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

作者:韩愈 朝代:唐代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原文

鲎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
蠔相黏为山,百十各自生。
蒲鱼尾如蛇,口眼不相营。
蛤即是虾蟆,同实浪异名。
章举马甲柱,斗以怪自呈。
其余数十种,莫不可叹惊。
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
调以咸与酸,芼以椒与橙。
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騂。
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
开笼听其去,郁屈尚不平。
卖尔非我罪,不屠岂非情。
不祈灵珠报,幸无嫌怨并。
聊歌以记之,又以告同行。

诗词问答

问: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的作者是谁?答:韩愈
问: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写于哪个朝代?答:唐代
问: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是什么体裁?答:五古
问:韩愈的名句有哪些?答:韩愈名句大全

全唐诗:卷341-12

参考注释

惠文

(1).即惠文冠。 晋 傅咸 《赠何劭王济》诗:“金璫缀惠文,煌煌发令姿。” 唐 韩愈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鱟实如惠文,骨眼相负行。”

(2).为法冠“ 柱后惠文 ”的省称,因以指代法禁。 宋 黄庭坚 《次韵子瞻送穆父》之一:“又触惠文江海去,快帆谁与挽令回。”参见“ 惠文冠 ”。

为山

喻建立功业。 晋 陶潜 《悲从弟仲德》诗:“在数竟不免,为山不及成。”参见“ 为山九仞,功亏一簣 ”。

百十

一百上下

所击杀者无虑百十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百十来斤

各自

(1) 各人自己

他们各自的家

各自解决食宿问题

各自弃甲投戈。——《三元里人民抗英》

(2) 各方中的每一方

各自多做自我批评

鱼尾

(1).古时宫殿屋脊上的饰物。 宋 彭乘 《墨客挥犀》卷五:“ 汉 以宫殿多灾,术者言天上有鱼尾星,宜为其象冠於室以禳之。今自 有唐 以来,寺观旧殿宇,尚有为飞鱼形尾指上者,不知何时易名为鴟吻,状亦不类鱼尾。”

(2).古时腰带前端的下垂部分。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服饰·带》:“《唐旧史》:‘ 高祖 詔:腰带令向下插,垂头名曰鉈尾。’《宋志》:‘鉈尾,即今之鱼尾。’《中华古今注》合呼挞尾。”

(3).指线装书书页中缝的鱼尾形的标志。

(4).指鱼尾纹。《 * 词话》第二九回:“神仙道:‘你行如摆柳,必主伤妻;鱼尾多纹,终须劳碌。’”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六部分二:“并且眼角上已起了鱼尾,额头上也有了皱纹。”

(5).比喻事情的末尾部分。《文汇报》1982.11.11:“下课铃响了,教师授课的内容还有点鱼尾,准备拖上二三分钟,可是倏地班长喊了声:‘全体起立!’”

即是

(1).如此。《庄子·庚桑楚》:“若有不即是者,天钧败之。”

(2).就是。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六:“僕即是鬼,何以云无。” 明 王守仁 《传习录》卷中:“知之真切篤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虾蟆

同“蛤蟆”( háma)

同实

(1).实际相同。《管子·参患》:“得众而不得其心,则与独行者同实。”

(2).指同一事物。 唐 韩愈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蛤即是虾蟇,同实浪异名。”

(3).指富裕程度相同。《商君书·错法》:“同列而相臣妾者,贫富之谓也;同实而相并兼者,强弱之谓也。”

异名

(1).名称不同。《老子》:“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三国 魏 阮籍 《达庄论》:“别而言之,则鬚眉异名;合而説之,则体之一毛也。” 唐 韩愈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蛤即是虾蟇,同实浪异名。”

(2).别称,别名。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漾水》:“ 浊水 即 白水 之异名也。”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相思子即红豆之异名也。”

(3).指人的外号。《水浒传》第三七回:“因此人起他一箇异名,唤做 浪裡白跳 张顺 。”

章举

即章鱼。 唐 韩愈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章举马甲柱,鬭以怪自呈。” 朱熹 注:“有八脚,身上有肉如臼,亦曰章鱼。” 唐 刘恂 《岭表录异》:“章举形如乌贼, 闽 越 间多采鲜者,煠如水母,以薑醋食之。” 王闿运 《到广州与妇书》:“邦人市海鲜,别为厨馆,则有鯊鱼之翅,海蛇之皮,章举、马甲。”参见“ 章鱼 ”。

