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韩丈寄崖簿大雅并见简韵

作者:章甫 朝代:宋代

和韩丈寄崖簿大雅并见简韵原文

故乡未可归,异县难久留。
海深蛟鱷怒,安得乘桴游。
贫贱岂天意,自不曲如钩。
吾道未全穷,三岁依贤侯。
小鸡随孔鸾,顾影良可羞。
所喜臭味同,洁已从清修。
迩来苦多病,颇厌淮南州。
援琴操土风,大类南冠囚。
今辰天气佳,和气吹敝裘。
桃李竞颜色,谁能分劣优。
空搅游予心,浩荡生春愁。
新诗忽到手,盛意知难酬。
材生天地间,小大固不侔。
词锋未易当,如以楚伐邹。
玉季更多文,情义还相投。
他年内集时,尚记野人不。

诗词问答

问:和韩丈寄崖簿大雅并见简韵的作者是谁?答:章甫
问:和韩丈寄崖簿大雅并见简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章甫的名句有哪些?答:章甫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故乡

家乡,自己出生的地方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未可

不可

异县

指异地,外地。 汉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慕贤》:“他乡异县,微藉风声,延颈企踵,甚於饥渴。”

久留

长久逗留;长期淹留

乘桴

乘坐竹木小筏。《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於海。”《三国志·魏志·管宁传》:“遂避时难,乘桴越海,羈旅 辽东 三十餘年。”后用以指避世。 唐 王维 《济上四贤咏》:“已闻能狎鸟,余欲共乘桴。” 宋 王安石 《次韵平甫金山会宿寄亲友》:“飘然欲作乘桴计,一到 扶桑 恨未能。” 梁启超 《澳亚归舟杂兴》诗:“乘桴岂是先生志,衔石应怜后死心。”

贫贱

穷困又没有社会地位

贫贱有此女。——《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天意

(1) 上天的意旨

(2) 帝王的心意

吾道

我的学说或主张。《论语·里仁》:“子曰:‘ 参 乎!吾道一以贯之。’” 唐 杜甫 《屏迹》诗之二:“用拙存吾道,幽居近物情。”《宋史·道学传二·杨时》:“ 顥 目送之曰:‘吾道南矣。’” 章炳麟 《致陶柳二子书》:“闻 孙逸仙 亦倡是説,窃幸吾道不孤。”

贤侯

对有德位者的敬称。 三国 魏 邯郸淳 《赠吴处玄诗》:“见养贤侯,於今四祀。” 唐 权德舆 《武公神道碑铭》:“中朝名卿大夫,四方贤侯通人,多与公为道义之交。”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驿里相逢》:“盛德感贤侯,相逢信非偶。” 清 全祖望 《新会张明府惕庵以予将去粤有诸生无福之叹》诗:“孤负贤侯属望奢,几时带草尽开花。”

孔鸾

孔雀和鸾鸟。常喻指美好而高贵者。《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其上则有鵷雏孔鸞。” 李善 注引 张揖 曰:“孔,孔雀也;鸞,鸞鸟也。” 唐 韩愈 《南内朝贺归呈同官》诗:“明庭集孔鸞,曷取於鳧鷖。” 宋 叶适 《送龚叔虎》诗:“去从孔鸞翔,勿受斥鷃呼。” 明 何景明 《九咏》:“睇孔鸞之翠盖,像苍虬之玉音。”

顾影

亦作“ 顾景 ”。自顾其影。有自矜、自负之意。《后汉书·南匈奴传》:“ 昭君 丰容靚饰,光明 汉 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 宋 王安石 《明妃曲》之一:“低迴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颜氏》:“女入房,巾服而出,曰:‘视妾可作男儿否?’生视之,儼然一顾影少年也。”

臭味

臭恶之气味。《周礼·天官·内饔》“辨腥臊羶香之不可食者” 汉 郑玄 注:“腥臊羶香可食者,是别其不可食者,则所谓者皆臭味也。” 清 赵翼 《裙带鱼臭如醃鲞莪洲白门乃酷嗜诗以调之》:“臭味輼輬不可亲,嗜痂偏作席间珍。”

