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龙潭寺

作者:王天性 朝代:明代

破龙潭寺原文

窈窕珠宫付劫灰,玲珑金刹杂苔莓。

洞门烟冷龙何处,桧树风悲鹤不来。

草满尽迷飞锡地,尘深难认译经台。

空馀寺下寒潭水,怅望何僧更度杯。

诗词问答

问:破龙潭寺的作者是谁?答:王天性
问:破龙潭寺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破龙潭寺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王天性的名句有哪些?答:王天性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灰韵

2. 刹,民国温廷敬《潮州诗萃》甲编卷五及清嘉庆《澄海县志》卷二六均作“寺”。

参考注释

窈窕

(1) 文静而美好的

窈窕淑女。——《诗·周南·关雎》

窈窕世无双。——《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窈窕艳城郭。

入则乱发坏形,出则窈窕作态。——后汉书·曹世叔妻传》

(2) 幽深的

窈窕以寻壑。——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珠宫

(1).龙宫。 唐 杜甫 《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煌煌珠宫物,寝处祸所婴。” 浦起龙 心解:“ 赵 曰:珠宫言龙宫。” 宋 苏轼 《张龙公祠记》:“度公之居,贝闕珠宫。揆公之食,琼醴玉饔。” 元 王旭 《螺杯赋》:“访珠宫於层波,招泉客於鮫室。”

(2).指道院或佛寺。 唐 殷尧恭 《中元观道流步虚》诗:“玉洞花长发,珠宫月最明。” 元 袁桷 《游长 * 分韵得莱字》:“珠宫敞殊界,积构中 天台 。” 明 梁有誉 《峡山飞来寺》诗:“碧流环黛壑,琪树隐珠宫。”

劫灰

亦作“刧灰”。亦作“刦灰”。亦作“刼灰”。本谓劫火的馀灰。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译经上·竺法兰》:“昔 汉武 穿 昆明池 底,得黑灰,问 东方朔 。 朔 云:‘不知,可问 西域 胡人。’后 法兰 既至,众人追以问之, 兰 云:‘世界终尽,劫火洞烧,此灰是也。’”后因谓战乱或大火毁坏后的残迹或灰烬。 宋 陆游 《数年不至城府丁巳火后始见》诗:“陈迹关心己自悲,劫灰满眼更增欷。” 明 赵诒琛 《<逸老堂诗话>跋》:“癸丑夏六月,遭乱,所有藏书数万卷,一旦尽失,而是书原本亦遭刦灰。” 清 吕留良 《<赖古堂集>序》:“忽焉,天地震荡,刦灰昼飞,猿鹤虫沙,苍黄类化。” 清 金农 《褚先生老毁儒服寄赠》诗:“歷尽刧灰人隔世,飈轮辗破 * 升。” 清 黄遵宪 《铁汉楼歌》:“頽垣败瓦不可踏,刼灰昏黑堆成隅。” 陈三立 《书感》诗:“八骏西游问刧灰,关河中断有餘哀。” 陈毅 《偷渡梅关》诗:“攀藤附葛君须记,万载 梅关 著劫灰。”

玲珑

(1) 精巧细微

小巧玲珑

(2) 灵活敏捷

娇小玲珑

(3) 形容玉相撞击的声音

金刹

(1).佛地悬幡的塔柱。《法华经·授记品》:“诸佛灭后,起七寳塔。长表金刹,华香伎乐。”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六:“金刹,梵言掣多罗。案,西域别无旙竿,即於塔覆鉢柱头悬旙,今言刹者,应讹略也。”

(2).指宝塔。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金刹与 灵臺 比高,广殿共 阿房 等壮。” 周祖谟 校释:“金刹者,旛柱也。此指浮图而言。” 唐 李白 《秋日登扬州西灵塔》诗:“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3).指佛寺。 唐 白居易 《重修香山寺毕题十二韵以纪之》:“再莹新金刹,重装旧石楼。” 明 唐顺之 《松江金泽寺》诗之三:“何年此地开金刹, 宋 代流传直到今。” 清 唐孙华 《长椿寺拜瞻明慈圣李太后御容恭赋四十韵》:“金刹凌云起,珠宫匝地连。”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不来

(1).不归。《诗·小雅·采薇》:“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朱熹 集传:“来,归也。”

(2).逸诗《貍首》的别称。因貍一名不来,故称。《汉书·郊祀志上》:“后五十年, 周灵王 即位。时诸侯莫朝 周 , 萇弘 乃明鬼神事,设射《不来》。”按《史记·封禅书》作“设射《貍首》”。 裴骃 集解引 徐广 曰:“貍,一名不来。”

飞锡

(1).佛教语。谓僧人等执锡杖飞空。据《释氏要览》卷下:“今僧游行,嘉称飞锡。此因高僧 隐峰 游 五臺 ,出 淮西 ,掷锡飞空而往也。若西天得道僧,往来多是飞锡。”《文选·孙绰<游天台山赋>》:“ 王乔 控鹤以冲天, 应真 飞锡以躡虚。” 李周翰 注:“ 应真 ,得真道之人,执锡杖而行於虚空,故云飞也。”

(2).佛教语。指僧人游方。 唐 冷朝阳 《同张深秀才游华严寺》诗:“有僧飞锡到,留客话松间。” 宋 王安石 《寄国清处谦》诗:“近有高僧飞锡去,更无餘事出山来。” 清 钱谦益 《与素华禅师书》:“弥天飞锡,仍归旧隐。”

(3).佛教语。指游方僧。 唐 张说 《襄州景空寺题融上人兰若》诗:“何由侣飞锡,从此脱朝簪。”

译经

翻译经典。多指翻译佛经。 唐 曹松 《宿溪僧院》诗:“ 嵩阳 大石室,何日译经还。” 宋 高承 《事物纪原·道释科教·译经》:“ 汉 自 永平 后, 摩腾 首译《四十二章经》,歷 魏 、 晋 、 南北朝 皆有翻经馆, 唐 置译经润美之官。”

寒潭

寒凉的水潭。 南朝 宋 谢灵运 《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凄凄阳卉腓,皎皎寒潭絜。” 唐 王勃 《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许地山 《鬼赞》:“有一次,我独自在空山里走,除远处寒潭的鱼跃出水声略可听见以外,其余种种,都被月下的冷露幽闭住。”

怅望

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南朝 齐 谢朓 《新亭渚别范零陵》诗:“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犹。”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二:“悵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元 萨都剌 《满江红·金陵怀古》词:“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悵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西游记》第五十回:“却説 唐僧 坐在圈子里,等待多时,不见 行者 回来,欠身悵望道:‘这猴子往那里化斋去了?’”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九:“在那高坡上立着怅望的时候,有一群 日本 的新闻记者也走了来,其中有几个是我在 汉口 认识的。”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