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孟秋戊子有虹下天绕飞泉山入东谷饮古井

作者:文同 朝代:宋代

原文

长虹落天帔,万丈截群岭。
蟠身下深谷,俯首饮古井。
居人莫之指,况复敢引领。
幡然绕空去,云雾变俄顷。
乾坤为之黑,喷雨极暴猛。
崩流汇沟澜,巨涨没四境。
民田一漂荡,多稼不可省。
此物盖虫类,闻亦具头颈。
淫沴之所生,诗传载为眚。
朝西暮东出,辄与日对影。
夫何此凶孽,得使乘时逞。
高风扫寥廓,一帚昏秽净。
煌煌太阳起,隙穴被光景。
群阴逐海内,此物应远屏。

诗词问答

问:《辛亥孟秋戊子有虹下天绕飞泉山入东谷饮古井》的作者是谁?答:文同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文同的名句有哪些?答:文同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长虹

(1) 虹霓

(2) 喻指拱形长桥

万丈

形容很高或很深

身下

犹身边。《新编五代史平话·梁史上》:“望家乡又在数千里之外,身下没些个盘缠。”

深谷

幽深的山谷

俯首

(1) 低下头

俯首做画

(2) 比喻顺从

俯首听命

古井

(1). 唐 孟郊 《列女操》:“贞妇贵殉夫,舍生亦如此。波澜誓不起,妾心古井水。”后因以“古井”比喻寂然不为外物所动之心。尤多用于守寡不嫁的妇女。 宋 苏轼 《临江仙》词:“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元 杨维桢 《漫兴》诗之三:“生来不识古井怨,唱得 后主 《后庭花》。” 鲁迅 《坟·寡妇主义》:“个个心如古井,脸若严霜。”

(2).喻指富孀和有私蓄的妓女。《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七回:“路上行人,都嘖嘖称羡,都説不料这个古井叫他淘着……后来问了旁人,才知道凡娶着不甚正路的妇人--如妓女、寡妇之类--做老婆,却带着银钱来的,叫做‘淘古井’。”《廿载繁华梦》第三九回:“更有些风流子弟,当他是一个古井,志在兜结於他,希望淘得钱钞。”

居人

住在家里的人;居民

巷无居人

况复

亦作“况復”。1.更加;加上。 隋炀帝 《白马篇》:“本持身许国,况復武功彰。” 唐 杜甫 《寄杜位》诗:“干戈况復尘随眼,鬢髮还应雪满头。” 明 梁辰鱼 《于虎丘殿阶遇张月容》曲:“眼波横,况復香肩偷凭。”

(2).何况,况且。《陈书·江总传》:“况復才未半古,尸素若兹。” 唐 马总 《意林·傅子》:“蜘蛛作罗,蜂之作窠,其巧亦妙矣,况復人乎?” 唐 刘驾 《寄远》诗:“得书喜犹甚,况復见君时。”

(3).仿佛,好像。 唐 寒山 《诗》之一三四:“呼之迴面视,况復不相识。”

引领

伸直脖子 ,形容殷切期待的样子

如有不嗜 * 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孟子·梁惠王》

武王设朝,士民皆喜;依圣治事,民皆引领。——《武王伐纣平话》

幡然

迅速而彻底地

君子之学如蜕,幡然迁之。——《荀子·大略》

幡然悔悟

云雾

云和雾,多比喻遮蔽或障碍的东西

俄顷

片刻;一会儿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乾坤

(1) 天地

扭转乾坤

(2) 男女

暴猛

凶暴。《汉书·元帝纪》:“暴猛之俗弥长,和睦之道日衰。”《新唐书·文艺传上·杜甫》:“﹝ 甫 ﹞性褊躁傲诞,尝醉登 武 ( 严武 )牀,瞪视曰:‘ 严挺之 乃有此儿!’ 武 亦暴猛,外若不为忤,中衔之。” 宋 洪迈 《夷坚丁志·张氏狱》:“ 杨 早失父,其母 张氏 ,性暴猛,数与妇争詈。”

四境

四周的边境;国境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宋· 苏洵《六国论》

民田

旧时民家私有的田地。与官田对称。《史记·滑稽列传》:“发民凿十二渠,引 河 水灌民田。”《清史稿·高宗纪一》:“﹝上﹞命停 顾琮 议限民田。”