(1).气味。 汉 仲长统 《昌言下》:“性类纯美,臭味芬香,孰有加此乎?” 宋 苏轼 《题杨次公蕙》诗:“蕙本兰之族,依然臭味同。”

(2).比喻志趣。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休碑》:“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 唐 元稹 《与吴端公崔院长五十韵》:“吾兄諳性灵, 崔子 同臭味。投此挂冠词,一生还自恣。” 清 方苞 《赠潘幼石序》:“岂臭味之同,虽先生亦有不能自主者耶?”

(3).比喻同类。《左传·襄公八年》:“ 季武子 曰:‘谁敢哉!今譬於草木,寡君在君,君之臭味也。’” 杜预 注:“言同类。” 唐 李百药 《房彦谦碑》:“且復留连宴赏,提携臭味,登山临水,必动咏言。” 宋 苏轼 《下财启》:“夙缘契好,获媾婚姻,顾门阀之虽微,恃臭味之不远。”

清修

亦作“ 清脩 ”。 1.谓操行洁美。《隶释·汉酸枣令刘熊碑》:“清脩劝慕,德惠潜流。”《后汉书·循吏传·王涣》:“故 洛阳 令 王涣 ,秉清修之节,蹈羔羊之义,尽心奉公。”《三国志·魏志·王昶传》:“端一小心,清脩密静。” 宋 司马光 《钱宣靖谥议》:“令公仁惠足以布政,明智足以建功,清修足以服人。”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八:“三贤虽制行过中,而敦尚风节,砥礪清修。”

(2).谓淡泊省修。 明 范濂 《云间据目抄·俞显卿》:“公抗疏论之,坐诬。掛冠家居,杜门清修,敦尚孝友。”

(3).谓清白显贵的门第。《北史·魏纪四·世宗宣武帝》:“清修出身:公,从八下;侯,正九上;伯,正九下;子,从九上;男,从九下。”《北史·魏纪四·魏咸阳王禧传》:“时王国舍人应取八族及清脩之门, 禧 取 任城王 隶户为之,深为帝责。”

(4).佛教指在家修行。《五灯会元·黄龙新禅师法嗣·空室智通道人》:“ 空室道人 智通 者,龙图 范珣 女也,幼聪慧,长归丞相 苏颂 之孙 悌 。未几厌世相,还家求祝髮,父难之,遂清修。”后用为对修行的统称。《天雨花》第五回:“昨夜虽有一远方之人,到菴投宿,因小尼等清脩之地,不便相留,就回他去了,并不曾住。”《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但凡人家写缘簿的,自然都写在那清修的庙里去,谁肯写在这半清不浑的庙里呢?”

迩来

最近以来

南州

(1).泛指南方地区。《楚辞·远游》:“嘉南州之炎德兮,丽桂树之冬荣。” 姜亮夫 校注:“南州犹南土也,此当指 楚 以南之地言。”《晋书·羊祜传》:“南州人征市日,闻 祜 丧,莫不号慟。” 清 吴伟业 《庚子八月访同年吴有调有感赋赠》诗之四:“南州师友江天笛, 北固 知交午夜砧。” 叶叶 《庚戌纪事》诗之十三:“二月南州春已深,红绵花下午沉沉。”

(2).指 豫章郡 。《后汉书·徐稺传》:“ 徐稺 字 孺子 , 豫章 南昌 人也……及 林宗 有母忧, 稺 往弔之,置生芻一束於庐前而去。众怪,不知其故。 林宗 曰:‘此必 南州 高士 徐孺子 也。’” 元 张养浩 《咏史诗·朱震》:“如何当日 陈蕃 榻,止为 南州 孺子 悬。”

(3).借指 徐稺 。 清 宋琬 《韩子新归中州诗以赠之》:“邑宰闻生来,下榻如 南州 。”

