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送节度卢端公将命之汴州端公常为汴州相

作者:罗隐 朝代:唐代

原文

吹台高倚圃田东,此去轺车事不同。
珠履旧参萧相国,彩衣今佐晋司空。
醉离淮甸寒星下,吟指梁园密雪中。
到彼的知宣室语,几时征拜黑头公。

诗词问答

问:《淮南送节度卢端公将命之汴州端公常为汴州相公从事》的作者是谁?答:罗隐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罗隐的名句有哪些?答:罗隐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665-18

参考注释

吹台

事情或交情破裂;垮台

圃田

(1).犹甫田,大田。 唐 钱起 《送马使君赴郑州》诗:“膏雨带 滎水 ,归人耕圃田。”

(2).种植果木瓜菜的园地。 元 王祯 《农书》卷十一:“圃田,种蔬果之田也。”

(3).喻指事物聚集的地方。 清 王晫 《今世说·文学》:“ 钱牧斋 目 沉留侯 《艺林汇考》,为经籍之禁籞,文章之圃田。”

(4).古泽薮名。故地在今 河南 中牟县 西。《周礼·夏官·职方氏》:“ 河南 曰 豫州 ,其山镇曰 华山 ,其泽藪曰 圃田 。”《竹书纪年》卷下:“三月,为大沟于 北郛 ,以行 圃田 之水。”亦称“ 圃泽 ”。《列子·仲尼》:“ 郑 之 圃泽 多贤, 东里 多才。” 张堪 注:“﹝ 圃泽 ﹞ 圃田 也。在 中牟县 。”

轺车

(1).一马驾之轻便车。《墨子·杂守》:“为解车以枱,城矣。以軺车,轮軲,广十尺,辕长丈,为三辐,广六尺。”《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朱家 迺乘軺车之 洛阳 ,见 汝阴侯 滕公 。” 司马贞 索隐:“谓轻车,一马车也。”《晋书·舆服志》:“軺车,古之时军车也。一马曰軺车,二马曰軺传。”

(2).奉使者和朝廷急命宣召者所乘的车。亦指代使者。 唐 王昌龄 《送郑判官》诗:“东 楚 吴 山驛树微,軺车衔命奉恩辉。”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南北凯旋》:“軺车日夜纷来往, 馹 使奔忙赖脚跟。” 孙中山 《上李鸿章书》:“又有軺车四出,则外国之一举一动,亦无不周知。”

不同

(1).不相同;不一样。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定势》:“所习不同,所务各异,言势殊也。” 前蜀 韦庄 《关河道中作》诗:“往来千里路长在,聚散十年人不同。” 毛 * 《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的讲话》二:“他们想问题做事情的方法,他们的历史习惯,跟我们不同。”

(2).不同意。《宋书·张邵传》:“太尉长史 何勗 不同,欲席捲奔 鬱洲 ,自海道还都。”《南齐书·鄱阳王锵传》:“殿下但乘油壁车入宫,出天子置朝堂,二王夹辅号令, 粲 等闭城门上仗,谁敢不同?”

(3).不和。《后汉书·孔融传》:“﹝ 融 ﹞与中丞 赵舍 不同,託病归家。”

珠履

(1).珠饰之履。《史记·春申君列传》:“ 春申君 客三千餘人,其上客皆躡珠履。” 唐 储光羲 《同王维偶然作》诗之八:“宾客无多少,出入皆珠履。” 龚骞 《九秋诗》:“锦丝卧织双珠履,赤麟片片生秋水。”

(2).指有谋略的门客。 唐 武元衡 《送裴戡行军》诗:“珠履三千醉不欢,玉人犹苦夜冰寒。” 宋 陆游 《题郭太尉金州第中至喜堂》诗:“帐前犀甲罗十万,幕下珠履逾三千。” 明 孙梅锡 《琴心记·王孙作醵》:“身老爱才华,座上皆珠履。”

