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谢姜自明秀才示卷诗

作者:项安世 朝代:宋代

次韵谢姜自明秀才示卷诗原文

高人贵寡和,不顾世俗非。
君歌阳春曲,调与众耳违。
朱弦古时瑟,素积前朝衣。
享我太羹馔,枯肠饫晨饥。
赠我和氏壁,茅檐发霄晖。
平生织流黄,忽受古锦机。
愧非钟子鉴,空枉伯牙徵。

诗词问答

问:次韵谢姜自明秀才示卷诗的作者是谁?答:项安世
问:次韵谢姜自明秀才示卷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项安世的名句有哪些?答:项安世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高人

(1)

(2) 高士

高人何点,蹑屩(草鞋)于 钟阿;征士 刘虯,献书于卫兵。—— 南朝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3) 学术、技能高超的人

寡和

能唱和的人很少。 晋 陆机 《演连珠》之二三:“是以南 荆 有寡和之歌,东野有不释之辩。” 唐 张说 《酬崔光禄冬日述怀赠答》诗:“曲高弥寡和,主善代为师。” 唐 元稹 《酬乐天雪中见寄》诗:“满空飞舞应为瑞,寡和高歌只自娱。”

不顾

(1).不回头看。《史记·刺客列传》:“於是 荆軻 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晋 袁宏 《后汉纪·灵帝纪》:“ 林宗 异而问之:‘甑破可惜,何以不顾?’ 叔达 曰:‘甑已破,视之无益。’”

(2).不顾念;不照顾。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务在独乐,不顾众庶。”《楚辞·刘向<九叹·离世>》:“不顾身之卑贱兮,惜皇舆之不兴。” 王逸 注:“不敢顾念身之贫贱。”

(3).不理会。《楚辞·九章·涉江》:“被明月兮珮宝珞,世溷浊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驰而不顾。”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马周 初入京,至 灞上 逆旅,数公子饮酒,不顾 周 , 周 市斗酒濯足,众异之。”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五:“ 朱暮堂 不顾 汤富海 的意见,不满地说:‘非筛不行! 苏账房 !’”

(4).不考虑;不顾忌。《韩非子·十过》:“耽於女乐,不顾国政,则亡之祸也。”《后汉书·列女传·太原王霸妻》:“君少修清节,不顾荣禄。” 明 郎瑛 《七修类稿·奇谑二·帝王 * 》:“人有恣其淫性而不顾五伦,真禽兽也。” 魏巍 《东方》第三部第十章:“战士们不顾一切地在钢架上爬行。”

世俗

(1) 世间一般的习俗

世俗之见

(2) 非宗教的

她不允许他们在去教堂来回的路上谈论世俗的事情

阳春

温暖的春天

朱弦

即练朱弦,用练丝(即熟丝)制作的琴弦

朱弦漏越。——《淮南子·泰族训》。高诱注:“朱弦,练丝。”

古时

过去了的时代,系指古代

素积

(1).亦作“ 素绩 ”。腰间有褶裥的素裳。是古代的一种礼服。《礼记·郊特牲》:“三王共皮弁素积。” 孙希旦 集解:“素积,以素繒为裳而襞积之也。素言其色,积言其制。”《荀子·富国》“士皮弁服” 唐 杨倞 注:“素积为裳,用十五升布为之。积,犹辟也,辟蹙其腰中,故谓之素积也。”《汉书·外戚传下·孝平王皇后》:“﹝太后﹞遣 长乐 少府 夏侯藩 ……及太卜、太史令以下四十九人,赐皮弁素绩。” 颜师古 注:“素绩谓素裳也,朱衣而素裳。绩字或作积。积谓襞积之,若今之襈为也。” 宋 俞琰 《席上腐谈》卷上:“古之素积,即今之细褶布衫也。”

(2).平素所蓄积。《后汉书·冯衍传上》:“德不素积,人不为用。备不豫具,难以应卒。”《续资治通鉴·宋高宗建炎四年》:“若 吕颐浩 既去, 朱胜非 未来,使七月受命,八月之镇,九月弓劲马肥,敌人向南,兵不素练,粮不素积,又不设险,何以御之!”

朝衣

(1).君臣上朝时穿的礼服。《孟子·公孙丑上》:“立於恶人之朝,与恶人言,如以朝衣朝冠坐於涂炭。”《后汉书·刘宽传》:“使侍婢奉肉羹,飜污朝衣。” 唐 崔峒 《初拜命后酬丘二十二见赠》诗:“江海久垂纶,朝衣忽挂身。”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朝服龙团》:“定制,惟皇上御服朝衣,於腰阑下前后绣龙团各四,诸王以下皆用素缎数则,以为辨别。”

(2).借指朝廷官员。 唐玄宗 《首夏花萼楼观群臣宴宁王山亭回楼下又申之以赏乐赋诗》:“九歌扬政要,六舞散朝衣。” 宋 叶适 《中奉大夫尚书工部侍郎曾公墓志铭》:“当 庆元 、 嘉泰 间,朝衣负涂炭之羞而以冰玉自洁,青蝇蒙樊棘之誚而与鸿鵠偕逝。”

