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媚(第五衮遍)

作者:董颖 朝代:宋代

薄媚(第五衮遍)原文

机有神,征鼙一鼓,万马襟喉地。
庭喋血,诛留守,怜屈服,敛兵还,危如此。
当除祸本,重结人心,争奈竟荒迷。
战骨方埋,灵旗又指。
势连败。
柔荑携泣。
不忍相抛弃。
身在兮,心先死。
宵奔兮,兵已前围。
谋穷计尽,泪鹤啼猿,闻处分外悲。
丹穴纵近,谁容再归。

诗词问答

问:薄媚(第五衮遍)的作者是谁?答:董颖
问:薄媚(第五衮遍)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薄媚(第五衮遍)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董颖的名句有哪些?答:董颖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有神

(1).神灵。有,助词。《书·武成》:“惟尔有神,尚克相予。” 孔 传:“神庶几助我。”《大戴礼记·少间》:“故天子昭有神於天地之间,以示威於天下也。”

(2).有神助。喻指奇妙生动,有神韵。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李玲修 《笼鹰志》:“他画着,渐渐艺术感觉唤醒了,手平稳了,下笔有神了。”

(3).有精神。 王西彦 《人的世界·第三家邻居》:“这双大眼睛,瞳人深而有神。仿佛即使是在黑暗之中,它们也能发光。”

征鼙

出征的鼓声。亦比喻战事。 前蜀 毛文锡 《甘州遍》词之二:“边声四起,愁闻戍角与征鼙。” 明 俞汝言 《进艇》诗:“作客乘春行处好,故乡曾否息征鼙。”

一鼓

(1).古以三十斤为一钧,四钧为一石,四石为一鼓,合四百八十斤。《左传·昭公二十九年》:“ 晋 赵鞅 、 荀寅 帅师城 汝 滨,遂赋 晋国 一鼓铁,以铸刑鼎,著 范宣子 所为刑书焉。”《孔子家语·正论解》:“ 赵简子 赋 晋国 一鼓鐘,以铸刑鼎,著 范宣子 所为刑书。” 王肃 注:“三十斤谓之鐘,鐘四谓之石,石四谓之鼓。”

(2).击鼓一次。引申谓一举,一战。《晋书·温峤传》:“ 峻 ( 苏峻 )勇而无谋,藉骄胜之势,自谓无前,今挑之战,可一鼓而擒也。”《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操 若攻将军, 宫 引兵击其背;若来攻城,将军为救於后;不过旬日, 操 军食尽,可一鼓而破。” 碧野 《我们的力量是无敌的》第二章:“一鼓打下 太原 ,不令敌人跑掉一个!”参见“ 一鼓作气 ”。

襟喉

衣领和咽侯。比喻要害之地。 南朝 梁 刘孝绰 《三日侍安成王曲水宴》诗:“躡跨兼流采,襟喉邇封甸。”《醒世恒言·小水湾天狐贻书》:“那 扬州 , 隋 时谓之 江都 ,是 江 淮 要衝,南北襟喉之地,往来檣艣如麻。” 清 褚人穫 《坚瓠二集·苜蓿烽》:“ 胡芦河 上狭下广,洄波甚急,不可渡,上置 玉门关 ,即西域之襟喉也。”

喋血

形容血流遍地,指 * 很多。也作蹀血

新喋血阏与。——《史记·淮阴侯列传》

留守

部队、机关等离开时,部分人员在原驻地担任守卫、联系等工作

屈服

(1) 降服;折服

妥协屈服

(2) 弯曲起伏

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庄子》

敛兵

(1).收起兵器。《后汉书·刘平传》:“ 平 时復为郡吏,冒 * 伏 萌 身上,被七创,困顿不知所为,号泣请曰:‘愿以身代府君。’贼乃敛兵止,曰:‘此义士也,勿杀。’遂解去。”

(2).征调军队。 唐 韩愈 《曹成王碑》:“ 良 以 武冈 叛,戍众万人。敛兵 荆 黔 洪 桂 伐之。”敛,一本作歛。

(3).收缩兵力。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臣须敛兵还保上流,贼必追袭而南。”《东周列国志》第七九回:“ 吴 耻丧其君,誓矢图报者,三年於兹矣。其志愤,其力齐,不可当也。宜敛兵为坚守之计。”

如此

(1) 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

理当如此

(2) 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3) 这样的

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

祸本

祸根。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二·乡试借题攻击》:“ 焦 既出闈,即以所撰图説具疏呈御览,其时祸本已成矣。” 明 沉榜 《宛署杂记·人物》:“公笑曰:‘恨未杀此奴,为国家除祸本耳!’”《明史·石天柱传》:“何以消祸本,计久长哉!”

重结

(1).谓郁结之甚。《汉书·广川惠王刘越传》:“心重结,意不舒。”

(2).重新缔结。《花月痕》第六回:“千回万转情难灭,双飞若註鸳鸯牒;三生旧好缘重结,又何惜人间再受罚折!”

