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沈周碧山吟社图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题沈周碧山吟社图原文

招提卜筑背崚嶒,灵窍中虚玉1*1乳澄。

十老高风馀古木,百年故迹付溪藤。

琳池听讲看鱼惯,云径延宾记鹤能。

阿那松庵依左侧,所欣我亦品泉曾。

诗词问答

问:题沈周碧山吟社图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题沈周碧山吟社图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题沈周碧山吟社图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蒸韵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七

参考注释

招提

(1).梵语。音译为“拓斗提奢”,省作“拓提”,后误为“招提”。其义为“四方”。四方之僧称招提僧,四方僧之住处称为招提僧坊。 北魏 太武帝 造伽蓝,创招提之名,后遂为寺院的别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答范光禄书》:“即时经始招提,在所住山南。”《旧唐书·武宗纪》:“寺宇招提,莫知纪极,皆云构藻饰,僭拟宫居。”《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樵舍外已闻犬吠,招提内尚见僧眠。”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四:“且还招提宿,寄此山夕永。”参阅 唐 玄应 《一切经音义》卷十六、《翻译名义集·寺塔坛幢》。参见“ 拓提 ”。

(2).招引提携。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书》:“公今宦游半天下矣,两京又人物之渊,左顾右盼,招提接引,亦曾得斯人乎?”

卜筑

择地建筑住宅,即定居之意。《梁书·外士传·刘訏》:“﹝ 刘訏 ﹞曾与族兄 刘歊 听讲於 钟山 诸寺,因共卜筑 宋熙寺 东涧,有终焉之志。” 唐 孟浩然 《冬至后过吴张二子檀溪别业》诗:“卜筑依自然, 檀溪 不更穿。”《明史·唐顺之传》:“﹝ 唐顺之 ﹞卜筑 阳羡山 中,读书十餘年。” 清 赵翼 《华峒》诗:“他年拟抽簪,卜筑於此寄。”

崚嶒

(1) 高耸突兀

写山早崚嶒嵯峨

(2) 比喻特出不凡

凡为文者,必有文章之骨,意象崚嶒

(3) 比喻刚正不阿、坚贞不屈

侠骨崚嶒傲九洲

(4) 骨节显露貌。多形容人体瘦削

骨节崚嶒的大手

(5) 另见 léng

灵窍

(1).慧心。 明 屠隆 《綵毫记·散财结客》:“日角扬奇表,天藻藏灵窍。” 明 袁中道 《<袁中郎先生全集>序》:“而出自灵窍,吐于慧舌,写于銛颖,萧萧冷冷,皆足以荡涤尘情,消除热恼。”《红楼梦》第二一回:“戕 宝釵 之仙姿,灰 黛玉 之灵窍,丧减情意,而闺阁之美恶始相类矣。”

(2).灵动的眼睛。《西游记》第九一回:“那妖精生得:彩面环睛,二角峥嶸。尖尖四隻耳,灵窍闪光明。”

中虚

(1).指胸腔。《荀子·天论》:“心居中虚,以治五官。” 杨倞 注:“心居於中空虚之地。” 梁启雄 释:“指人体上的胸腔。”

(2).指心。《子华子·北宫子仕》:“夫人之中虚也,不得其所欲则疑,得其所不欲则惑;疑惑载於中虚,则荆棘生矣。” 宋 苏轼 《读道藏》诗:“至人悟一言,道集由中虚。”

(3).里面空虚。《鹖冠子·学问》:“中虚外博,虽博必虚。” 晋 傅咸 《琵琶赋序》:“观其器,中虚外实,天地之象也。”

(4).犹虚心。 明 李贽 《与耿司寇告别》:“是故 曾点 终於狂而不实,而 曾参 信道之后,遂能以中虚而不易终身之定守者,则夫子来归而后得斯人也。”

(5).中气虚弱。 唐 韩愈 《病中赠张十八》诗:“中虚得暴下,避冷卧北窗。”

高风

(1).强劲的风。 汉 刘向 《九叹·远游》:“遡高风以低佪兮,览周流於朔方。” 唐 李白 《赠崔侍郎》诗:“高风摧秀木,虚弹落惊禽。” 清 吴伟业 《清风使节图》诗:“豫章夹日吟高风,岁久蟠根造物功。”

(2).指遭受强风。 唐 杜甫 《向夕》诗:“深山催短景,乔木易高风。”

(3).指秋风。《太平御览》卷二五引 南朝 梁元帝 《纂要》:“风(秋风)曰商风、素风、凄风、高风、凉风、激风、悲风。”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充陇右节度使三十韵》:“斜日当轩盖,高风卷旆旌。” 师尹 注:“高风,八月风也。” 明 刘基 《淡黄柳·台城秋夜》词:“高风淅淅,翻动林梢败叶。”

