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清朝(梅花)

作者:史浩 朝代:宋代

庆清朝(梅花)原文

翠竹茎疏,碧溪流浅,绮窗为尔时开。
依稀远岸,才见一点寒梅。
冷定半疑是雪,因风还度暗香来。
醉清兴,瘦策过桥,黄帽青鞋。
繁枝正微雨后,似怨人知晚,泪浥冰腮。
殷勤百绕,留连踏遍莓苔。
报道玉人睡觉,菱花初试晓妆台。
携归去,粉额殢人,比并轻抬。

诗词问答

问:庆清朝(梅花)的作者是谁?答:史浩
问:庆清朝(梅花)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庆清朝(梅花)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史浩的名句有哪些?答:史浩名句大全

史浩庆清朝(梅花)书法欣赏

史浩庆清朝(梅花)书法作品欣赏
庆清朝(梅花)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翠竹

绿竹。 南朝 齐 谢朓 《游后园赋》:“积芳兮选木,幽兰兮翠竹。” 唐 鲍溶 《云溪竹园翁》诗:“硠硠云溪里,翠竹和云生。” 明 何景明 《过马溪田村居》诗:“宛宛清河曲,团团翠竹村。” 叶圣陶 《线下·金耳环》:“绿意弥漫的原野在两旁平转;时时有一丛深树或翠竹一闪而过,标识着那里有村落。”

碧溪

亦作“ 碧谿 ”。绿色的溪流。 唐 杜甫 《园》诗:“碧溪摇艇阔,朱果烂枝繁。” 唐 汤洙 《登云梯》诗:“谢客常游处,层峦枕碧溪。” 前蜀 韦庄 《鄠杜旧居》诗之二:“一径寻村渡碧谿,稻花香宅水千畦。” 宋 苏轼 《虔州八境图》诗之四:“薄暮渔樵人去尽,碧溪青嶂绕 螺亭 。”

绮窗

雕刻或绘饰得很精美的窗户。《文选·左思<蜀都赋>》:“开高轩以临山,列綺窗而瞰江。” 吕向 注:“綺窗,彫画若綺也。” 唐 李商隐 《瑶池》诗:“ 瑶池 阿母 綺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 宋 刘子翚 《闻筝作》诗:“月高夜鸣筝,声从綺窗来。” 清 黄景仁 《减兰·中秋夜感旧》词之二:“綺窗人静,露寒今夜无人问。”

尔时

犹言其时或彼时。《左传·襄公十三年》“使 士匄 将中军,辞曰: 伯游 长,昔臣习於 知伯 ,是以佐之,非能贤也” 晋 杜预 注:“ 罃 代将中军, 士匄 佐之。 匄 今将让,故谓尔时之举,不以己贤。”

依稀

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

依稀掩映。——清· 林觉民《与妻书》

一点

(1) 汉字的一种笔画。常指书画中的点画

(2) 表示甚少或不定的数量

做一点事

(3) 一方面,一部分

抓住一点,不及其余

(4) 一小时

下午一点

寒梅

梅花。因其凌寒开放,故称。 唐 张谓 《早梅》诗:“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林村傍谿桥。” 宋 柳永 《瑞鹧鸪》词:“天将奇艳与寒梅。乍惊繁杏腊前开。” 明 何景明 《二月见梅》诗:“二月寒梅开满枝,素心寧与艷阳期!” 柯灵 《香雪梅·序一》:“初来时霜菊正丹,现在早开的寒梅已经着花。”

暗香

梅花的代称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

清兴

清雅的兴致。 唐 王勃 《山亭夜宴》诗:“清兴殊未阑,林端照初景。” 元 张可久 《小梁州·访杜高士》曲:“ 飞来峯 下树青青,添清兴,流水玉琴横。” 清 林则徐 《中秋炮台眺月》诗:“ 南阳 尚书清兴发,约我载酒同扁舟。” 朱自清 《海行杂记》:“晚上他们要打牌,你去了足以打扰他们的清兴;他们必也恨恨不平的。”

过桥

迷信风俗,“做七”时的一种仪式。 欧阳山 《三家巷》十七:“ 区细 和 区卓 捧着 区桃 的灵牌,到门口外面去‘过桥’。桥是竹枝扎成的,上面糊着金色的纸和银色的纸,一共有两座,一座叫金桥,一座叫银桥。正位师姑宣读了手卷,吹鼓手奏起‘三皈依’的乐章来,师姑们齐声念唱。每唱一节,正位师姑用手卷在桥上一指,灵牌就往上挪动一级。到了桥顶,又往下降;过了金桥,又过银桥, 周炳 一直看到过完了桥,才告辞回家。”