漂荡

(1).在水上浮动。 唐 李商隐 《河清与赵氏昆季宴集得拟杜工部》诗:“此中真得地,漂荡钓鱼船。” 明 刘基 《解语花》词:“罗幕掩数行清泪,一任他化作浮萍,漂荡随流水。”

(2).冲刷,冲。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江水一》:“有 亮 所造八阵图,东跨故垒,皆纍细石为之……今夏水漂荡,岁月消损,高处可二三尺,下处磨灭殆尽。” 宋 无名氏 《异闻总录》卷三:“两扇忽闢,大水漂荡,盗皆溺死。” 明 唐顺之 《与白伯伦仪部书》之二:“矢石驰驱,风波漂荡,岂是人情所乐。” 清 刘大櫆 《张豹林墓志铭》:“先高祖厝在浅土,猝为山水所漂荡。”

(3).冲没,淹没。《南史·齐纪下·废帝东昏侯》:“八月乙巳,蠲遇水资财漂荡者,今年调税。” 宋 苏轼 《徐州祈雨青词》:“ 河 失故道,遗患及於东方; 徐 居下流,受害甲於他郡,田庐漂荡,父子流离。” 清 任泰学 《质疑·周易》:“水流沙际,不免有漂荡之患。”

(4).漂泊;流浪。 唐 杜甫 《偶题》诗:“缘情慰漂荡,抱疾屡迁移。” 宋 王安石 《寄友人》诗之三:“一别三年至一方,此身漂荡只殊乡。” 明 陈汝元 《金莲记·生离》:“丈夫漂荡今如此,却话 巴 山夜雨时。” 清 孙枝蔚 《赠汪舟次》诗:“维余漂荡人,髮素血将枯。”

(5).犹荡漾。形容景物美好。 唐 李商隐 《江东》诗:“今日春光太漂荡, 谢 家轻絮 沉 郎钱。”

(6).飘飞;飘扬。 唐 李商隐 《流莺》诗:“流鶯漂荡復参差,渡陌临流不自持。” 清 洪昇 《长生殿·私祭》:“你看鶯乱飞,草正芳,恰好应清明雨漂荡。” 巴金 《发的故事》:“他的叹声不能够冲破屋顶,又折了回来,怨愤地在房里四处漂荡。”

不可

(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头颈

脖子。《礼记·玉藻》:“立容辨卑,毋讇,头颈必中。” 夏衍 《秋瑾传》序幕:“群众男女挤过去看,伸长了头颈也望不见一些影子。”

所生

(1).生身父母。《诗·小雅·小宛》:“夙兴夜寐,无忝尔所生。” 晋 陶潜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诗之二:“久游恋所生,如何淹在兹?” 逯钦立 注:“所生,指亲母。”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王汝南 既除所生服,遂停墓所。”

(2).出生之地。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序》:“是故 伯夷 让国以採薇, 展禽 不去於所生。” 王利器 校注:“所生即谓父母之邦。”

(3).谓亲生子女。《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帝马皇后》:“然贵而少子,若养它子者得力,乃当踰於所生。”

(4).种植的。《国语·晋语四》:“谚曰:‘黍稷无成,不能为荣。黍不为黍,不能蕃廡。稷不为稷,不能蕃殖。所生不疑,唯德是基。’” 韦昭 注:“所生,谓种黍得黍,种稷得稷,唯在所树。”

(5).指生养的。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夫差内传》:“ 吴王 闻之,索然作怒,乃曰:‘吾天之所生,神之所使。’”

诗传

(1).《诗经》的注解。《汉书·楚元王刘交传》:“ 元王 好《诗》,诸子皆读《诗》, 申公 始为《诗》传,号《鲁诗》。 元王 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 颜师古 注:“凡言传者,谓为之解説,若今《诗》《毛氏传》也。”

(2).《诗经》的注本。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板经书纪略》:“《诗传》六本,六百三十五叶。”

(3).指《诗经》和《春秋三传》。《北史·儒林传上·刘献之》:“少而孤贫,雅好《诗》《传》。”

