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暖原文

行围驻水乡,水风送寒浅。

春服未可更,轻裘始称善。

登陆才两日,顿觉迎人暖。

风光融绿郊,日色暄黄伞。

阳和普敷芳,庸讵因地转。

冯夷欲矜奇,未免一筹展。

对时有会心,得句正凭辇。

为政择洪纤,丙吉乃问喘。

诗词问答

问:暖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暖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词韵第七部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十六

参考注释

行围

(1).打猎的围场。 唐 李白 《观猎》诗:“江沙横猎骑,山火绕行围。”

(2).指打猎。《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九年》:“ 垂 ( 慕容垂 )行围,因饮於 华林园 , 秦 人密出兵掩之,矢下如雨, 垂 几不得出。”《清史稿·圣祖纪一》:“八月壬子,上幸 南苑 行围。”京剧《串龙珠》第一场:“因此上郊外行围散心肠。”

(3). 清 代猎场围制的一种。满语称“阿达密”。《清史稿·礼志九》:“盖围制有二,驰入山林,围而不合曰行围,国语曰阿达密。合围者,则於五鼓前,管围大臣率从猎各士旅往视山川大小远近,紆道出场外,或三五十里,或七八十里,齐至看城,是为合围,国语曰乌图哩阿察密。”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木兰行围制度》:“只以数百人分翼入山林,围而不合,谓之行围。”

驻水

拦水;蓄水。 宋 范仲淹 《上吕相公并呈中丞咨目》:“旱岁亦扃之,驻水溉田,可救熯涸之灾。”

春服

春日穿的衣服。《论语·先进》:“莫春者,春服既成。” 晋 陶潜 《时运》诗:“袭我春服,薄言东郊。” 宋 梅尧臣 《湖州寒食陪太守南园宴》诗:“游人春服靚粧出,笑踏俚歌相与嘲。” 明 张羽 《三月三日期黄许二山人游览不至因寄》诗:“济济少长集,鲜鲜春服明。”

未可

不可

轻裘

轻暖的皮衣。《论语·雍也》:“ 赤 之适 齐 也,乘肥马,衣轻裘。”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玄輅既驾,轻裘斯御。” 明 王世贞 《忆昔》诗:“轻裘 鄠杜 张公子 ,挟瑟 邯郸 吕氏 倡。”

顿觉

佛教语。犹顿悟。 元 邓文原 《重刻<禅源诠>序》:“自顿觉至成佛,十重为浄;自不觉至受报,十重为染。”参见“ 顿悟 ”。

迎人

(1).迎接来人。 宋 梅尧臣 《对雪忆林逋》诗:“樵童野犬迎人后,山葛棠梨案酒时。” 沉从文 《湘行散记·鸭窠围的夜》:“两山不高而翠色迎人。”

(2).善待人;令人喜爱。 清 孙道乾 《小螺庵病榻忆语》:“少奇慧,善解书义;性孝,处父母侧,婉婉迎人。”《歧路灯》第六七回:“不知此乃 张类村 一生善气迎人,所以生下这个好后代来。”

风光

(1) 风景;景物

江南三月好风光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毛 * 《沁园春·雪》

(2) 名胜风景

(3) 光耀,体面(含贬义)

日色

阳光

日色不早了,快点赶路吧

黄伞

亦作“黄繖”。 1.黄颜色的伞。即黄罗伞盖。皇帝仪仗之一。 宋 朱弁 《曲洧旧闻》卷一:“ 太祖 皇帝即位后,车驾初出,过大溪桥,飞矢中黄繖,禁卫惊骇,帝披其胸笑曰:‘教射!教射!’” 宋 刘过 《四犯剪梅花·上建康钱大郎寿》词:“ 西清 侍宴,望黄伞、日华笼輦。” 元 吴师道 《元旦朝回书事》诗之一:“黄繖宝幢微影动,一时吹面受东风。”

(2).借指皇帝。 宋 苏轼 《九月十五日翼日各以表谢又进诗一篇臣轼诗云》:“日高黄繖下 西清 ,风动槐龙舞交翠。”

(3).黄颜色的伞。 明 清 时知府以上的官之前导仪仗。伞质为布。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礼部一·褐盖》:“而庶子、諭德、洗马及讲读学士,在京亦张大金扇,以故向来俱得用黄繖。”

阳和

(1).春天的暖气。《史记·秦始皇本纪》:“维二十九年,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宋 李昴英 《瑞鹤仙》词:“想阳和早遍南州,暖得柳娇桃冶。” 明 刘基 《梅花》诗之三:“不是孤芳贞不挠,阳和争得上枯枝。”