(4).高尚的风操。 晋 夏侯湛 《东方朔画赞序》:“覩先生之县邑,想先生之高风。”《北史·王罴王思政等传论》:“运穷事蹙,城陷身囚,壮志高风,亦足奋於百世矣。” 清 申涵光 《奉寄孙锺元先生时居蓟门九十二岁》诗:“ 邵 许 高风远尚存,传经一代又 苏 门。” 徐迟 《黄山记》一:“三个主峰,高风峻骨,鼎足而立,撑起青天。”

(5).高雅的艺术风格。 宋 梅尧臣 《次韵答王景彝闻余月下与内饮》:“呼我作卿方举酒,更烦佳句赏高风。” 明 杨慎 《升庵诗话》卷十二:“ 东坡 谓书至于 颜 柳 而 钟 王 之法益微,诗至于 李 杜 而 魏 晋 以来高风絶尘亦少衰矣。”

(6).美善的风教、政绩。 唐 韦应物 《始至郡》诗:“昔贤播高风,得守媿无施。” 宋 苏轼 《杭州与莫提刑启》:“恭惟某官德望在人,才猷简上,肃高风於列郡,浹厚德於齐民。” 清 林则徐 《杭嘉湖三郡观风告示》:“忆昔 文翁 以《诗》《书》治 蜀 ,而 扬 马 之瑋製以兴; 何武 用儒术进贤,而 龚 唐 之高风克劭。”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故迹

已经过去了的事情,陈迹

溪藤

指 剡溪 纸。 浙江 剡溪 所产的藤制纸最为有名。 宋 苏轼 《孙莘老求墨妙亭》诗:“书来乞诗要自写,为把栗尾书溪藤。” 苏辙 注:“溪藤, 剡溪 纸也。” 宋 陈与义 《次何文缜题颜持约画水墨梅花韵》之一:“牕间光景晚来新,半幅溪藤万里春。” 宋 陆游 《小园花盛开》诗:“更嗟著句多尘思,惭愧溪藤似截肪。”

听讲

听人讲授;上课

阿那

(1).柔弱貌;柔美貌。阿,通“ 婀 ”。《文选·张衡<南都赋>》:“阿那蓊茸,风靡云披。” 李善 注:“阿那,柔弱之貌。”一本作“ 阿郍 ”。 明 徐渭 《题<折花美人图>》诗:“高髻阿那长袖垂,玉釵彷彿挂罗衣。” 王闿运 《采芬女子墓志铭》:“身娇阿那,非关 石尉 之珠;颊薄分明,略比 萧宫 之醉。”

(2).舒徐貌。阿,通“ 婀 ”。《文选·王褒<洞箫赋>》:“其奏欢娱,则莫不惮漫衍凯,阿那腲腇者也。” 李善 注:“阿那腲腇,舒迟貌。”

(3).茂盛貌。阿,通“ 婀 ”。《文选·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朱桂黝鯈於南北,兰芝阿那於东西。” 张载 注:“黝鯈、阿那,皆茂盛之貌。” 三国 魏 曹植 《社颂》:“灵稼阿那,一禾千茎。”

(4). 唐 代乐曲名。 明 杨慎 《艺林伐山·阿那纥那曲名》:“ 李郢 《上元日寄胡杭二从事》诗曰:‘恋别山登忆水登,山光水焰百千层。 谢公 留赏 山公 唤,知入笙歌《阿那》朋。’ 刘禹锡 《夔州竹枝词》云:‘ 楚 水 巴山 烟雨多, 巴 人能唱本乡歌。今朝北客思归去,回入《紇那》披緑萝。’《阿那》、《紇那》,皆当时曲名。 李郢 诗言变梵唄为艷歌, 刘禹锡 诗言翻南调为北曲也。‘阿那’皆叶上声,‘紇那’皆叶平声,此又随方音而转也。”

指示代词。犹那,那个。 唐 李白 《相逢行》:“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 宋 杨万里 《过南荡》诗:“垂杨一径深深去,阿那人家住得奇!” 周汝昌 注:“阿那,阿读入声如‘屋’,发语词,无义。阿那,亦作‘兀那’, 元 曲中多见。” 明 胡震亨 《唐音癸籤·诂笺九》:“﹝阿那﹞ 李白 :‘万户垂杨里,君家阿那边。’阿那,犹言若个也。”

鲜卑 族姓氏。 北周 有 阿那瓌 ,见《周书·杨宽传》。

左侧

左边

向前走50米,左侧有一个小商店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