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瑕邱仲故居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经瑕邱仲故居原文

昔有邑人瑕邱仲,乃学张良游赤松。

市上卖药垆旁卧,往往醉酒酡颜红。

经百馀年人不识,但传宁城有寿翁。

一朝宅坏仲亦死,遗蜕宛尔弃水中。

谁欤因利窃药去,瞥见仲也被裘从。

自言毁窃吾不恨,欲令人识谪仙踪。

我闻此语半疑信,好名毋乃神仙同。

借问仲也今何在,云峦烟树时相逢。

诗词问答

问:经瑕邱仲故居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经瑕邱仲故居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一部 出处:御制诗初集卷二十八

参考注释

邑人

同邑的人

率妻子邑人。——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邑人奇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谒于邑人。

邑人以为荣。——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良游

亦作“ 良游 ”。1.犹畅游。 汉 刘桢 《黎阳山赋》:“良游未厌,白日潜暉。” 晋 谢混 《游西池》诗:“有来岂不疾,良游常蹉跎。” 宋 朱熹 《次秀野韵》之二:“卧看晓色忻初霽,起约良游醉好春。”

(2).指欢畅的游人。 唐 王维 《韦侍郎山居》诗:“良游盛簪紱,继跡多 夔 龙 。”

(3).驯良的鸟媒。《文选·潘岳<射雉赋>》:“良游呃喔,引之规里。” 徐爰 注:“良游,媒也。言媒呃喔其声,诱引令入可射之规内也。”

见“ 良游 ”。

赤松

(1).即 赤松子 。(1)《楚辞·远游》:“闻 赤松 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韩非子·解老》:“ 赤松 得之,与天地统。” 汉 王充 《论衡·无形》:“ 赤松 、 王乔 ,好道为仙,度世不死。”参见“ 赤松子 ”。(2) 唐 李白 《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诗:“落帆 金华 岸, 赤松 若可招。” 王琦 注引《太平寰宇记》:“ 金华县 有 赤松涧 , 赤松子 游 金华山 ,以火 * 而化。”又引《浙江通志》:“ 金华县 北有 赤松山 ,相传 黄初平 叱石成羊处。 初平 号 赤松 ,故山以是名。”参见“ 赤松子 ”。

(2).亦作“ 赤诵 ”。复姓。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八:“吾姓为 赤松 ,名 时乔 ,字 受纪 。”《宋书·符瑞志上》作“赤诵”。

(3).常绿乔木,树皮较薄,淡黄红色。木材质粗,较坚韧,供建筑、造纸等用,树干可采松脂。又为观赏树。

往往

(1) 每每;时常

往往而死者相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老李往往工作到深夜才睡

(2) 处处;到处

往往山出棋置。——《史记·货殖列传》

卒中往往语。——《史记·陈涉世家》

往往有得。——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纷纷

吴王之弃其军亡也,军遂溃,往往稍降太尉、梁军。——《史记·吴王濞列传》

则文学彬彬稍进,诗书往往间出。——《汉书·司马迁传》

醉酒

喝醉了酒的状态

老年人们在贫民窟中以睡眠消除醉酒

酡颜

饮酒脸红的样子。亦泛指脸红

不识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寿翁

(1).对被祝寿者的尊称。《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有的献过寿文的,有的道句寿词的,无非拜寿贺寿,祝寿翁的百年长寿。”

(2).高寿的男子。《西游记》第十六回:“堪叹老衲性愚蒙,枉作人间一寿翁。” 鲁迅 《花边文学·古人并不纯厚》:“但 广州 开的耆英会,却明明收集过一大批寿翁寿媪,活了一百零六岁的老太太还能穿针,有照片为证。”

一朝

一旦

一朝而天。——《国语·晋语》

遗蜕

(1).蜕皮。《花月痕》第五二回:“故人麟阁千秋重,遗蜕蝉吟一殻轻。”

(2).遗弃形骸。指尸解;仙逝。 明 汤显祖 《<刘大司成文集>序》:“上追 洪厓 驂鸞之跡,下睨 仙严 遗蜕之处。”

(3).僧、道认为死是遗其形骸而化去,故称其尸体为“遗蜕”。 明 宋濂 《万寿宫住持提点张公碑铭》:“后三日,奉遗蜕焚於 石子冈 ,执紼从者至数千人。” 清 黄宗羲 《吴山益然大师塔铭》:“尝过 武林 石屋寺 ,毘卢阁中有僧遗蜕,师谓寺僧曰:‘此我前身也。’” 鲁迅 《二心集·张资平氏的小说学》:“但作者一转方向,则一人得道,鸡犬飞升,何况神仙的遗蜕呢,《张资平全集》还应该看的。”

(4).遗迹;遗留物。 郭沫若 《潮集·游里加湖》:“湖尚在群山之中,盖是死火山口之遗蜕。”

(5).指化石。 严复 《天演论·察变》按语:“而矿事日闢,掘地开山,多得古禽兽遗蜕,其种已灭,为今所无。”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夫石灰为动物之遗蜕,石墨为植物之槁株,设无生物存,何得有是?”

