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汉江

作者:宋之问 朝代:唐代

渡汉江原文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诗词问答

问:渡汉江的作者是谁?答:宋之问
问:渡汉江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渡汉江是什么体裁?答:五绝
问:宋之问的名句有哪些?答:宋之问名句大全

宋之问渡汉江书法欣赏

宋之问渡汉江书法作品欣赏
渡汉江书法作品

译文和注释

译文

贬谪到岭外,同家人的音信便已中断,过了一个冬天,如今又经历 了一个春天。

离故乡越近心中越胆怯,不敢询问从家那边过来的人。

注释
汉江:汉水。长江最大支流,源出陕西,经湖北流入长江。
岭外:五岭以南的广东省广大地区,通常称岭南。唐代常作罪臣的流放地。

书:信。音书:音信。

岭外音书断又作“岭外音书绝”。

来人:渡汉江时遇到的从家乡来的人。

韵译

久在岭南居住,家乡音讯全无;
经历一个寒冬,又到立春时候。
距离家乡越近,心中越发不安;
遇人不敢相问,唯恐消息不祥。

诗文赏析

宋之问从泷州贬所逃回家乡,经过汉江(也就是汉水)时,写了这首诗。宋之问的家在巩县,汉水离巩县,虽然还有不少路,但较之岭外的泷州,毕竟要近得多,所以诗里说"近乡"。诗的语言,极为浅近通俗,但乍一读,仍不免会有疑惑。一个离开家乡已逾半年的游子,能踏上归途,自当心情欢悦,而且这种欣喜之情,也会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而越来越强烈。宋之问却偏说"近乡情更怯",乃至不敢向碰到的人询问家人的消息,这岂非有点不合情理?

要解开这一疑团,必须重视诗的前两句,它们提供了必要的线索。诗人在到达贬所后,即与家人断绝了联系,且已持续了半年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诗人的心境如何呢?诗中似未明言,其实不然。"近乡情更怯",说明诗人早巳"情怯"。对家中情况的一无所知,使诗人的思虑中,增加了不安和疑惧:亲人们是否遭遇到什么不幸呢?空间的阻隔,时间的推移,使这种不安和疑惧,日趋沉重地郁结在诗人的心头。渡过汉水,离乡日近,但心中的恐惧也越来越沉重,因为不祥的猜测,有可能即将被证实。"不敢问",不是"不想问",诗人也想能尽早知道家人的消息。不过,假如能听到好消息,固然会无限欣喜,但万一相反呢?那么,期待着与家人团聚的喜悦,岂不将被这无情的消息一下子所粉碎?与其如此,不如听任这模糊不明再持续下去,因为毕竟还存在着一切皆好的希望啊。这种想问而又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反映了诗人焦虑痛苦的心情。大诗人杜甫在战乱中与亲人分离,又音信不通,在《述怀》一诗中,写了这样几句;"自寄一封书,今已十月后。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尽管诗人的身份不同,造成音书惭绝的原因不同,但矛盾痛苦的心情却完全相同。当然,这种独特的生 * 验,不会人人都有;但这种特殊微妙的心理状态。却是大家都能理解,真实可信的。看似不合情理,其实只是情况特殊而已。

以上这一思索,理解的过程,可以使我们对这首诗巧妙的抒情艺术,有更深刻的体会。诗人在用逐层递进的追述,交代了背景之后,立即直抒胸臆,不加保留地倾诉出矛盾心理和痛苦心情。但是,读者却必需经过一番认真的咀嚼,才能感受到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达到与作者的心灵沟通。这种高度简洁的抒情手法,使作品用最省略的语言,获取了极为深远的艺术效果。

赏析二

这是久离家乡而返归途中所写的抒情诗。诗意在写思乡情切,但却正意反说。写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消息,担心听到环的消息,而伤了好的愿望。语极浅近,意颇深邃;描摹心理,熨贴入微;不事造作,自然至美。(刘建勋)

这首诗是写久居在外的人即将回家时的感受。本诗又传李频作。从本诗的地名和表达的心情来看,比较符合宋之问的情况。宋之问因为攀附张易之曾贬岭南。本诗可能为他从贬所泷州 (今广东罗定县)逃归时途径汉江所作。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主要追叙贬居岭南的情况。前一句写空间上的隔绝,后一句写时间上的隔绝。而作者传达的感受是时间和空间上的隔绝的叠加。这自然加强了自己贬谪之后久居蛮荒之地的孤寂、苦闷及对家里人的思念之情。作者困居贬所,无依无 靠,孤苦零丁的情态也历历可见。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这两句描写自己快回到家乡时的心理感受。写得既别出心裁,却也在情理之中。本来常年在贬所生活,现在终于回来了,应该急切地想知道自己家乡亲人的情况,应是 “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但作者却道出了不同寻常之语,说“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其实这很符合作者的经历和感情。作者贬居岭南好多年,而且音书俱绝,他在想经历了这么久的年月,家乡的亲人们是否还依然健在,有没因为自己的贬谪 而受到牵连。正如杜甫所写的: “反畏消息来,寸心亦何有?” 因此“情更切”变成了 “情更怯”,“急欲问” 变成了 “不敢问”。这是在“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的情况下产生的心理感受。前两句为后两句的原因,后两句更曲折地表达了前两句的感情。

宋之问的这首诗之所以流传千古,就是因为它生动地道出了久居他乡的人回家时的共同的心理感受。(王 翃)金昌绪 余杭(今属浙江)人。生平事迹不详,《全唐诗》仅录诗一首。

赏析三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追叙岭南的情况。在荒远的岭南与家人断绝了音讯,而且经冬历春,度过了漫长的时间,表现了诗人在贬居之地的苦闷心情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断”字写出了诗人度日如年,难以忍受的精神痛苦。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两句是抒情名句,准确的表达了诗人的矛盾心情。因为诗人被贬岭外,与家人音讯隔绝,既时刻思念家人,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家人遭到不幸,随着家乡的越来越近,这种“情怯”、“不敢问”的矛盾心理就越加明显。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诗人渡过汉江后的强自抑制的急切愿望和由此造成的精神痛苦。

 这首诗表现了一个长期客居异乡,久无家中音信的人,在行近家乡时产生的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抒写真切,富于情致,耐人咀嚼。

标签:唐诗三百首思乡抒情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