(2).借指春天。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虽阳和布气,鹰化为鳩,至於识者,犹憎其眼。”《旧唐书·于志宁传》:“今时属阳和,万物生育,而特行刑罚,此谓伤春。” 元 萨都剌 《雪中妃子》诗:“疑是阳和三月暮,杨花飞处牡丹开。”

(3).温暖;和暖。 唐 陈子昂 《谏刑书》:“狱吏急法,则惨而阴雨;陛下赦罪,则舒而阳和。” 郁达夫 《春风沉醉的晚上》三:“如今到了阳和的春日晒着的这日中,我还不能自觉,依旧穿了这件夜游的敝袍,在大街上阔步。”

(4).喻指和悦的脸色。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孙文定公》:“公内峻外和,相对者如登 泰 华 ,坐春风,非不阳和熙熙,贮在颜间,而业已置人於青云上。”

(5).阳气。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接煞气则彫瘁於凝霜,值阳和则鬱蔼而条秀。” 唐 方干 《除夜》诗:“煦育诚非远,阳和又欲昇。” 清 姚莹 《噶玛兰台异记》:“泽源与山脉僨兴,阴晦与阳和交战,二气相薄,梗塞乍通。”

(6).祥和的气氛。 唐 李白 《古风》之十四:“阳和变杀气,发卒骚中土。” 唐 杨巨源 《上裴中丞》诗:“政引风霜成物色,语回天地到阳和。” 清 曹寅 《畅春苑张灯赐宴归舍》诗:“光浮太乙照千门,徧召阳和布密恩。”

(7).借指佳音。 明 孙柚 《琴心记·廷尉伸冤》:“ 长卿 本意九死为期,不意阳和忽布,且喜又復官爵,还令 文园 。”

庸讵

岂;何以;怎么。《庄子·齐物论》:“庸詎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耶?庸詎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耶!” 晋 潘岳 《秋兴赋》:“苟趣舍之殊涂兮,庸詎识其躁静?” 宋 王禹偁 《故侍御史李公墓志铭》:“邦家之光,庸詎可量?” 清 王念孙 《读书杂志·荀子六》“岂鉅知”:“鉅亦岂也。古人自有复语耳。或言岂鉅,或言岂遽,或言庸詎,或言何遽,其义一而已矣。”

地转

(1).谓时势变迁。 明 方孝孺 《江山万里图》诗:“ 武昌 地转多遗迹,隔岸鸟鸣瞻 赤壁 。”

(2).指地动,地震。 太平天囯 洪秀全 《地震诏》:“地转实为新地兆,天旋永立新天朝。”

冯夷

(1).传说中的 黄河 之神,即 河伯 。泛指水神。《庄子·大宗师》:“ 冯夷 得之,以游大川。” 成玄英 疏:“姓 冯 名 夷 , 弘农 华阴 潼乡 堤首里 人也。服八石,得山仙。大川, 黄河 也。天帝锡 冯夷 为 河伯 ,故游处 盟津 大川之中也。”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於是 屏翳 收风, 川后 静波, 冯夷 鸣鼓, 女媧 清歌。”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坎德昔滂沱, 冯夷 胡不仁,激潏陵隄防,东郡多悲辛。” 清 黄遵宪 《由上海至长崎》诗:“ 冯夷 歌舞山灵喜,一路传呼万岁声。”一说,为 河伯 之妻。见《史记·封禅书》“水曰 河 ,祠 临晋 ” 张守节 正义引《龙鱼河图》。

(2).上古诸侯名。《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 洛伯 用与 、 河伯 冯夷 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上》:“ 洛伯 、 河伯 ,皆国名也; 用与 、 冯夷 ,诸侯名也。”

矜奇

炫耀新奇。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唐书》:“予尝论《新唐书》不及《旧书》,盖矜奇字句,全失本色。” 采畴 《<谢亦嚣诗集>序》:“一切触景怀人,因时寄兴之作,不矜奇,不炫异,祗自率其性情之真,以写其性情之适。”

未免

(1) 实在是,不能不说是

你的发言未免长了些

(2) 不免

初次见面,未免有些拘束

一筹

(1).用以计数的一根竹签。《景德传灯录·优波毱多尊者》:“每度一人,以一筹置於石室。”