(4).诗的总集。 清 王昶 有《湖海诗传》四十六卷。

辄与

亦作“輙与”。任意给与。

凶孽

指叛逆者。《三国志·魏志·毌丘俭传》“ 吴 以 钦 为都护、假节、镇北大将军、 幽州 牧、 譙侯 ”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文钦 《降吴表》:“前与 毌丘俭 、 郭淮 等俱举义兵,当共讨 师 ,扫除凶孽。”《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三·克皖城》:“克灭 皖城 遏寇贼,恶此凶孽阻姦慝。” 清 洪昇 《长生殿·侦报》:“诱诸番密相勾结,更私招四方亡命者,巢窟内尽藏凶孽。”

凶恶的叛乱分子。 唐 白居易 《与昭义军将士敕书》:“ 孟元阳 是朕信臣,为国良将,威略可以慑兇孽,慈和可以牧师人。” 前蜀 杜光庭 《贺获神剑进诗表》:“伏以将启昇平,祥符必降;欲清兇孽,神剑斯呈。”

得使

(1).谓受教。《庄子·人间世》:“ 回 之未始得使,实自 回 也;得使之也,未始有 回 也;可谓虚乎?” 陈鼓应 注引 林希逸 曰:“得使,言得教诲。”

(2).得用,使唤。《警世通言·计押番金鳗产祸》:“ 周三 那廝,又在我家得使,何不把他来招赘了?”

乘时

乘机;趁势。 晋 左思 《吴都赋》:“富中之甿,货殖之选,乘时射利,财丰巨万。”《宋史·王晏传》:“今 契丹 南侵,天下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 鲁迅 《三闲集·“皇汉医学”》:“ 日本 人 汤本求真 做的《皇汉医学》译本也将乘时出版。”

高风

(1).强劲的风。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 《赠崔侍郎》诗:“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清 吴伟业 《清风使节图》诗:“豫章夹日吟高风,岁久蟠根造物功。”

(2).指遭受强风。 唐 杜甫 《向夕》诗:“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

(3).指秋风。《太平御览》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 师尹 注:“高风,八月风也。” 明 刘基 《淡黄柳·台城秋夜》词:“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

(4).高尚的风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覩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於百世矣。” 清 申涵光 《奉寄孙锺元先生时居蓟门九十二岁》诗:“ 邵 许 高风远尚存,传经一代又 苏 门。” 徐迟 《黄山记》一:“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5).高雅的艺术风格。 宋 梅尧臣 《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呼我作卿方举酒,更烦佳句赏高风。”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二:“ 东坡 谓书至于 颜 柳 而 钟 王 之法益微,诗至于 李 杜 而 魏 晋 以来高风絶尘亦少衰矣。”

(6).美善的风教、政绩。 唐 韦应物 《始至郡》诗:“昔贤播高风,得守媿无施。” 宋 苏轼 《杭州与莫提刑启》:“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简上,肃高风於列郡,浹厚德於齐民。”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忆昔 文翁 以《诗》《书》治 蜀 ,而 扬 马 之瑋製以兴; 何武 用儒术进贤,而 龚 唐 之高风克劭。”

寥廓

(1).空旷深远。《楚辞·远游》:“下峥嶸而无地兮,上寥廓而无天。” 洪兴祖 补注引 颜师古 曰:“寥廓,广远也。” 唐 韦应物 《仙人祠》诗:“苍岑古仙子,清庙閟华容。千载去寥廓,白云遗旧踪。” 宋 周邦彦 《一寸金·江路》词:“疏林外,一点炊烟,渡口参差正寥廓。” 陈云龙 集注:“寥廓,幽远也。”

(2).辽阔的天空。《汉书·司马相如传下》:“观者未覩指,听者未闻音,犹焦朋已翔乎寥廓,而罗者犹视乎藪泽,悲夫!” 颜师古 注:“寥廓,天上宽广之处。” 宋 杨万里 《筠庵》诗:“故老谈 李仙 ,昔日上寥廓。随身无长物,止跨一隻鹤。” 清 方文 《乱后过姑苏驿》诗:“月明双雁翔寥廓,羡尔能飞脱网罗。”