(4).指 南阳 。《后汉书·王常传》:“臣蒙大命,得以鞭策託身陛下。始遇 宜秋 ,后会 昆阳 ,幸赖灵武,輒成断金。 更始 不量愚臣,任以 南州 。” 李贤 注:“谓以廷尉行 南阳 太守。”

(5).指两 粤 。 南朝 梁 江淹 《游黄蘖山》诗:“ 南州 饶奇怪,赤县多灵仙。” 唐 杜甫 《从人觅小胡孙许寄》诗:“人説 南州 路,山猿树树悬。” 仇兆鳌 注引 顾宸之 曰:“两 粤 为 南州 路。”

(6).古代州名。 唐 武德 二年,初置 南州 , 宋 改 南川县 。即今 四川省 南川县 。

援琴

持琴;弹琴。《韩非子·十过》:“ 平公 曰:‘善。’乃召 师涓 ,令坐 师旷 之旁,援琴鼓之。”《三国志·蜀志·郤正传》:“ 雍门 援琴而挟説, 韩哀 秉轡而驰名。” 唐 元稹 《莺莺传》:“君子有援琴之挑,鄙人无投梭之拒。” 明 徐渭 《代贺张相公启》:“伏以孝有餘哀,终身却枣,礼缘中制,迨吉援琴。”

土风

(1) 地方歌谣,亦指有这种特色的歌谣

(2) 有地方特色的风俗

南冠

(1) 俘虏的代称

晋侯观于军府,见 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左传·成公九年》。 杜预注:“南冠,楚冠也。”

(2) 后世以“南冠”代被俘

天气

在较短时间内特定地区的大气状况;气象情况

和气

态度平顺温和

待人和气

敝裘

破旧的皮衣。 唐 岑参 《闻宇文判官西使还》诗:“白髮悲明镜,青春换敝裘。” 明 刘基 《呼灯》诗:“西风一夜吹庭树,惊起呼灯问敝裘。” 清 黄鷟来 《雨中感怀》诗:“起行视天宇,太息揽敝裘。”

桃李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颜色

(1) 色彩。光的各种现象(例如红色、棕色、桃红色、灰色、绿色、蓝色和白色等),或使人们得以区分在大小、形状或结构等方面完全相同的物体的视觉或知觉现象

(2) 指显示给人看的利害的脸色

颜色不少变。——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指颜料或染料

(4) 为颜料所染成的色彩或色泽

他的衣服上满都是那种颜色的染料

(5) 女子的姿色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唐· 白居易《长恨歌》

浩荡

形容水势汹涌壮阔

青冥浩荡。——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浩荡的长江

春愁

春日的愁绪。 南朝 梁元帝 《春日》诗:“春愁春自结,春结詎能申。” 唐 李白 《愁阳春赋》:“春心荡兮如波,春愁乱兮如云。” 唐 张祜 《折杨柳枝》诗之一:“伤心日暮烟霞起,无限春愁生翠眉。” 宋 陆游 《行武担西南村落有感》诗:“骑马悠然欲断魂,春愁满眼与谁论?”

新诗

(1).新的诗作。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良朋貽新诗,示我以游娱。”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清 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

(2).指“五四”以来的白话诗。 毛 * 《关于诗的一封信》:“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写新诗,我填旧词,也是个诗人高唱的时代。”

到手

拿到手

眼看就要到手的粮食,白白给洪水冲走了

盛意

盛情;非常浓厚的情意

你的盛意我心领了

天地

(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小大

(1).小的和大的。有时犹云一切、所有。《书·顾命》:“柔远能邇,安劝小大庶邦。”《左传·庄公十年》:“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北史·乐运传》:“大尊比来小大之事,多独断之。” 清 黄鷟来 《咏史》之一:“旷观宇宙内,小大何相蒙?”

