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喜雪锡宴)

作者:史浩 朝代:宋代

声声慢(喜雪锡宴)原文

风收淅沥,雾隐森罗。
群山万玉嵯峨。
禁街车马,银杯缟带相过。
胥涛晚来息怒,练光浮、都不扬波。
最好处,是渔翁归去,鼓棹披蓑。
况是东堂锡宴,龙墀骤,貂珰宣劝金荷。
庆此嘉瑞,明岁黍稌应多。
天家预知混一,把琼瑶、铺遍山河。
这宴饮,罄华戎、同醉泰和。

诗词问答

问:声声慢(喜雪锡宴)的作者是谁?答:史浩
问:声声慢(喜雪锡宴)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声声慢(喜雪锡宴)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史浩的名句有哪些?答:史浩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淅沥

象声词,形容轻微的风雨声、落叶声等

雾隐

谓退藏避害。 唐 薛能 《孔雀》诗:“曾处嶂中真雾隐,每过庭下似春来。” 宋 叶适 《罗袁州文集序》:“蔚豹之泽必雾隐,孔鸞之舞必日中。” 元 王恽 《李相师诗》:“雾隐云驤虎豹文,眼中歷歷説承恩。”参见“ 雾豹 ”。

森罗

(1).纷然罗列。 唐 孙揆 《灵应传》:“轻裘大带、白玉横腰而森罗於堦下者,其数甚多。” 郭沫若 《女神·浴海》:“太阳当顶了!无限的 太平洋 鼓奏着男性的音调!万象森罗,一个圆形舞蹈!”

(2).谓树木繁蔚杂陈。 唐 张九龄 《商洛山行怀古》诗:“硕人久沦谢,乔木自森罗。”《西游记》第二八回:“山路崎嶇,甚是难走,却又松林丛簇,树木森罗,切须仔细。”

(3).特指繁密的植物。 明 李东阳 《灵寿杖歌》:“愿栽万本截万杖,穷巖阴谷生森罗。”

群山

(1) 山连山

群山环抱

(2) 必须飞越的山脉或山峰——主要用于航空学

飞越从智利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群山

玉嵯峨

比喻高洁的形象。 吕碧城 《丁巳二月偕诸女伴探梅》诗之五:“色相窥来销未得,心头常贮玉嵯峨。”

禁街

犹御街。京城街道。 宋 李持正 《明月逐人来·上元》词:“禁街行乐,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 宋 卢祖皋 《西江月》词:“禁街微雨洒芳尘,寒食清明相近。”

车马

(1).车和马。古代陆上的主要交通工具。《诗·小雅·十月之交》:“择有车马,以居徂向。”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夫车马小义,而歷代莫悟。” 明 孙柚 《琴心记·王孙作醵》:“早求车马,同行共赴。”

(2).谓驰骋游乐。《汉书·郊祀志下》:“愿明主时忘车马之好,斥远方之士虚语,游心帝王之术,太平庶几可兴也。” 南朝 齐 王融 《三月三日曲水诗序》:“耆年闕市井之游,稚齿丰车马之好。”

银杯

银制成的茶杯或酒杯;授于体育竞赛优胜者的银质杯形奖品

缟带

(1).犹缟紵。 唐 韩愈 《县斋读书》诗:“投章类縞带,佇答逾千金。” 前蜀 韦庄 《再用前韵和薛先辈见寄》:“既闻留縞带,詎肯掷蓍簪。”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跋》:“宛乎縞带之欢,允矣敦槃之盛,此交际之可记者也。”参见“ 縞紵 ”。

(2).白色生绢带。朴质之衣饰。泛指学子之服。《礼记·玉藻》:“居士锦带,弟子縞带。” 孔颖达 疏:“弟子縞带者,用生縞为带,尚质也。” 清 钮琇 《<觚賸>自序》:“初垂縞带,便学长吟。”

(3).用以比喻雪或河流。 唐 韩愈 《咏雪赠张籍》:“随车翻縞带,逐马散银盃。” 元 许谦 《西山万象亭》诗:“百里江流縈縞带,满城居室比鱼鳞。”

