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什伦布庙叠去岁韵

作者:乾隆 朝代:清代

札什伦布庙叠去岁韵原文

寺图后藏奉阿弥,福寿如山自兆釐。

本拟来宗阐法教,那期入寂示恬熙。

灭生原不拘三乘,规律犹然贻一枝。

如是去年对谈处,笑兹搆筑信何为。

诗词问答

问:札什伦布庙叠去岁韵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问:札什伦布庙叠去岁韵写于哪个朝代?答:清代
问:札什伦布庙叠去岁韵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乾隆的名句有哪些?答:乾隆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八十二

2. 札什为唐古特之福寿伦布为须弥之语

参考注释

后藏

西藏 旧分 康 ( 喀木 )、 卫 、 藏 、 阿里 四部。 清 雍正 年间划 康 部 宁静山 以东地归 四川省 ,以西与 卫 部合并称 前藏 ; 藏 部称 后藏 。

阿弥

见“ 阿弥陀佛 ”。

福寿

幸福长寿。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 盗跖 、 庄蹻 之福寿, 齐景 、 桓魋 之富强,若引之先业,冀以后生,更为通耳。”《宋史·张齐贤传》:“ 齐贤 母 孙氏 年八十餘,封 晋国太夫人 ,每入謁禁中,上叹其福寿,有令子。”

法教

(1).法制教化。《荀子·儒效》:“其言行已有 * 矣,然而明不能齐法教之所不及、闻见之所未至,则知不能类也。”《史记·李斯列传》:“今陛下并有天下,别白黑而定一尊;而私学乃相与非法教之制。”《三国志·魏志·王朗传》:“显至尊,务戒慎,垂法教也。”

(2).佛法之教化。《 * 华经·光瑞品》:“在於会中,为雨法教。”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序》:“逮 皇魏 受图,光宅 嵩 洛 ,篤信弥繁,法教逾盛。” 唐 张说 《陈州龙兴寺碑》:“道心包举,等太虚而无际;法教流通,弥旷刼而常在。”

入寂

犹圆寂。旧称佛教僧尼之死。 宋 苏轼 《请净慈法涌禅师入都疏》:“京师禪学之盛,发於 本 秀 二公。 本 既还山, 秀 復入寂。”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二十章:“ 三藏 寝疾,有遗文 严正勖 示因果,以之付弟子 智休 。正月十一日午时入寂。”

恬熙

安乐。 元 王逢 《览周左丞伯温拜御史扈从集》诗:“游豫循常度,恬熙属纍朝。”《明史·申时行传》:“然是时天下承平,上下恬熙,法纪渐不振。”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二》:“不知本住林泉,耕田凿井,恬熙相安,原无所戚戚於中也。”

不拘

不论,不管

不拘什么任务,只要对人民有益的,我都愿意接受

三乘

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规律

(1) 自然界和社会诸现象之间必然、本质、稳定和反复出现的关系

这句话,不只说出了气候上的一条规律,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条哲理。——《秋色赋》

(2) 有节奏的;不是杂乱的

风吹叶子,发出一种规律的簌簌簌的声音

犹然

(1).舒迟貌。《大戴礼记·哀公问五义》:“君子犹然如将可及也,而不可及也。”《逸周书·官人》:“喜色犹然以出。” 朱右曾 校释:“犹然,舒和貌。”

(2).微笑自得之貌。《庄子·逍遥游》:“ 宋荣子 犹然笑之。” 陆德明 释文:“ 崔 李 云:‘犹,笑貌。’”

(3).尚且。《史记·游侠列传》:“此皆学士所谓有道仁人也,犹然遭此菑,况以中材而涉乱世之末流乎?”

(4).尚且如此。 清 方文 《胡母节寿诗》:“世变节义如轻尘,男子犹然况妇人。”

(5).仍然。《京本通俗小说·志诚张主管》:“只因小夫人生前甚有 张胜 的心,死后犹然相从。”《儒林外史》第四六回:“﹝一对料丝灯﹞今已六十餘年,犹然簇新。”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一部分一:“至今四十多年了,这幅画景,犹然清清楚楚的摆在脑际。”

(6).仍然如此。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唐 世士人宴聚,盛行叶子格, 五代 、国初犹然,后渐废不传。”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关镇杂记·秦皇岛》:“﹝ 秦皇 ﹞下马拜,荆皆垂首向地,如顿伏状。至今犹然。”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五:“ 明 季士大夫投刺率称某某拜,开国犹然,近人多易以‘顿首’二字。”

一枝

(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纔不约而同的下山。” 老舍 《赵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项微俯,拿了一枝香烟。”

(3).一支。一个支派。《景德传灯录·元安禅师》:“ 石头 一枝,看看师灭矣。” 宋 秦观 《次韵邢敦夫秋怀》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闻。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

(4).一支。犹言一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正遇着 范 贼一枝游兵,劫夺行李财帛,将人口追得三零四散。”《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臣当引一枝兵,为 蔡 乡导。”

如是

如此这么;像这样

果如是,是羿亦有罪焉。——明· 马中锡《中山狼传》

如是,则终身几无可问之事。——清· 刘开《问说》

去年

上一年

我从去年辞帝京。——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

搆筑

兴建,建造。 宋 苏轼 《乞罢宿州修城状》:“右臣今相度上件改镇作县事,係已行之命,兼搆筑廨宇,略已见功,恐难中輟。”

何为

为什么,何故。《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1).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説也。’”

(2).是什么。《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逕苍苔十亩田。”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