(2).引申指长的和幼的、轻的和重的等。《荀子·非相》:“故长短小大善恶形相,非吉凶也。”《诗·小雅·楚茨》:“既醉既饱,小大稽首。” 郑玄 笺:“小大,犹长幼也。”《礼记·王制》:“疑狱,氾与众共之。众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郑玄 注:“小大,犹轻重也。”《礼记·乐记》:“律小大之称,比终始之序,以象事行。” 郑玄 注:“小大,谓高声正声之类也。”

(3).特指小孩和大人。意谓全家。 晋 王羲之 《十七帖》:“瞻近无缘,省告,但有悲叹。足下小大悉平安也。” 晋 王羲之 《十七帖》:“ 武 妹小大佳也。”

(4).指儿子。《三国志·魏志·公孙度传》“ 渊 亦恐 权 远不可恃,且贪货物,诱至其使,悉斩送 弥 晏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宿舒 、 孙综 前到 吴 ,贼 权 问臣家内小大, 舒 、综对臣有三息。” 宋 张齐贤 《洛阳搢绅旧闻记·安中令大度》:“唤小大取鐁锣将篦照来。中令自就地取幞头,用公服袖揩拭。”

不侔

不相等;不等同。《后汉书·荀彧传》:“海内未喻其状,所受不侔其功。”《明史·谭纶传》:“敌聚攻,我分守,众寡强弱不侔,故言者亟请练兵。” 章炳麟 《代议然否论》:“故奉使能致其命,以是为类例,其与平时选举议员利害至不侔矣。”

词锋

(1).犀利的文笔或口才。 南朝 陈 徐陵 《与杨仆射书》:“足下素挺词锋,兼长理窟, 匡丞相 解颐之説, 乐令君 清耳之谈,向所諮疑,谁能晓喻。” 元 柳贯 《出北城独上秋屏阁望西山烟霭中漠无所见》诗:“我疑玉女畏迎将,且惧词锋恣弹射。” 曹禺 《雷雨》第一幕:“他说话微微有点口吃似的,但是在他的感情激昂的时候,词锋是锐利的。”

(2).言词所向;话题。 叶圣陶 《一个朋友》:“当时我便转了词锋道:‘伊快乐么?’”

未易

不易;难于。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僕又佴之蚕室,重为天下观笑,悲夫悲夫!事未易一二为俗人言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夫街谈巷説,必有可采,击辕之歌,有应风雅,匹夫之思,未易轻弃也。” 清 赵翼 《瓯北诗话·韩昌黎诗》:“今观诸联句诗,凡 昌黎 与 东野 联句,必字字争胜,不肯稍让……要之二人工力悉敌,实未易优劣。”

玉季

对人兄弟的美称。 前蜀 贯休 《杜侯行》:“金昆玉季轻三鼓,煮海悬鱼臣节苦。” 明 王九思 《锦上花·寿康对山太史》套曲:“阳春白雪起歌声,金昆玉季足怡情。”

情义

人情与义理;亲属、朋友、同志间应有的感情

今日违情义。——《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姐姐待他很有情义

相投

(1) 彼此投合

脾气相投

(2) 投靠;投奔;求托

他年

(1).犹言将来,以后。《左传·成公十三年》:“ 曹 人使公子 负芻 守…… 负芻 杀其大子而自立也,诸侯乃请讨之。 晋 人以其役之劳,请俟他年。” 唐 杜牧 《寄题甘露寺北轩》诗:“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道姓名。” 清 龚自珍 《乙酉十二月十九日得汉凤纽白玉印一枚喜极赋诗》:“引我飘摇思,他年能不能?”

(2).往年;以前。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圣主他年贵,边心此日劳。” 唐 韩愈 《祭虞部张员外文》:“他年诸人,莫有能比。” 唐 薛能 《雕堂》诗:“他年谁识我,心跡在 徐州 。”

野人

(1) 田野之民,农人

试问野人家。——宋· 苏轼《浣溪沙》词

(2) 质朴的人,无爵位的平民

(3) 粗野的人

(4) 流浪汉

(5) 未开化的人,生活在原始状态或属于原始社会的人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