宛尔

明显貌。真切貌。 元 耶律楚材 《又索六经》诗:“简策灿然新制度,文章宛尔旧仪刑。” 明 李贽 《观音问》:“抑诸相宛尔在前,而我心自不见之耶,抑我眼不见之也?” 清 王夫之 《薑斋诗话》卷二:“七言絶句……到 刘梦得 ,而后宏放出於天然,於以扬扢性情,馺娑景物,无不宛尔成章,诚小诗之圣证矣。”

窃药

(1).传说 后羿 得不死之药于 西王母 ,其妻 姮娥 盗食之,成仙奔月。见《淮南子·览冥训》。后以“窃药”喻求仙。 唐 李白 《感遇》诗之三:“昔余闻 姮娥 ,窃药驻云髮。不自娇玉颜,方希鍊金骨。” 唐 李商隐 《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诗:“偷桃窃药事难兼,十二城中锁彩蟾。”

(2).为死亡的婉词。 明 陈子龙 《为杜徕西悼亡》诗:“窃药先奔 羿 ,凌波不姓 甄 。”

瞥见

瞧见;偶然看到

我在街上偶然瞥见了她

令人

使人

令人发指

令人兴奋

谪仙

亦作“ 謫僊 ”。1.谪居世间的仙人。常用以称誉才学优异的人。《南齐书·高逸传·杜京产》:“ 永明 中 会稽 钟山 有人姓 蔡 ,不知名。山中养鼠数十头,呼来即来,遣去便去。言语狂易。时谓之‘謫仙’。” 唐 李白 《玉壶吟》:“世人不识 东方朔 ,大隐 金门 是謫仙。”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彩鸾所写之书》:“ 吴彩鸞 ,世传謫仙也。”

(2).专指 李白 。 唐 孟棨 《本事诗·高逸》:“ 李太白 初自 蜀 至京师,舍於逆旅。 贺监 知章 闻其名,首访之。既奇其姿,復请所为文。出《蜀道难》以示之。读未竟,称叹者数四,号为‘謫仙’。” 唐 韩愈 《石鼓歌》:“ 少陵 无人 謫僊 死,才薄将奈石鼓何!”一本作“ 謫仙 ”。 宋 胡仔 《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李太白》:“故 李謫仙 《吹笛》诗:‘ 黄鹤楼 中吹玉笛, 江城 五月《落梅花》。’”

(3).借指被谪降的官吏。 唐 刘禹锡 《寄唐州杨八归厚》诗:“謫仙年月今应满,戇諫声名众所知。”

见“ 謫仙 ”。

好名

爱好名誉;追求虚名。《孟子·尽心下》:“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省事》:“怨誚滋生,赧然而退,终为内史所迫:此好名之辱也。”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上:“好色、好利、好名等心,固是私欲。” 清 李渔 《慎鸾交·贿蔑》:“那些好名的妓女,箇箇都来嘱託,要我去攛掇文人,把他定做榜首。”

毋乃

(1).莫非;岂非。《礼记·檀弓下》:“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汉书·董仲舒传》:“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 清 袁枚 《新齐谐·百四十村》:“ 周叟 颇喜饮,今不来卖薪,又不来称祝,毋乃病乎?”

(2).犹无奈。 宋 赵时庚 《金漳兰谱·品兰高下》:“虽有不韙之谓,毋乃地邇而气殊,叶萎而花蠹,或不能得培植之三昧者耶?” 清 姜埰 《秋怀》诗:“君子守故辙,毋乃见者嗤。”

神仙

(1) 神话中指能力非凡、超脱尘世、长生不老的人物

神仙诡诞之说,谓颜太守以兵解, 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实未尝死。——《梅花岭记》

(2) 道家指人所能达到的至高神界的人物。比喻能预料或看透事情的人;又比喻逍遥自在、无牵无挂的人

借问

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

借问酒家何处有?

何在

在哪里

公理何在?

烟树

亦作“烟树”。云烟缭绕的树木、丛林。 南朝 宋 鲍照 《从登香炉峰》诗:“青冥摇烟树,穹跨负天石。” 唐 孟浩然 《闲园怀苏子》诗:“鸟从烟树宿,萤傍水轩飞。” 元 周孚先 《蝶恋花》词:“舟艤津亭何处?晓起瓏璁,回首 * 树。” 许地山 《缀网劳蛛·换巢鸾凤》:“我记住远地烟树,就系君去处。”

相逢

彼此遇见;会见

偶然相逢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