(3).冷清;冷落。 汉 陆贾 《新语·慎微》:“当世不蒙其功,后代不见其才,君倾而不扶,国危而不持,寂寞而无隣,寥廓而独寐,可谓避世,非谓怀道者也。”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京城表里,凡有一千餘寺,今日寥廓,鐘声罕闻。” 清 钮琇 《觚賸·贞白楼诗》:“﹝ 易庵 《贞白楼诗》﹞:‘风霜颇威厉,败叶走阶几,我庭日寥廓,一望尽披靡。’” 吴组缃 《一千八百担》一:“雨点打在上面,淅淅飒飒地响,衬托得这周遭分外岑寂寥廓。”

(4).空虚。 汉 焦赣 《易林·小畜之泰》:“天门开辟,牢户寥廓,桎梏解脱,拘囚纵释。” 晋 陆机 《叹逝赋》:“或冥邈而既尽,或寥廓而仅半。” 唐 李白 《志公画赞》诗:“水中之月,了不可取。虚空其心,寥廓无主。”

(5).指虚无之境。 前蜀 韦庄 《悼杨氏妓琴弦》诗:“魂归寥廓魄归烟,只住人间十八年。” 宋 王安石 《赠李士云》诗:“佳哉子能图,可以慰寂寞。相与验其身,他年在寥廓。”

(6).古代谓宇宙的元气状态。《素问·天元纪大论》:“臣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文选·贾谊<鵩鸟赋>》:“真人恬漠兮,独与道息。释智遗形兮,超然自丧。寥廓忽荒兮,与道翱翔。” 李善 注:“寥廓忽荒,元气未分之貌也。” 晋 潘岳 《西征赋》:“ 潘子 凭軾西征,自京徂 秦 ,迺喟然叹曰:‘古往今来,邈矣悠哉,寥廓惚恍,化一气而甄三才。’”

(7).宽宏豁达。《汉书·邹阳传》:“今欲使天下寥廓之士,笼於威重之权,胁於位势之贵。” 颜师古 注:“寥廓,远大之度也。” 晋 袁宏 《后汉纪·光武帝纪四》:“今见陛下寥廓大度,同符 高祖 ,乃知帝王自有真也。” 唐 陈子昂 《蓟丘览古》诗:“ 邹子 何寥廓,谩説九瀛垂。” 明 屠隆 《王茂大<修竹亭稿>序》:“士之寥廓者语远,端亮者语壮。”

昏秽

谓神昏形秽。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丹铅新录五·李白出处》:“ 李阳冰 云, 李翰林 浪跡纵酒,以自昏秽。咏歌之际,屡称 山东 李白 。”

煌煌

明亮辉耀貌

明星煌煌

太阳

(1) 地球等行星围绕它公转的恒星,是由本身引力吸引在一起的直径为 1.4×10 6 公里的气体球,其内部深处热核反应把氢聚变为氦而释放出能量

太阳升

太阳落

(2)

(3) 经外穴名

(4) 即颞颥

隙穴

(1).壁缝和洞穴。《淮南子·泰族训》:“以目之无见,耳之无闻,穿隙穴,见雨零。”

(2).比喻感情上的裂痕。

(3).比喻隐患。

光景

(1) 一下,左右——表示估计

(2) 一般的情况

今天太闷热,光景要下雨

(3) 表示大约的时间或数量

别里科夫沉默地坐了十分钟光景。——《装在套子里的人》

群阴

(1).各种阴象。《吕氏春秋·精通》:“月也者,羣阴之本也。月望则蚌蛤实,羣阴盈;月晦则蚌蛤虚,羣阴亏。夫月形乎天而羣阴化乎渊。” 宋 黄庭坚 《岁寒知松柏》诗:“羣阴彫品物,松柏尚桓桓。”

(2).众奸小。《宋史·乐志七》:“羣阴犹黷,一戎大定。” 梁启超 《祭海珠三烈士》:“当 粤 局煎急,军师首鼠,君当机一断而慑羣阴。”

海内

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为海所环抱,因而称国境以内为海内

海内之地。——《孟子·梁惠王上》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大乱。——《资治通鉴》

应远

谓应验之期遥远。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意速而事迟,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南朝 梁 沉约 《桐柏山金庭馆碑》:“谁谓应远,神道微密。庆集宫闈,祥流罕毕。”

诗文赏析


【原题】:
辛亥孟秋戊子有虹下天绕飞泉山入东谷饮古井良久去作大雨咄之以诗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