太羹

大羹。 明 何景明 《赠肖文彧号古峰序》:“摽支野鹿,貌之古矣;太羹元酒,文之古矣。” 清 陈梦雷 《木瘿瓢赋》:“调太羹而注黄流兮,荐馨香而攸宜。”参见“ 大3羹 ”。

枯肠

本指空肠,空肚。比喻才思枯竭

搜索枯肠,不成一句

和氏

(1). 楚 人 卞和 (又称 和氏 )得玉璞于 楚 山中,奉而献之 厉王 和 武王 。使玉工辨认之,均曰:“石也。”以诳欺罪,被刖去两足。后又献之 楚文王 ,使玉工理之,果得宝玉。事见《韩非子·和氏》。后以“和氏”指识才之士。 晋 葛洪 《抱朴子·塞难》:“夫见玉而指之曰石,非玉之不真也,待 和氏 而后识焉。”

(2).指怀才不遇之人。 唐 刘得仁 《送友人下第归省》诗:“莫将 和氏 泪,滴著 老莱 衣。”

(3).借指美玉。 汉 司马相如 《上林赋》:“晁采琬琰,和氏出焉。” 汉 扬雄 《甘泉赋》:“前殿崔巍兮,和氏玲瓏。”参见“ 和氏璧 ”。

即 和氏 。《吕氏春秋·异宝》:“以 龢氏 之璧、道德之至言以示贤者,贤者必取至言矣。”《汉书·叙传上》:“宾又不闻 龢氏 之璧韞於 荆 石, 随侯 之珠藏於蜯蛤虖?”参见“ 和氏 ”。

茅檐

茅,指盖屋的草;檐,本是房檐。茅檐指茅屋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霄晖

指月亮。《黄庭内景经·黄庭》:“三田之中精气微, 娇女 窈窕翳霄暉。” 务成子 注引《真诰》:“ 娇女 ,耳神名。言耳聪朗彻明,掩玄暉也。”参见“ 玄暉 ”。

平生

(1) 终身;一生

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婚姻是一个人的平生大事

(2) 向来;素来

他平生是很勤俭的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清· 林觉民《与妻书》

流黄

(1).褐黄色。《文选·江淹<别赋>》:“慙幽闺之琴瑟,晦高臺之流黄。” 李善 注引《环济要略》:“间色有五:紺、红、縹、紫、流黄也。”《西京杂记》卷二:“ 会稽 岁时献竹簟供御,世号为流黄簟。” 宋 高似孙 《纬略》卷七:“ 潁子颜 曰……中央土,土色黄,黄加黑为流黄,流黄为中央之间色。” 章炳麟 《訄书·序种姓上》:“凡地球以上,人种五,其色黄、白、黑、赤、流黄。”

(2).褐黄色的物品。特指绢。《乐府诗集·相和歌辞九·相逢行》:“大妇织綺罗,中妇织流黄。”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丑]手执流黄。[浄]你会织作,一发从我罢。” 清 周宸藻 《浪淘沙》词:“玉梭和泪织流黄,蹙得远山眉又浅,怕整残妆。”

(3).玉名。《淮南子·本经训》:“甘露下,竹实满,流黄出而朱草生。” 高诱 注:“流黄,玉也。”

(4).香名。《太平御览》卷九八二引 三国 吴 康泰 《吴时外国传》:“流黄香出 都昆国 ,在 扶南 南三千餘里。”

(5).即硫黄。《文选·张衡<南都赋>》:“赭堊流黄。” 李善 注引《本草经》:“石流黄生 东海 牧阳山 谷中。” 前蜀 贯休 《送僧归日本》诗:“流黄山火著,碇石索雷鸣。”

锦机

织锦的织机。 唐 吉师老 《鸳鸯》诗:“渡头惊起一双去,飞上 文君 旧锦机。” 元 商衟 《夜行船》套曲:“锦机情词,石鐫心事,半句儿几时曾应。” 明 杨慎 《<周官音诂>序》:“如开武库,五兵所用之;似张锦机,百采惟其取者。”

钟子

指 钟子期 。 明 张煌言 《感怀》诗:“流水非因 钟子 调,阳春只合 郢 人吟。”

伯牙

春秋 时精于琴艺的人。传说曾学琴于著名琴师 成连 先生,三年不成。后随 成连 至 东海 蓬莱山 ,闻海水澎湃、林鸟悲鸣之声,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从此琴艺大进,终成天下妙手。琴曲《水仙操》、《高山流水》,相传均为他所作。见 汉 蔡邕 《琴操·水仙操》。《荀子·劝学》:“ 伯牙 鼓琴而六马仰秣。” 杨倞 注:“ 伯牙 ,古之善鼓琴者,亦不知何代人。”《吕氏春秋·本味》:“ 伯牙 鼓琴, 钟子期 听之。方鼓琴而志在 太山 。 钟子期 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 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钟子期 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钟子期 死, 伯牙 破琴絶弦,终身不復鼓琴,以为世无足復为鼓琴者。” 高诱 注:“ 伯 ,姓; 牙 ,名,或作 雅 。” 唐 钱起 《美杨侍御清文见示》诗:“ 伯牙 道丧来,弦絶无人续。” 明 杨慎 《兰亭令》:“此乃高山流水之操, 伯牙 復生,不能出其右矣。”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