相过

(1).谓太阳过赤道内外各二十三度半。《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日月之行也,分,同道也;至,相过也。” 杜预 注:“二分日夜等,故言同道。二至长短极,故相过。” 杨伯峻 注:“ 谈迁 《国榷》引 明 李天经 曰:‘太阳行黄道中线,迨二分而黄道与赤道相交,是为同道。二至则过赤道内外各二十三度,是谓相过。’”

(2).互相超越。《管子·治国》:“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文子·自然》:“如此即万物一齐无由相过。” 宋 苏轼 《儒者可与守成论》:“德既无以相过,则智胜而已矣。”

(3).互相往来。《商君书·兵守》:“故曰慎使三军无相过,此盛力之道。” 汉 张衡 《西京赋》:“若夫 翁伯 、 浊 、 质 、 张里 之家,击钟鼎食,连骑相过, 东京 公侯,壮何能加!” 唐 韩愈 《长安交游者赠孟郊》诗:“亲朋相过时,亦各有以娱。”

胥涛

传说 春秋 时 伍子胥 为 吴王 所杀,尸投 浙江 ,成为涛神。后人因称 浙江 潮为“胥涛”。亦泛指汹涌的波涛。 宋 鲁应龙 《闲窗括异志》:“ 伍子胥 逃 楚 仕 吴 , 吴王 赐以属鏤之剑, * ,浮其尸於江,遂为涛神,谓之胥涛。”《宋史·河渠志七》:“惟是 淛江 东接海门,胥涛澎湃。” 宋 陈以庄 《水龙吟·钱塘记恨》词:“ 稽山 滴翠,胥涛溅恨,一襟离绪。” 元 黄伯厚 《蜡社歌馀》诗:“应是 钱塘 醉未醒,翻海胥涛骋游戏。” 清 戴名世 《弘光朝伪东宫伪后及党祸纪略》:“吾当先赴胥涛,乞素车白马以拒阁下。”

晚来

傍晚;入夜。 唐 杜甫 《题郑县亭子》诗:“更欲题诗满青竹,晚来幽独恐伤神。” 郭沫若 《芭蕉花》:“白日里家务忙,到晚来背着弟弟在菜油灯下洗尿布的光景,我在小时还亲眼见过,我至今也还记得。”

息怒

止怒

不扬

(1).不损伤。《诗·鲁颂·泮水》:“烝烝皇皇,不吴不扬。” 毛 传:“扬,伤也。” 孔颖达 疏:“《释詁》文扬与误为类,故为伤。谓不过误不损伤也。”

(2).不能散发。《史记·淮南衡山列传》:“於是,王气怨结而不扬,涕满匡而横流,即起歷阶而去。”

(3).不振作。 汉 严忌 《哀时命》:“居处愁以隐约兮,志沉抑而不扬。” 唐 杜甫 《新婚别》诗:“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4).亦作“ 不颺 ”。谓容貌不英俊。《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今子少不颺;子若无言,吾几失子矣。” 杜预 注:“颜貌不显扬。” 唐 裴度 《自题写真赞》:“尔才不长,尔貌不扬,胡为将,胡为相。”《金史·后妃传上·海陵昭妃阿里虎等诸嬖》:“ 海陵 尝曰:‘ 餘都 貌虽不扬,而肌肤洁白可爱。’” 郭沫若 《蔡文姬》第二幕:“那时 曹丞相 要接见你们的使者,他觉得自己的相貌不扬,便请我的老师 清河崔琰 来代替他。”

最好

(1)

(2) 胜过所有的人和物

(3) 最佳,好到极点

煮咖啡的最好方法

渔翁

老渔人。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七:“关塞极天惟鸟道,江湖满地一渔翁。”《水浒传》第一○三回:“五个人一径摇到那打鱼船边, 李俊 问道:‘渔翁,有大鲤鱼吗?’” 刘半农 《游香山纪事诗》之六:“网畔一渔翁,閒取黄烟吸。”