马甲柱

即江珧柱。 唐 韩愈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章举马甲柱,鬭以怪自呈。”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三:“玉珧柱,厥甲美如瑶玉,肉柱肤寸,曰玉珧柱…… 退之 谓马甲柱是此也。” 清 朱彝尊 《送梁孝廉还南海》诗:“乳蕉子黄荔子緋,马甲柱脆红螺肥。”参见“ 江珧柱 ”。

其余

剩下的人或物

其余则熙熙而乐。——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其余以俭立名。——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其余各处乡民。——《广东军务记》

为标准以警其余。——清· 方苞《狱中杂记》

马克和李莉在下棋,其余在玩牌

莫不

没有一个不;无不

听到这个消息,全校师生莫不为之失声痛哭

可叹

(1) 值得赞美

(2) 令人感慨

外行领导这么大个企业,是真可惜又可叹!

魑魅

(1).古谓能害人的山泽之神怪。亦泛指鬼怪。《汉书·王莽传中》:“敢有非井田圣制,无法惑众者,投诸四裔,以御魑魅。” 颜师古 注:“魑,山神也。魅,老物精也。”《文选·张衡<东京赋>》:“捎魑魅,斮獝狂。” 薛综 注:“魑魅,山泽之神。” 唐 卢纶 《割飞二刀子歌》:“刀乎刀乎何燁燁,魑魅须藏怪须慑。” 清 唐孙华 《时世公子行》:“生狞面目骄横色,如睹魑魅逢山臊。”

(2).常喻指坏人或 * 势力。 明 徐复祚 《投梭记·获丑》:“暗想朝廷上白日昏,妖氛魑魅公然奋。” 庐隐 《或人的悲哀》:“他们不用镜子,照他们魑魅的怪状。”

(3).指荒凉、边远的地区。语本《左传·文公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螭魅。” 宋 苏轼 《到常州谢表》之一:“已分没身,寄残骸於魑魅;敢期择地,收暮景於桑榆。”参见“ 螭魅 ”。

南烹

用南方烹饪方法做出的饭菜。 唐 韩愈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我来御魑魅,自宜味南烹。” 宋 苏轼 《送笋芍药与公择》诗之一:“久客厌虏饌,枵然思南烹。” 宋 杨万里 《寒食对酒》诗:“南烹俱前陈,北果亦草具。”

腥臊

腥臭

钻燧取火以化腥臊。——《韩非子·五蠹》

腥臊恶臭。

腥臊并御。——屈原《涉江》

发越

(1).播散;散发。《文选·司马相如<上林赋>》:“郁郁菲菲,众香发越。” 郭璞 注:“香气射散也。”《后汉书·冯衍传下》:“﹝ 冯衍 《显志》﹞华芳曄其发越兮,时恍忽而莫贵。”《朱子语类》卷一一五:“近来学者如 漳 泉 人物,於道理上发得都浅,都是作文时文采发越,粲然可观。”

(2).激扬;激昂。 三国 魏 嵇康 《琴赋》:“英声发越,采采粲粲。”《隋书·文学传序》:“ 江 左宫商发越,贵於清綺; 河 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 宋 沉括 《梦溪笔谈·乐律一》:“琴虽用桐,然须多年木性都尽,声始发越。” 清 李渔 《闲情偶寄·演习·授曲》:“常有数人登场,每人一隻之曲,而众口同声以出之者。在授曲之人,原有浅、深二意:浅者虑其冷静,故以发越见长;深者示不参差,欲以翕如见好。”

(3).疾速。《汉书·李寻传》:“太白发越犯库,兵寇之应也。” 颜师古 注引 张晏 曰:“发越,疾貌也。”

(4).指使疾速。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上:“ 唐 户部有蠲符……今出於 永嘉 。士大夫喜其有发越翰墨之功,争捐善价取之。”

(5).犹焕发。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四:“﹝古法书﹞人间殆不復见,其仅存者皆归御府,但追想其笔势飞动,精神发越耳。”

(6).犹抒发。 元 刘壎 《隐居通议·文章五》:“瓏玲其声,龙吟凤鸣,妙契大造,发越七情。”

(7).阐述;阐发。 明 宋濂 《<日损斋笔记>序》:“世之为士者,贵於立言。然言不可以徒立也,必依乎经史而为之辨证。虽或未遑竭其终始而具释全书,所以发越其光晶,而疏通其晦塞者,其为来学寤疑辨惑之助,而功不既多矣乎。” 明 归有光 《易图论上》:“诸经遭 秦 火之厄,《易》独以卜筮存。 汉 儒传授甚明,虽於大义无所发越,而保残守缺,惟恐散失。”