人心

(1) 指人的感情、愿望等

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这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

(2) 良心

争奈

怎奈;无奈。 唐 顾况 《从军行》之一:“风寒欲砭肌,争奈裘袄轻?” 宋 张先 《百媚娘》词:“乐事也知存后会,争奈眼前心里?”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春光在眼前,争奈玉人不见?”《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四回:“争奈他自己不争气,终日在公馆里,同那些底下人鬼混。”

战骨

战死者的骸骨。 唐 李颀 《古从军行》:“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 汉 家。” 元 萨都剌 《送王御史》诗:“草满畬田多战骨,花飞驛路少人烟。”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一》:“庙堂有策军书急,天地无情战骨多。”

灵旗

亦作“ 灵旂 ”。 1.战旗。出征前必祭祷之,以求旗开得胜,故称。《史记·孝武本纪》:“其秋,为伐 南越 ,告祷 泰一 ,以牡荆画幡日月北斗登龙,以象天一三星,为 泰一 锋,名曰‘灵旗’。为兵祷,则太史奉以指所伐国。”《汉书·礼乐志》:“招摇灵旗,九夷宾将。” 颜师古 注:“画招摇於旗以征伐,故称灵旗。” 宋 岳珂 《桯史·吴畏斋谢贽启》:“使灵旗再图北指,詎不先出 峴 之师。” 清 许承钦 《钱塘江观潮》诗:“灵旗百万驱雷鼓,彊弩三千试水犀。”

(2).神灵的旗子。 唐 刘禹锡 《七夕》诗之一:“河鼓灵旗动, 嫦娥 破镜斜。” 宋 文天祥 《代酹解星文》:“靡灵旗兮风翩翩,举天瓢兮酌天泉。” 明 屠隆 《綵毫记·游玩月宫》:“五云车,灵旗导,七宝宫,鸞舆到。” 清 谭嗣同 《桃花夫人庙神弦曲》之一:“帝子灵旗千里遥,渚宫玉露苹花泣。”

(3).道教法器之一。用以驱邪镇鬼。 宋 王珪 《依韵和王室徽奉安中太乙神像》:“妖氛自逐灵旂捲,瑞穀常登御廪蕃。”

柔荑

植物初生的叶芽。旧时多用来比喻女子柔嫩洁白的手,也借指女子的手

手如柔荑。——《诗·卫风·硕人》

不忍

(1).不忍心,感情上觉得过不去。《穀梁传·桓公元年》:“先君不以其道终,则子弟不忍即位也。”《史记·项羽本纪》:“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

(2).不忍耐;不忍受。《论语·卫灵公》:“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二:“ 阮士瑀 伤於虺,不忍其痛,数嗅其疮。” 宋 苏轼 《休兵久矣而国用日困策》:“不忍药石之苦、针砭之伤,一旦流而入於骨髓,则愚恐其苦之不止於药石,而伤之不止於针砭也。”

(3).不收敛。《楚辞·离骚》:“ 浇 身被服强圉兮,纵欲而不忍。” 汉 朱浮 《为幽州牧与彭宠书》:“高论 尧 、 舜 之道,不忍 桀 、 紂 之性,生为世笑,死为愚鬼,不亦哀乎?”

(4).不能忍受;不愿意。《孟子·离娄下》:“我不忍以夫子之道,反害夫子。”《史记·亷颇蔺相如列传》:“ 相如 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三国志平话》卷上:“﹝妻子﹞到於庵门,见学究疾病,不忍见之,用手掩口鼻,斜身与学究饭吃。”

(5).舍不得。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予初閲时,不忍释卷。” 清 赵翼 《瓯北诗话·白香山诗》:“﹝ 香山 诗﹞古体则令人心赏意愜,得一篇輒爱一篇,几於不忍释手。” 郭小川 《木瓜树的风波》诗:“此刻呀,他还不忍和同志们告别。”

抛弃

扔掉不要;丢弃

抛弃了过去的那些老框框

先死

(1).早死。《尉缭子·制谈》:“先死者,亦未尝非多力国士也。”

(2).谓死之前。《后汉书·张奋传》:“臣犬马齿尽,诚冀先死见礼乐之定。” 李贤 注:“先死谓未死之前也。”

分外

本分以外

我的工作不分分内和分外

丹穴

(1).山穴。《吕氏春秋·贵生》:“ 越 人三世杀其君。 王子搜 患之,逃乎丹穴。 越国 无君,求 王子搜 而不得,从之丹穴。” 高诱 注:“《淮南》云:丹穴,山穴也。”一说指 禹穴 ,传说中的 夏禹 葬地。 明 归有光 《浙省策问对二道》:“ 王子搜 之丹穴,即 禹穴 也。”

(2).传说中的地名。《尔雅·释地》:“岠 齐州 以南,戴日为 丹穴 。”《淮南子·氾论训》:“ 丹穴 太蒙 。” 高诱 注:“ 丹穴 ,南方当日之下也; 太蒙 ,西方日所入处也。”《隋书·天文志上》:“南戴日下,所谓 丹穴 也。”

(3).传说中的山名。《山海经·南山经》:“ 丹穴 之山……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 汉 张衡 《东京赋》:“鸣 女牀 之鸞鸟,无 丹穴 之凤皇。” 唐 陈子昂 《鸳鸯篇》:“凤凰起 丹穴 ,独向梧桐枝。”后以“丹穴”为凤凰的代称。 宋 梅尧臣 《送知和州杜驾部》诗:“桐花欲开时,羣噣争哺儿,但求黄口飫,焉问丹穴飢。”

(4).产朱砂的矿穴。《汉书·货殖传·巴寡妇清》:“ 巴 寡妇 清 ,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 颜师古 注:“丹,丹砂也。穴者,山谷之穴出丹也。”

(5).炼丹修道的岩穴。 唐 钱起 《登釜山遇道人》诗之二:“山阶压丹穴,药井通洑流。” 明 梅鼎祚 《玉合记·卜居》:“待功成还辞赤社,更归丹穴。”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