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张绣衣用和述怀韵五首·其一

作者:江源 朝代:明代

原文

几年持斧内台行,风裁何惭白马生。

避俗辄焚新谏草,调羹何必旧时铛。

世情似奕成还败,气势如瓶满则倾。

今日请君高着眼,谁荣谁辱谩教评。

诗词问答

问:《次张绣衣用和述怀韵五首·其一》的作者是谁?答:江源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江源的名句有哪些?答:江源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庚韵

参考注释

持斧

《汉书·王訢传》:“ 武帝 末,军旅数发,郡国盗贼羣起,绣衣御史 暴胜之 使持斧逐捕盗贼,以军兴从事,诛二千石以下。”后以“持斧”指执法或皇帝派出的御史等执法之官。 唐 沉亚之 《上家官书》:“顾世之持斧之士,安足以摹哉!” 宋 王禹偁 《贺冯起张秉二舍人》诗:“绣衣脱后休持斧,珠履抛来免过厅。”

内台

(1).尚书省。《南齐书·王思远传》:“ 建武 中,迁吏部郎。 思远 以从兄 晏 为尚书令,不欲并居内臺权要之职,上表固让。”

(2).指御史台。《元史·百官志二》:“ 江南 诸道行御史臺,设官品秩同内臺。 至元 十四年始置 江南 行御史臺于 扬州 ,寻徙 杭州 ,又徙 江州 。二十三年迁于 建康 ,以监临东南诸省,统制各道宪司,而总诸内臺。”

风裁

(1).风宪;风纪。《后汉书·党锢传·李膺》:“是时朝廷日乱,纲纪穨阤, 膺 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宋书·孔琳之传》:“﹝尚书令臣 羡之 ﹞亏损国威,无大臣之体,不有準绳,风裁何寄。” 明 唐顺之 《答舒云川巡按书》:“执事之使於 江 南也,輶车所至,风裁凛然。”

(2).指依法裁处。《明史·华允诚传》:“遂使直指风裁徒徵事件,长吏考课惟问钱粮。”

(3).指刚正不阿的品格。 宋 秦观 《财用上》:“士大夫矫枉过直,邈然以风裁自持,不復肯言财利之事。” 宋 罗大经 《鹤林玉露》卷十六:“尔风裁峭洁,志概激壮。” 清 许迎年 《莱阳二姜先生祠》诗:“黄门高节著 莱阳 ,伯仲风裁在抗章。”

(4).指文学作品刚劲有力的风格。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古梅》:“ 萧东之 《古梅》二絶……甚有风裁。”

(5).风度神采。 唐 黄滔 《祭宋员外文》:“德木千寻,人材八尺。夐云鹤於风裁,濊陂湖於胷臆。” 宋 叶适 《李仲举墓志铭》:“始, 仲举 使余与 深之 游,余甚幼,而能记 仲举 言行,象其风裁,至今想见之。” 元 揭傒斯 《集贤大学士赵国公王开府庆八十应制》诗:“霜简惊风裁,天官肃羽仪。”一本作“ 风采 ”。

白马生

指 东汉 张湛 。《后汉书·张湛传》:“ 光武 临朝,或有惰容, 湛 輒陈諫其失。常乘白马,帝每见 湛 ,輒言:‘ 白马生 且復諫矣。’”后亦泛指直言极谏的人。 宋 黄庭坚 《谢公定和二范秋怀邀予同作》诗:“巷有白马生,朝回焚諫草。”

避俗

(1).避世隐居。 唐 杨凭 《千叶桃花》诗:“若教避俗 秦 人见,知向河源旧侣夸。” 元 卢挚 《渊明归来图》诗:“亡 秦 扶 汉 声隆隆, 渊明 初非避俗翁。” 清 李渔 《闻过楼》第二回:“这一所住宅,也是个有趣的朋友起在这边避俗的。”

(2).指出家。 清 李渔 《奈何天·伙醋》:“我和你避俗以来,光阴迅速,不觉已是一载有餘。”

(3).舍弃旧俗。参见“ 避俗趋新 ”。

谏草

谏书的草稿。《三国志·魏志·贾逵传》“然 太祖 心善 逵 ,以为丞相主簿”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 逵 受教,谓其同僚三主簿曰:‘今实不可出,而教如此,不可不諫也。’乃建諫草以示三人。” 唐 杜甫 《晚出左掖》诗:“避人焚諫草,骑马欲鷄栖。” 清 陈梦雷 《杨椒山先生祠》诗:“当年諫草烈秋霜,国士同声振庙廊。”

调羹

(1) 用于搅拌或进食的小勺子

(2) 搅拌羹汤使均匀或美味

何必

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何必去那么早

旧时

过去的时候;从前;昔时

著我旧时裳。——《乐府诗集·陌上桑》

旧时茅店社林边。——宋· 辛弃疾《西江月》

旧时栏楯。——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世情

世上的种种情形;世态人情

不懂世情

气势

表现出来的力量、威势

民族解放运动的磅礴气势

今日

(1).本日;今天。《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唐 韩愈 《送张道士序》:“今日有书至。”《水浒传》第四五回:“ 杨雄 道:‘兄弟何故今日见外?有的话,但説不妨。’”《儿女英雄传》第三回:“ 华忠 説:‘今日赶不到的;他连夜走,也得明日早上来。’”

(2).目前;现在。《穀梁传·僖公五年》:“今日亡 虢 ,而明日亡 虞 矣。” 唐 骆宾王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清 黄遵宪 《台湾行》:“今日之政民为主, 台 南 台 北固吾圉!” 丁玲 《韦护》第一章:“然而她们却痛叱 中国 今日之所谓新兴的、有智识的妇女。”

高着眼

谓从高处、远处观察、考虑。 宋 韩淲 《涧泉日记》卷下:“古今兴废,不可只据纸上看过。须是高著眼,与伸寃道屈,使后世无徼倖之心。”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