萧相

指 汉 丞相 萧何 。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 无知 叡敏,独昭奇迹,察侔 萧相 ,貺同师锡。” 晋 左思 《魏都赋》:“思重爻,摹《大壮》,览 荀卿 ,采 萧相 。”《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负屈寒儒,得遇 秦 庭朗镜;行凶诡计,难逃 萧相 明条。”

彩衣

(1).《艺文类聚》卷二十引《列女传》:“昔 楚 老莱子 孝养二亲,行年七十,婴儿自娱,常著五色斑斕衣,为亲取饮。”后因以“彩衣”指孝养父母。 宋 王禹偁 《谢宣旨令次男西京侍疾表》:“此盖陛下义敦天性,恩厚孝思,念黄髮之衰羸,俾彩衣而侍养。”

(2).指戏曲表演的服装。《红楼梦》第五四回:“婆子们抱着几个软包--因不及抬箱,料着 贾母 爱听的三五齣戏的彩衣包了来。”

(1).五彩衣服。 清 王士禛 《居易录谈》卷下:“忽有綵衣小儿自外入,顷刻至数百人,结束如一,阶墀尽满。”

(2).谓孝养父母。 唐 黄滔 《<颍川陈先生集>序》:“早孤,事太夫人弥孝,熙熙愉愉,承颜侍膳,虽隆云路之望,终确綵衣之恋。” 宋 沉遘 《五言送徐同年谔出京》:“还家昼锦乐,拜寿綵衣荣。” 明 何景明 《三山春宴图歌》:“綵衣归来奉翁母,愿言寿比三山久。” 清 冯桂芬 《顾蓉庄年丈七十双寿序》:“君此行也,躬綵衣,捧瑶斝,象服绣葆,蹌躋一庭。”参见“ 綵衣娱亲 ”。

司空

(1) 古代官名。古代中央政府中掌管工程的长官

(2) 姓

淮甸

淮河 流域。 南朝 宋 鲍照 《浔阳还都道中》诗:“登艫眺 淮 甸,掩泣望 荆 流。” 唐 刘禹锡 《代谢贷钱物表》:“ 寿春 固纍以备盗, 淮 甸兴师以扞姦。” 明 谢榛 《送钦水部子辰之沛中》诗:“树色分 淮 甸, 河 流见 禹 功。”

寒星

寒夜的星;寒光闪闪的星。 唐 孟郊 《石淙》诗:“百尺明镜流,千曲寒星飞。” 唐 陆龟蒙 《华阳巾》诗:“须是古坛秋霽后,静焚香炷礼寒星。”《老残游记》第二回:“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 郭小川 《茫茫大海中的一个小岛》诗:“连那几朵野花哟,都似寒星一般地抖。”

梁园

(1).即 梁苑 。 西汉 梁孝王 的 东苑 。 唐 韦应物 《送李十四山东游》诗:“ 梁 楚 多大蕃,高论动侯伯……立马望东道,白云满 梁园 。” 明 沉受先 《三元记·祝寿》:“嘆 金谷 、 梁园 ,多少繁华一梦中。” 清 顾炎武 《梁园》诗:“ 梁园 词赋想遗音,雕繢风流遂至今。” 章炳麟 《梁园客》诗:“闻道 梁园 客最豪,山中 谷永 太萧条。”参见“ 梁苑 ”。

(2).借指皇室的宅第园林。 唐 魏元忠 《修书院学士奉敕宴梁王宅》诗:“大君敦宴赏,万乘下 梁园 。” 唐 张说 《安乐郡主花烛行》:“ 梁园 山竹凝云汉,仰望高楼在天半。”

(3).指 汴京 。今 河南省 开封市 。 宋 陈师道 《骑驴》诗之二:“独无 锦里 惊人句,也得 梁园 画作图。” 任渊 注:“ 梁园 ,指 汴京 。” 元 武汉臣 《生金阁》第一折:“拜辞了年高的父母,我一径的取应往 梁园 去。” 清 陈维崧 《采桑子·正月十二日从吴天石处获读纬云弟京邸春词因和其韵》词:“ 杜陵 诸弟飘零甚,几阵离鸿。捩影长空。 燕市 、 梁园 类转蓬。”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李白的家室索隐》:“ 李白 与 宗氏 的结合,时期估计当在 天宝 三年(公元744年),地点当在 梁园 ( 河南 开封 )。”

