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寄君时弟·其二

作者:彭汝砺 朝代:宋代

雨寄君时弟·其二原文

灯前微雨惜黄昏,想费慈闱夜倚门。

知汝悦亲能有道,不应惟种北堂萱。

诗词问答

问:雨寄君时弟·其二的作者是谁?答:彭汝砺
问:雨寄君时弟·其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雨寄君时弟·其二是什么体裁?答:七绝
问:彭汝砺的名句有哪些?答:彭汝砺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绝句 押元韵

参考注释

黄昏

(1) 日落以后至天还没有完全黑的这段时间

奄奄黄昏后。——《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渐黄昏清角吹寒。——宋· 姜夔《扬州慢》

(2) 见“傍晚”

慈闱

亦作“ 慈幃 ”。亦作“ 慈帷 ”。1.旧时母亲的代称。 宋 张孝祥 《减字木兰花·黄坚叟母夫人》词:“慈闈生日,见説今年年九十。” 明 陆采 《明珠记·别母》:“承凤詔须当远出,别慈幃怎敢从容!” 清 李渔 《怜香伴·香咏》:“念煢煢久矣失瞻依,也自小将严父当慈幃。” 陈家英 《秋夜次秀元三妹韵兼呈伯兄》:“ 眉山 兄弟天涯别,应念慈帷老病侵。”

(2).封建时代以皇后母仪天下,故亦以称皇后。 宋 梁焘 《立皇后孟氏制》:“明扬德阀之懿,简在慈闈之公。”

倚门

(1).《战国策·齐策六》:“ 王孙贾 年十五,事 閔王 。王出走,失王之处。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女暮出而不还,则吾倚閭而望。’”后因以“倚门”或“倚閭”谓父母望子归来之心殷切。 唐 张说 《岳州别姚司马绍之制许归侍》诗:“天从扇枕愿,人遂倚门情。” 宋 曾巩 《移明州乞至京迎侍赴任状》:“窃计臣老母之心,闻臣而来,倚门之望,固已深切。” 清 钱谦益 《母刘氏仍前赠制》:“古之贤母,望倚门而辞伏剑者,无不教其子以作忠也。”

(2).靠着门。 唐 温庭筠 《菩萨蛮》词:“时节欲黄昏,无憀独倚门。”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一:“輦下市肆有丐者不得乞,因倚门大駡。” 清 严有禧 《漱华随笔·翁蓼野》:“﹝ 蓼野 兄弟﹞流离 楚 粤 间,其伯姊遣人要归,倚门哭之。”

(3).旧指妓女接客。 清 唐孙华 《维扬舟中作》诗之二:“空谷未闻倾国貌,褰帷都作倚门妆。” 清 汪中 《经旧苑吊马守真文》:“婉孌倚门之笑,绸繆鼓瑟之娱,谅非得已。”参见“ 倚门卖笑 ”。

有道

(1) 有德有才或通达事理

(2) 指政治清明,有德政

就有道而正也。——清· 刘开《问说》

有道之士。——《吕氏春秋·察今》

不应

(1).不响应;不应和。《墨子·旗帜》:“当应鼓而不应,不当应而应鼓,主者斩。”《荀子·正论》:“彼将听唱而应,视仪而动……不应不动,则上下无以相有也。”

(2).不回答;不答应。《孟子·公孙丑下》:“ 孟子 去 齐 ,宿於 昼 ,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儘夫人问当,夫人説话,不应一句。” 清 王韬 《淞隐漫录·陈霞仙》:“女力劝之纳簉室,生终不应,曰:‘百岁欢娱,能有几何,岂可使他人间之哉!’”

(3).不符合;不应验。《韩非子·存韩》:“若臣斯之所言有不应事实者,愿大王幸使得毕辞於前,乃就吏诛不晚也。”《淮南子·原道训》:“风兴云蒸,事无不应。”

(1).不应该。 宋 苏轼 《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古今小说·李公子救蛇获称心》:“千载难消亡国恨,不应此地着 鴟夷 。”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甄后》:“仙人不应若是。”

(2).不须。 宋 王安石 《酬宋廷评请序解经诗》:“训释虽工君尚少,不应急务世人传。” 宋 苏轼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词:“ 西州 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宋 周文璞 《赠赵子野歌》:“书来不应寄他物,只要秋林一双笛。”

(3).不是。 宋 黄庭坚 《王立之诗报梅花已落尽次韵戏答》:“定是 沉郎 作诗好,不应春能生许愁。” 宋 陈师道 《十五夜月》诗:“不应明白髮,似欲劝人归。” 宋 陆游 《九月晦日》诗:“自是老来多感慨,不应萧瑟为秋风。”

(4).不曾;未尝。 唐 韩翃 《送客之江宁》诗:“春流送客不应赊,南入 徐州 见柳花。” 宋 晁补之 《洞仙歌·咏菊》词:“不应夸絶艳,曾妬春华,因甚东君意不到?” 宋 辛弃疾 《新荷叶·再和赵德庄韵》:“细数从前,不应诗酒皆非。”

(5).不知;不顾。 宋 陈师道 《河上》诗:“还家慰儿女,归路不应长。” 宋 谢薖 《定风波·七夕莫莫堂席上呈陈虚中》词:“寂寞江天正云雾,回顾,不应中有少微星。” 宋 周紫芝 《临江仙·送光州曾使君》词:“只愁飞詔下青冥,不应霜塞远,横槊看诗成。”

(6).古代法律名词。谓非有意犯罪。 元 关汉卿 《金线池》第四折:“失误了官身,本该扣厅责打四十,问你一个不应罪名。”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三折:“怎么把我也问个不应。”《水浒传》第三回:“原告人保领回家,邻佑杖断有失救应。房主人并下处邻舍止得个不应。”

北堂萱

(1).指萱草。语本《诗·卫风·伯兮》:“焉得諼草,言树之背。” 毛 传:“諼草令人忘忧。背,北堂也。”谖草,即萱草,俗名忘忧草。 南朝 梁 吴均 《酬别江主簿屯骑》诗:“何用赠分首,自有北堂萱。” 唐 骆宾王 《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诗之二:“忘怀南涧藻,蠲思北堂萱。坐叹华滋歇,思君谁为言?”

(2).借指母亲。 宋 王楙 《野客丛书·萱堂桑梓》:“今人称母为北堂萱,盖祖《毛诗·伯兮》诗:‘焉得諼草,言树之背。’……其意谓君子为王前驱,过时不反,家人思念之切,安得諼草种於北堂,以忘其忧,盖北堂幽阴之地,可以种萱。初未尝言母也,不知何以遂相承为母事。” 清 周亮工 《题李武曾灌园养母图》诗:“荷鉏忘旦暮,得慰北堂萱。”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