黄帽

(1).黄颜色的帽子。《史记·佞幸列传》“以濯船为黄头郎” 裴駰 集解引 晋 徐广 曰:“著黄帽也。” 宋 苏轼 《九日邀仲屯田为大水所隔以诗见寄次其韵》:“霜风可使吹黄帽,樽酒那能泛浪花。” 宋 杨万里 《送黄仲秉少卿知泸州》诗:“安得欹黄帽,相徙却白头。”

(2).船夫。 宋 周邦彦 《蓦山溪》词:“ 周郎 逸兴,黄帽侵云水。” 清 孙枝蔚 《夜入真州》诗:“但见船头渔火明,忽闻黄帽报初更。”

(3).借指船。 宋 范成大 《雪霁独登南楼》诗:“青帘闪闪千家静,黄帽亭亭一水横。”

青鞋

亦作“ 青鞵 ”。1.指草鞋。 唐 杜甫 《发刘郎浦》诗:“白头厌伴渔人宿,黄帽青鞋归去来。” 仇兆鳌 注:“沉氏曰:黄帽,籜冠。青鞋,芒鞋。” 宋 辛弃疾 《点绛唇》词:“青鞋自喜,不踏 长安市 。” 清 郑燮 《赠图牧山》诗:“青鞵踏晓露,小阁延朝暾。”

(2).借指笔套。 宋 黄庭坚 《戏咏猩猩毛笔》:“明窗脱帽见蒙茸,醉着青鞋在眼中。”

繁枝

(1).繁茂的树枝。 晋 傅玄 《秋胡》诗:“素手寻繁枝,落叶不盈筐。” 宋 晏殊 《采桑子》词:“无端一夜狂风雨,暗落繁枝。” 艾青 《太阳》诗:“它以难遮掩的光芒,使生命呼吸,使高树繁枝向它舞蹈,使河流带着狂歌奔向它去。”

(2).指繁杂的枝条。 明 陈子龙 《杂诗》之二:“劲翮有遐举,直木无繁枝。”

雨后

指谷雨后采制的茶叶。《宋史·食货志下五》:“散茶出 淮南 、 归州 、 江南 、 荆湖 ,有龙溪、雨前、雨后之类十一等。”

殷勤

(1) 情意深厚

鞠养殷情

致殷勤之意。——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2) 热情周到

殷勤的服务员

(3) 勤奋

殷勤小心

(4) 礼物

日后致殷勤

留连

不愿意离开

留连忘返

莓苔

青苔。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践莓苔之滑石,搏壁立之翠屏。” 宋 苏舜钦 《寄守坚觉初二僧》诗:“松下莓苔石,何年重访寻。” 明 李瀚 《光孝寺访唐佛》诗:“一径莓苔寒瑟瑟,千年灯火坐萧萧。” 鲁迅 《华盖集·忽然想到(四)》:“正如通过密叶投射在莓苔上面的月光,只看见点点的碎影。”

报道

发表的新闻稿

长篇报道

玉人

(1).雕琢玉器的工人。《周礼·考工记·玉人》:“玉人之事。” 贾公彦 疏:“云玉人之事者,谓人造玉瑞、玉器之事。”《荀子·大略》:“ 和 之璧,井里之厥也。玉人琢之,为天子寳。” 宋 刘克庄 《江西诗派序·吕紫微》:“余以 宣城 诗巧之如锦工机锦,玉人琢玉,极天下之巧妙。”

(2).玉雕的人像。 晋 王嘉 《拾遗记·蜀》:“ 河南 献玉人,高三尺。”《北史·隐逸传·崔赜》:“ 蓝田 令 王曇 於 蓝田山 得一玉人,长三四寸,著大领衣,冠幘。”

(3).容貌美丽的人。《晋书·卫玠传》:“﹝ 玠 ﹞年五岁,风神秀异……总角乘羊车入市,见者皆以为玉人,观之者倾都。”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容止》:“﹝ 裴楷 ﹞麤服乱头皆好,时人以为玉人。”后多用以称美丽的女子。 唐 元稹 《莺莺传》:“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前蜀 韦庄 《秋霁晚景》诗:“玉人襟袖薄,斜凭翠栏干。” 宋 谢逸 《南歌子》词:“画楼朱户玉人家,帘外一眉新月、浸梨花。”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睹卿半面,长繫梦魂;不图玉人,奄然物化。” 黄侃 《无题》诗:“春晚垂杨映画楼,玉人微拨鈿箜篌。”