(8).犹显露。 元 李翀 《日闻录》:“ 扬子云 曰:‘月未望则载魄於西,既望则终魄於东,其遡於日乎。’理固该尽,而不如 沉括 之言,能发越其状也。 沉括 曰:‘月如银圜,圜本无光,日耀之乃有光矣。’” 清 陈廷焯 《白雨斋词话》卷一:“ 张子野 词,古今一大转移也…… 子野 适得其中,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 温 韦 ,发越亦不似豪 苏 腻 柳 。”

(9).犹发挥。 康有为 《大同书》甲部第五章:“人之魂神不清明,智慧不发越者,忧心沉沉昏昏、若坠若凝者,其皆由牵累哉!”参见“ 发挥 ”。

(10).犹出息。 周立波 《腊妹子》五:“自从 腊妹子 从饿老鹰嘴里夺回了她那一只小黑鸡婆以后,这位老婆婆就很喜欢 腊妹子 了,总说她能干,将来一定有发越。”《山乡巨变》上十五:“只有发狠做,你们会有发越的。”

(11).古殿名。《文选·班固<西都赋>》:“后宫则有掖庭 椒房 ,后妃之室。 合欢 增城 , 安处 常寧 , 茝若 椒风 , 披香 发越 , 兰林 蕙草 , 鸳鸞 飞翔 之列。” 吕延济 注:“ 合欢 而下并殿名。”

(12). 南朝 陈 贺文发 、 顾越 的并称。《南史·儒林传·顾越》:“时又有 会稽 贺文发 ,学兼经史,与 越 名相埒,故都下谓之 发 越 焉。”

咀吞

咀嚼吞食。 唐 韩愈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腥臊始发越,咀吞面汗騂。” 宋 黄庭坚 《萧葛二学子和予食笋诗次韵答之》:“咀吞千亩餘,胸次不蠆芥。”

所识

相识。亦指相识的人。《礼记·檀弓上》:“有殯……所识,其兄弟不同居者皆弔。”《孟子·告子上》:“万钟於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郁屈

(1).盘屈。 唐 韩愈 《初南食贻元十八协律》诗:“惟蛇旧所识,实惮口眼狞。开笼听其去,鬱屈尚不平。”后以称代蛇。 宋 苏轼 《闻正辅表兄将至以诗迎之》诗:“几欲烹鬱屈,固尝饌鉤輈。”

(2).屈曲貌。 宋 苏轼 《怀贤阁》诗:“西观 五丈原 ,鬱屈如长虵。”

(3).形容攒聚之状。 明 蒋一葵 《长安客话·正阳门庙》:“ 正阳门 庙者,祀 汉 前将军 关侯 …… 焦太史 竑 铭其庙碑曰:‘蒸哉 文皇 ,鹰扬启土。奠鼎 幽 燕 ,飞龙九五。鬱屈觚稜,穹窿禁籞。’”

(4).郁积,郁结。 清 唐孙华 《小病柬松》诗之一:“填膺鬱屈非能语,不遇 长桑 那得知?”

不平

(1)

(2)

不公平

(3)

不公平的事

(4)

因不平的事而激动,愤怒或不满

先生不平,具状其囊狼怜惜之意。——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岂非

难道不是…?用于反问

岂非咄咄怪事?

灵珠

(1).即灵蛇珠。《文选·陆倕<新漏刻铭>》:“ 陆机 之赋,虚握灵珠; 孙绰 之铭,空擅崑玉。” 李周翰 注:“灵珠、崑玉,喻文章美也。” 唐 杨炯 《登秘书省阁诗》序:“心同匪石,达人千载之交;手握灵珠,文士一都之会。” 王闿运 《巡抚吴尚书六寿颂》:“家握 荆 珍,人褱灵珠, 吴会 之文,云涌泉浡。”参见“ 灵蛇珠 ”。

(2).美珠。 唐 莫宣卿 《赋得水怀珠》:“长川含媚色,波底孕灵珠。”

(3).指制造凹凸透镜的球面玻璃体。 梁启超 《格致之学学说沿革小史·近古格致学史》:“ 卡利列 之千里镜,以凸面‘灵珠’与凹面‘灵珠’相合而成,彼乃改用两凸面灵珠,以便于观测。”按,凸面灵珠即为会聚透镜,凹面灵珠即为发散透镜。

嫌怨

怨恨;仇怨

同行

(1) 同路

携手同行

(2) 联合行动

存谦卑的心,与你的上帝同行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