳。’” 清 顾炎武 《寄次耕时被荐在燕中》诗:“洗耳 苕水 滨,叩舷歌《採菱》。”

(2).形容专心地、恭敬地倾听。 宋 王迈 《送族侄千里归漳浦》诗:“洗耳候凯音,嘉节迫吹帽。” 元 周权 《秋霁》诗:“酒醒谁鼓《松风操》,炷罢炉熏洗耳听。” 清 李渔 《巧团圆·得妻》:“如今细説一番,待小生洗耳听者。”

颍阳

颍水 之北。传说古高士 巢父 、 许由 隐居于此,后因以借指 巢 许 。《庄子·让王》:“故 许由 娱於 潁阳 而 共伯 得乎 共首 。” 成玄英 疏:“ 潁阳 ,地名,在 襄阳 ,未为定地名也。”《后汉书·逸民传序》:“是以 尧 称则天,不屈 潁阳 之高; 武 尽美矣,终全 孤竹 之絜。” 李贤 注:“ 潁阳 谓 巢 许 也。” 晋 郭璞 《游仙》诗之二:“翘跡企 潁阳 ,临河思洗耳。” 唐 贾岛 《寓兴》诗:“旷哉 潁阳 风,千载无其他。”

清籁

犹清响。 唐 戴叔伦 《听霜钟》诗:“虚警和清籟,雄鸣隔乱峯。” 宋 柳永 《女冠子》词:“动清籟,萧萧庭树。” 明 屠隆 《昙花记·尼僧说法》:“瓶水初澄,炉香正裊,簷角风篁清籟。” 闻一多 《春光》:“忽地深巷里迸出了一声清籁:‘可怜可怜我这瞎子,老爷太太!’”

纷难

犹纷争。 清 曾国藩 《陈仲鸾同年之父母七十寿序》:“自亲族州閭,皆服其诚信。远近纷难,就之决遣,凡所论断,久之輒应。”

犹可

(1).尚可;还可以。《孟子·万章下》:“腊较犹可,而况受其赐乎?”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二》:“言犹可也,至于以貌取人,虽愚夫知其不可,而谓圣人为之乎?” 叶圣陶 《四三集·一个练习生》:“啊,那张‘进局须知’,不看犹可,一看之后,我的兴奋的心脏,简直停止了跳动!”

(2).谓也可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