归去

回去

离家已久,今当归去

鼓棹

亦作“ 鼓櫂 ”。划桨。《晋书·陶称传》:“鼓棹渡江二十餘里。” 隋炀帝 《遗陈尚书江总檄》:“山川共有,我据上游,鼓櫂之能, 吴 楚 不异。” 王闿运 《衡阳彭公行状》:“头队皆小船,无篷桅,鼓櫂直下。”《解放日报》1942.7.4:“而抗战巨舟之能经历风浪鼓棹前进者,亦有赖于国内团结。”

披蓑

(1).着蓑衣。 五代 崔道融 《田上》诗:“雨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 宋 范成大 《有怀石湖旧隐》诗:“冷云著地塘蒲晚,谁为披蓑暖钓磯。”

(2).蓑衣。 王统照 《号声·司令》:“ 于五 躺在草作的披蓑上没做声。”

东堂

(1).东厢的殿堂或厅堂。古代多指皇宫或官舍。《书·顾命》:“一人冕执刘,立于东堂;一人冕执鉞,立于西堂。” 唐 王维 《故太子师徐公挽歌》之三:“北首辞明主,东堂哭大臣。” 金 蔡珪 《并州无竹官舍东堂之北种碧芦以寄意用作长句》:“他日东堂慙拙政,只将此物作甘棠。”

(2).《仪礼·大射》:“公将射……一小射正授弓拂弓,皆以俟于东堂。”后因以称习射的场所。《南史·庾悦传》:“初, 刘毅 家在 京口 ,酷贫,尝与乡曲士大夫往东堂共射。”

(3).指 晋 宫的正殿。 晋武帝 时 郤詵 于 东堂 殿试得第,后因以为试院的代称。 唐 王建 《送薛曼应举》诗:“子去 东堂 上,我归南涧滨。” 唐 李频 《送友人游蜀》诗:“ 东堂 虽不捷,西去復何愁。” 宋 王珪 《呈永叔书事》诗:“十五年前出门下,最荣今日预 东堂 。”参见“ 东堂桂 ”、“ 东堂策 ”。

(4). 宋 毛滂 的号。 清 钮琇 《觚賸·纫兰词》:“若 黄子鸿 所著《纫兰》别集,风流俊迈,非不可追响 东堂 ,齐踪 西麓 也。”

龙墀

(1).犹丹墀。 唐 刘禹锡 《杨柳枝》词之三:“凤闕轻遮翡翠幃,龙墀遥望麴尘丝。”《宋史·礼志四》:“帝諭 文彦博 等曰,郊坛第一龕者在堂,第二、第三龕设於左右夹廡及龙墀上。” 明 徐霖 《绣襦记·策射头名》:“参鸞驭,虎殿龙墀,口吐虹霓气。”

(2).借指皇帝。《敦煌曲子词·望江南》:“数年路隔失朝仪,目断望龙墀。” 宋 欧阳修 《和刘原父从幸后苑观稻呈经筵诸公》:“晓謁龙墀罢,行瞻凤盖翩。”

(3).法坛,道场。《水浒传》第四二回:“ 赵能 再入来看时,两三个土兵跌倒在龙墀里。” 清 洪昇 《长生殿·觅魂》:“你与我把招魂衣摄,遗照图悬,龙墀净扫,凤幄高褰。”

貂珰

(1).貂尾和金、银璫,古代侍中、常侍的冠饰。 汉 应劭 《汉官仪》卷上:“中当侍, 秦 官也。 汉 兴,或用士人,银璫左貂。 光武 以后,专任宦者,右貂金璫。”《后汉书·朱穆传》:“自 延平 以来,浸益贵盛,假貂璫之饰,处常伯之任。” 李贤 注:“璫以金为之,当冠前,附以金蝉也。”

(2).借指宦官。 宋 梅尧臣 《和谢希深会圣宫》:“龟组恭来诣,貂璫肃奉承。”《明史·彭汝实传》:“弃燕閒於女宠,委腹心於貂璫。” 清 高承勋 《豪谱·儒豪》:“ 张子韶 对策,至晡未毕,貂璫促之。 子韶 曰:‘未也,方谈及公等。’”

宣劝

(1).敦促劝勉。《宋书·孝武帝纪》:“百姓乏粮种,随宜贷给。吏宣劝有章者,详加褒进。”