(4).指剧场,戏园。 元 无名氏 《蓝采和》第一折:“贫道观看多时,见 洛阳 梁园棚内,有一伶人,姓 许 名 坚 ,乐名 蓝采和 。” 元 汤式 《哨遍·新建构栏教访求赞》套曲:“这构栏领鶯花独镇着乾坤内,便一万座梁园也到不得。”

的知

确实了解。 唐 刘禹锡 《答裴令公雪中讶白二十二与诸公不相访之什》诗:“玉树琼枝满眼新,的知开閤待诸宾。”《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元年》:“臣居草泽,不能的知其人。” 宋 范成大 《照田蚕行》:“儂家今夜火最明,的知新岁田蚕好。”

宣室

(1).古代宫殿名。 殷 代宫名。《淮南子·本经训》:“ 武王 甲卒三千,破 紂 牧野 ,杀之 宣室 。” 高诱 注:“ 宣室 , 殷 宫名;一曰 宣室 ,狱也。”

(2).古代宫殿名。指 汉 代 未央宫 中之 宣室殿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孝文帝 方受釐,坐 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贾生 因具道所以然之状。” 裴駰 集解引 苏林 曰:“ 未央 前正室。” 司马贞 索隐引《三辅故事》云:“ 宣室 在 未央殿 北。” 南朝 宋 刘孝标 《重答刘秣稜沼书》:“若使 墨翟 之言无爽, 宣室 之谈有徵,冀 东平 之树,望 咸阳 而西靡。” 明 杨慎 《春兴》诗:“ 宣室 鬼神思 贾谊 ,中原将帅用 廉颇 。” 清 查嗣瑮 《贾太傅祠》诗:“已遣 长沙 忧不返,如何 宣室 召空回。”

(3).泛指帝王所居的正室。 汉 焦赣 《易林·师之恒》:“乘龙从蜺,徵诣北闕,乃见宣室,拜守东城。”《陈书·宗元饶传》:“ 元饶 劾奏曰:‘爰降曲恩,祖行宣室,亲承规诲,事等言提。虽廉洁之怀,诚无素蓄,而禀兹严训,可以厉精。’” 唐 骆宾王 《代李敬业以武后临朝移诸郡县檄》:“公等或居 汉 地,或叶周亲,或膺重寄於话言,或受顾命於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宋 苏轼 《用旧韵送鲁元翰知洺州》:“新年对宣室,白首代 尧 言。” 清 龚自珍 《咏史》诗:“宣室今年起故侯,衔兼中外辖黄流。”

几时

什么时候,哪一天

你几时来

征拜

征召授官。《三国志·魏志·武帝纪》:“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 洛阳 北部尉,迁 顿丘 令,徵拜议郎。”《周书·裴宽传》:“ 武成 二年,徵拜司中大夫。” 唐 刘长卿 《送梁郎中赴吉州》诗:“但愁徵拜日,无奈借留何!” 唐 韩愈 《韶州留别张端公使君》诗:“已知奏课当徵拜,那復淹留咏白苹。”

黑头公

(1).指少年而居高位者。《晋书·王珣传》:“弱冠与 陈郡 谢玄 为 桓温 掾,俱为 温 所敬重。尝谓之曰:‘ 谢掾 年四十,必拥旄杖节, 王掾 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 唐 韩翃 《送李中丞赴商州》诗:“当年紫髯将,他日黑头公。” 清 吴伟业 《寿总宪龚公芝麓》诗:“谈笑 阮生 青眼客,文章 王掾 黑头公。”

(2).指毛笔。 宋 黄庭坚 《戏咏猩猩毛笔》:“束缚归来儻无辱,逢时犹作黑头公。” 清 赵翼 《分校杂咏·蓝笔》:“欣赏情同青眼客,别载权亚黑头公。” 清 高鹗 《笔》诗:“少年濡染处,争説黑头公。”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