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阳道中即事·其一

作者:李之世 朝代:明代

雷阳道中即事·其一原文

食投荒店宿依营,半月山邮与水程。

海外萑符方伏寇,江干流徙为逃兵。

城过五漏门犹闭,日上三竿客未行。

满眼风尘成底事,可怜书剑误儒生。

诗词问答

问:雷阳道中即事·其一的作者是谁?答:李之世
问:雷阳道中即事·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雷阳道中即事·其一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李之世的名句有哪些?答:李之世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参考注释

投荒

贬谪、流放至荒远之地。 唐 独孤及 《为明州独孤使君祭员郎中文》:“公负谴投荒,予亦左袵异域。”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国家终恢全度,特屈深仁,止行夺爵之文,才示投荒之责。” 明 何景明 《喜望之量移兼寄》诗:“ 岭 海投荒日, 燕臺 远望时。”

半月

(1) 一月之半

(2) 当月球半个圆面被照亮时的上弦月或下弦月;上弦或下弦时看到的月球

山邮

(1).山中的驿站。 唐 王维 《送祢郎中》诗:“孤鶯吟远墅,野杏发山邮。” 宋 梅尧臣 《寒食日过荆山》诗:“山邮虽禁火,岭树自生烟。” 元 柳贯 《后滦水秋风词》诗:“山邮纳客供次舍,土屋迎寒催墐藏。” 明 袁宏道 《暮雨》诗:“山邮听夜雨,梦里滑车轮。”

(2).指驿站提供的交通工具。 唐 张九龄 《奉使自蓝田玉山南行》诗:“海县且悠缅,山邮日骏奔。”

水程

(1).水路。 唐 卢纶 《送何召下第后归蜀》诗:“水程通海货,地利杂 吴 风。” 明 袁宏道 《别无念》诗之五:“陆程 华容 道,水程 京口 驛。”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草河录上》:“出 钞关 马头登舟,四里 文峯寺 ,四里 九龙桥 ,八里 高旻寺 行宫,计十六里。此水程第二站也。”

(2).水路的里程。 唐 杜甫 《宿青草湖》诗:“宿桨依农事,邮籤报水程。”《元史·世祖纪二》:“戊辰,命选善水者一人,沿 黄河 计水程达 东胜 可通漕运,驰驛以闻。”

海外

超出国界,即国外

海外同胞

伏寇

暗藏的仇敌。《管子·君臣下》:“古者有二言:墙有耳,伏寇在侧。”《北齐书·魏收传》:“门有倚祸,事不可不密;墙有伏寇,言不可而失。”

江干

江边,江畔

流徙

(1).迁移;转移。《管子·侈靡》:“广其德以轻上位,不能使之而流徙。”《史记·酷吏列传》:“ 山 东水旱,贫民流徙。” 宋 苏辙 《出山》诗:“ 汉 人何年被流徙,衣服渐变存语言。” 鲁迅 《书信集·致许寿裳》:“在流徙之际, 海婴 忽染疹子,因居旅馆一星期,贪其有汽炉耳。”

(2).指流离失所的人。 明 刘基 《北上感怀》诗:“维时连年歉,道路多流徙。”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燕九》:“念 西河 流徙,则持牒招来,全活不下三万人。”

(3).流放。《后汉书·桓帝纪》:“流徙者使还故郡,没入者免为庶民。”《南史·周弘正传》:“后为平西 邵陵王 府諮议参军,有罪应流徙,敕以赐 干陁利国 。” 清 昭槤 《啸亭杂录·理藩院》:“理刑司掌 蒙古 诸刑名,自斩绞外,罪止鞭朴,不及流徙,而以牛马作赎刑焉。”

(4).犹变迁。 明 王慎中 《游白鹿洞》诗:“景物易流徙,今古同俯仰。”

逃兵

(1)

(2) 擅自逃离部队的兵士

(3) 因怕困难而擅离职守的人

五漏

(1).谓第五更,天将明时。 唐 杜甫 《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诗:“五夜漏声催晓箭,九重春色醉仙桃。” 唐 黄滔 《贻张蠙同年》诗:“驱车先五漏,把菊后重阳。”

(2).借指一整夜。《西游记》第六一回:“火煎五漏丹难熟,火燎三关道不清。”参见“ 五更 ”。

日上三竿

太阳距地平线有三竹竿来高,约为上午八、九点,形容时间不早,也形容起床晚

曈曈晓日上三竿,客向东风竞倚阑。——宋· 苏轼《题潭州徐氏春晖庭诗》

满眼

(1).充满视野。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寻念平昔,触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满眼。”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 桂江 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清 张养重 《汀州道中》诗:“可怜满眼崎嶇路,惟有青猿伴客愁。”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母女两个从来没有去过 上海 ,一下了北火车站,满眼尽是高楼大厦,几乎遮去了半个天。”

(2).犹言一心一意。《水浒传》第八一回:“ 宋江 等满眼只望太尉来招安。若得恩相早晚於天子前题奏此事,则 梁山泊 十万之众,皆感大恩!”《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娘如今六十已上年纪,自从没了你爷,便满眼只看你,若是你做出事来,老身靠谁?”

(3).充满眼球。 曹禺 《雷雨》第三幕:“ 鲁贵 坐在左边一张破靠椅上,喝得醉醺醺的,满眼红丝,像个猴子,望着 侍萍 打着噎。”

风尘

(1) 比喻旅途的艰辛劳累

国步初返正,乾坤尚风尘。——杜甫《赠别贺兰铦》

风尘仆仆

(2) 比喻纷乱的社会或漂泊江湖的境况

风尘知己

(3) 旧指娼妓生涯

沦落风尘

底事

(1).何事。 唐 刘肃 《大唐新语·酷忍》:“天子富有四海,立皇后有何不可,关汝诸人底事,而生异议!”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侍制赴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清 赵翼 《陔馀丛考·底》:“ 江 南俗语,问何物曰底物,何事曰底事。 唐 以来已入诗词中。” 陈毅 《为苏南磨擦答某君书》诗:“投降缘底事?敌伪已图穷。”

(2).此事。 宋 林希逸 《题达摩渡芦图》诗:“若将底事比渠儂,老胡暗中定羞杀。” 清 李渔 《蜃中楼·怒遣》:“归向慈亲告,底事羞还怕。”

可怜

(1) 值得怜悯

露出一副可怜相

(2) 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

可怜的家产

书剑

(1).书和剑。 唐 许浑 《别刘秀才》诗:“三献无功玉有瑕,更携书剑客天涯。” 唐 温庭筠 《过陈琳墓》诗:“莫过临风倍惆悵,欲将书剑学从军。” 金 马定国 《清平道中》诗:“今日清明过寒食,又将书剑客他乡。” 张素 《沪宁道中》诗:“万里归来傲白鷳,随身书剑更萧闲。”

(2).学书学剑。谓学文学武。 唐 孟浩然 《自洛之越》诗:“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宋 司马光 《送茹屯田知无为军》诗:“使君此去荣多少,犹是当年书剑身。” 元 汤式 《普天乐·送友回陕》曲:“书剑不求官,萍水常为客。” 清 方文 《早春别芜阴诸子》诗:“干戈犹未定,书剑那能閒。”

儒生

指遵从儒家学说的读书人。后来泛指读书人

云间有儒生 莫后光见之。——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