(2).指皇帝赐酒劝饮。 宋 苏轼 《次韵王仲至喜雪御宴》:“偶还仗内身如寄,尚忆 江 南酒可赊。宣劝不多心自醉,强扶衰白拜君嘉。” 宋 范成大 《寓直玉堂拜赐御酒》诗:“惭愧君恩来甲夜,殿头宣劝紫金杯。”《宋史·礼志十五》:“若宣劝,即立席后,躬,饮讫,讚再拜。”

金荷

(1).见“ 金荷叶 ”。

(2).烛台上承烛泪的器皿。形如莲叶,用金、银或铜制成,亦借指烛。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絳臺高,金荷小,银釭犹灿。” 元 张可久 《满庭芳·春日闺思》曲:“铅华泪洗,金荷烬冷,银蒜帘垂。” 清 陈维崧 《换巢鸾凤·咏烛》词:“暝色初临,正金荷灼灼,凤脛沉沉。”

嘉瑞

祥瑞。《汉书·宣帝纪》:“承天顺地,调序四时,获蒙嘉瑞,赐兹祉福。” 唐 李白 《大猎赋》:“拥嘉瑞,臻元符,登封於 太山 ,篆德於 社首 。” 章炳麟 《文学说例》:“夫古之《黄爵》、《钓竿》,取其义固未必在致嘉瑞用阴符也。”

明岁

(1).预示年成。 南朝 齐 谢朓 《拟宋玉<风赋>》:“新虹明岁,高月照秋。”

(2).明年。 清 沉初 《西清笔记·纪庶品》:“如今年督臣进荔枝,则抚臣进兰花,明岁互易之。” 应修人 《初游草佳村》:“明岁的蚕时我想来。”

天家

(1).对天子的称谓。 汉 蔡邕 《独断》:“天家,百官小吏之所称。天子无外,以天下为家,故称天家。”《魏书·咸阳王禧传》:“ 禧 闻而叹曰:‘我不负心,天家岂应如此!’” 宋 范仲淹 《知府孙学士见示五首因以缀篇》诗之二:“红霞緑竹忘机地,未免天家下詔求。”

(2).指帝王家。《后汉书·宦者传·曹节》:“盗取御水以作鱼钓,车马服玩拟於天家。”《晋书·胡奋传》:“歷观前代,与天家婚,未有不灭门者,但早晚事耳。” 清 顾炎武 《桃叶歌》:“中官采取来天家,可怜马上弹琵琶。”

预知

事先明白

他不能预知事态如何发展

混一

(1) 不同事物混杂成一体

(2) 统一,也指统一天下

混一诸侯

琼瑶

(1) 美玉

身居锦秀心无爱,足步琼瑶意不迷。——《西游记》

(2) 比喻别人酬答的礼物、诗文、书信等

琼瑶满匣

(3) 比喻似玉的雪

只见朔风凛凛,冷气嗖嗖,却已琼瑶密布,飘下一天雪来。——《镜花缘》

山河

山岭和河流,指国家的疆土

锦锈山河

宴饮

设宴聚饮

同醉

一同畅饮而醉。 宋 陈师道 《送张支使》诗:“白酒初同醉,黄花已戒寒。”《宋史·礼志十六》:“今得此嘉雪,思与卿等同醉。” 郭沫若 《李白与杜甫·杜甫嗜酒终身》:“他们有酒同醉,有被同共。”

泰和

(1).太平。 汉 扬雄 《法言·孝至》:“或问泰和。曰:其在 唐虞 、 成周 乎?” 宋 光宗 《策问》:“其为朕稽古今之宜,推治化之本,凡可以同风俗,清刑罚,成泰和之效者,悉意而条陈之。朕将亲览。”参见“ 太和 ”。

(2).天地间冲和之气。 明 徐渭 《梅赋》:“先则浑沦庞篤,含泰和而独饱,酸则甘辛醎苦,受何味而弗便。”参见“ 太和 ”。

(3).和睦。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辛亥革命·蔡专使元培代表布 * 文》:“其至少数抱猜忌之见,腾离间之口者,皆将为泰和所同化,而无復纤翳之留。”参见“ 太和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