(4).对亲人或所爱者的爱称。 唐 权德舆 《送卢评事婺州省觐》诗:“客愁青眼别,家喜玉人归。” 宋 张先 《菩萨蛮》词:“玉人又是匆匆去,马蹄何处垂杨路。”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快疾忙报与您姐姐,道门外玉人来也。” 元 无名氏 《百花亭》第三折:“则今朝别了玉人,多感承谢了盘费。”

(5).仙女。 唐 贾岛 《登田中丞高亭》诗:“玉兔玉人歌里出,白云谁似莫相和。” 唐 杜牧 《寄珉笛与宇文舍人》诗:“寄与玉人天上去, 桓将军 见不教吹。”

睡觉

(1) 在睡眠状态中休息;睡着

昨晚在俱乐部睡觉

(2) 睡醒

快去朝议房里伺候。倘若睡觉,亟来报知,切勿误事。——《二刻拍案惊奇》

菱花

(1).菱的花。 南朝 梁 简文帝 《采菱曲》:“菱花落復含,桑女罢新蚕。” 郁达夫 《车过临平》诗:“清溪波动菱花乱,黄叶林疏鸟梦轻。”

(2).指菱花形的花纹。 唐 骆宾王 《王昭君》诗:“古镜菱花暗,愁眉柳叶顰。” 前蜀 韦庄 《捣练篇》:“白袷丝光织鱼目,菱花綬带鸳鸯簇。”

(3).指菱花镜。亦泛指镜。 唐 李白 《代美人愁镜》诗之二:“狂风吹却妾心断,玉筯并堕菱花前。” 明 唐寅 《二郎神》曲:“整云鬟,对菱花,教人怕见愁颜。”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却奁》:“两个在那里交扣丁香,并照菱花,梳洗才完,穿戴未毕。”参见“ 菱花镜 ”。

初试

为了取得更高学位的投考者的初次考试;初次试验;初次尝试

初试锋芒

晓妆

亦作“ 晓粧 ”。1.晨妆。 唐 沉佺期 《李员外秦援宅观妓》诗:“巧落梅庭里,斜光映晓妆。” 唐 黄滔 《明皇回驾经马嵬赋》:“空极宵梦,寧逢晓粧。”

(2).指晨起梳妆。 元 王士熙 《李宫人琵琶引》:“鸞舆五月幸 龙冈 ,宣唤新声促晓妆。” 清 吴骞 《扶风传信录》:“尝见其晓粧时,髮长委地,黝泽如漆。”

见“ 晓妆 ”。

归去

回去

离家已久,今当归去

比并

亦作“ 比迸 ”。比试较量。多指比武。

亦作“ 比并 ”。比肩,并列。《朱子语类》卷一三七:“只是将前人腔子,自做语言填放他腔中,便説我这箇可以比并圣人。” 元 刘致 《端正好·上高监司》套曲:“可与 萧 曹 比并, 伊 傅 齐肩。”

亦作“ 比并 ”。1.比拟;比喻。《三国志·魏志·文昭甄皇后传》“封 惪 为 平原侯 ,袭公主爵”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曰:“ 惪 自异族,援继非类,匪功匪亲,而袭母爵,违情背典,於此为甚。 陈羣 虽抗言, 杨阜 引事比并,然皆不能极陈先王之礼,明封建继嗣之义。”《敦煌曲子词·苏莫遮》:“聪明儿,禀天性,莫把 潘安 才貌相比并。” 元 无名氏 《延安府》第一折:“我姓 庞 ,你説道七手八脚,你比并我是螃蟹。”

(2).比较,相比。 唐 罗虬 《比红儿诗》之四:“一曲都缘 张丽华 ,六宫齐唱《后庭花》。若教比并 红儿 貌,枉破当年国与家。” 宋 王安石 《山樱》诗:“山樱抱石荫松枝,比并餘花最发迟。” 清 李渔 《凰求凤·阻兵》:“那箇女子,可有些才貌?与我比并起来,还是他好?我好?” 刘大白 《静夜》诗:“幽凄无比,画也难成,梦境也难比并。”

(3).指较量武艺。 元 无名氏 《独角牛》第二折:“上 东岳 泰安 神州争交赌筹,劈排定对,比并高低。”《水浒传》第十三回:“彀满处,兔狐丧命;箭发时,鵰鶚魂伤。较艺术,当场比并,施手段,对众揄扬。”《西游记》第五八回:“因此两人比并真假,打至 南海 。” 明 张凤翼 《红拂记·扶馀换主》:“两员将高施武艺,两员将比并高低。”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