(2).一个计策;一个办法。古代以刻有数字的竹筹布算,每得一数,即下一筹,故称谋略为运筹、筹策。《宋史·蔡幼学传》:“大臣当兴治而以生事自疑,近臣当效忠而以忤旨摈弃,其极至於九重深拱而群臣尽废,多士盈庭而一筹不吐。” 明 王彦泓 《再赋个人》诗:“闲情定属英雄事,未许凡才画一筹。”参见“ 一筹莫展 ”。

(3).指一更。《晋书·赵王伦传》:“ 秀 復告右卫佽飞督 閭和 , 和 从之。期四月三日丙夜一筹,以鼓声为应。”

(4).犹一着。 宋 陆游 《九月六日夜梦中作笑诗》:“问君此笑是喜否,道得老夫输一筹。”《醒世恒言·张淑儿巧智脱杨生》:“我 杨延和 到底逊人一筹!然虽如此,我今番得中,一则可以践约,二则得以伸冤矣。”《老残游记》第二回:“这是他的独到,然比着前一段却未免逊一筹了。”

(5).一名,一个。《水浒传》第五七回:“猛可里树林中撞出一彪军马,当先一筹好汉。”

对时

指一整天。 郭沫若 《海涛集·跨着东海》:“据他说,我的情形是很轻的,只是普通的拘留,一个对时。” 叶紫 《行军掉队记》:“看形势,被害至多总还不到一个对时,大约是在昨天上午。”

会心

领悟于心

会心的微笑

得句

谓诗人觅得佳句。 唐 周贺 《上陕府姚中丞》诗:“成家尽是经纶后,得句应多諫諍餘。” 宋 陆游 《晴甫一日复大风雨连日不止遣怀》诗:“得句已无前辈赏,开编时与古人游。” 元 萨都剌 《高邮至邵伯》诗之一:“有时得句无人和,风雨寒窻夜读书。” 清 曹寅 《秋日过访芥公》诗:“得句闻敲鉢,逃禪媿闭关。”参见“ 觅句 ”。

为政

(1).治理国家;执掌国政。《诗·小雅·节南山》:“不自为政,卒劳百姓。”《左传·宣公元年》:“於是 晋侯 侈, 赵宣子 为政,骤諫而不入,故不竞於 楚 。”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商调曲一》:“ 有熊 为政,访道於 容成 。” 宋 苏轼 《朝辞赴定州论事状》:“陛下为政九年,除执政臺諫外,未尝与羣臣接,然天下不以为非者,以谓垂帘之际,不得不尔也。” 清 姚鼐 《<左传补注>序》:“ 魏献子 合诸侯,干位之人,而述其为政之美,词不恤其夸。”

(2).指执政者。《仪礼·大射》:“﹝司射﹞自阼阶前曰:‘为政请射。’” 郑玄 注:“为政谓司马也。司马,政官,主射礼。”

(3).处理政事。 唐 宋之问 《送许州宋司马赴任》诗:“当闻力为政,遥慰我心愁。” 唐 岑参 《冬宵家会饯李郎司兵赴同州》诗:“应须力为政,聊慰此相思。” 清 钱泳 《履园丛话·旧闻·为政不相师友》:“公虽受知于 文端 ,而为政不相师友,一切听从民便。”

(4).做主。《左传·宣公二年》:“畴昔之羊,子为政;今日之事,我为政。” 宋 沉作喆 《寓简》卷七:“盖金微,不能为政,但随气所胜,革化而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公孙九娘》:“小娘子不肯自草草,得舅为政,方此意慊得。”

(5).作宫。《论语·为政》:“子奚不为政?” 唐 李公佐 《南柯太守传》:“他日,妻谓生曰:‘子岂不思为政乎?’” 明 宋濂 《赵侯神道碑铭》:“士君子能建治功於隆平之日,而或不能保大节於危难之时,盖为政以及物者易,而杀身以成仁者难。” 清 汪懋麟 《送劳书升之任黔中》诗之三:“时艰为政好,地逈得官閒。”

洪纤

大小,巨细。《文选·班固<典引>》:“铺观二代洪纤之度,其賾可探也。” 张铣 注:“言布观 殷 周 大小之度,其幽深之跡亦可探究也。” 宋 曾巩 《贺熙宁十年南郊礼毕大赦表》:“显晦咸暨,洪纤不遗。” 清 王先谦 《<续古文辞类纂>序》:“学者将欲杜歧趋,遵正轨, 姚 氏而外,取法 梅 曾 足矣。其餘诸家駢列,所得洪纤各不相掩。”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