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

作者:陆游 朝代:宋代

原文

苔径芒鞋滑不妨,潭边聊得据胡床。
岩空倒看峰峦影,涧远中含药草香。
汲取满瓶牛乳白,分流触石佩声长。
囊中日铸传天下,不是名泉不合尝。

诗词问答

问:《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陆游的名句有哪些?答:陆游名句大全

书法欣赏

陆游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书法作品欣赏
三游洞前岩下小潭水甚奇取以煎茶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芒鞋

亦作“ 芒鞵 ”。用芒茎外皮编织成的鞋。亦泛指草鞋。 唐 张祜 《题灵隐寺师一上人十韵》:“朗吟挥竹拂,高揖曳芒鞋。” 宋 苏轼 《宿石田驿南野人舍》诗:“芒鞵竹杖自轻软,蒲荐松牀亦香滑。”《西游记》第四三回:“芒鞋踏破山头雾,竹笠冲开岭上云。” 闻一多 《死水·大鼓师》:“一角斜阳倒挂在檐下,我蹑着芒鞋,踏入了家村。”

不妨

(1)

最好还是

你不妨现在就告诉他

(2)

无任何害处

你不妨去碰碰运气

(3)

表示怀疑或不确定

我不妨说,传导声音的机械装置是完善的

胡床

亦作“ 胡床 ”。一种可以折迭的轻便坐具。又称交床。《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贼乱取牛马,公乃得渡” 裴松之 注引《曹瞒传》:“公将过河,前队适渡, 超 等奄至,公犹坐胡牀不起。”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自新》:“ 渊 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其宜。” 唐 杜甫 《树间》诗:“几回霑叶露,乘月坐胡牀。” 宋 程大昌 《演繁露·交床》:“今之交牀,本自虏来,始名胡牀, 桓伊 下马据胡牀取笛三弄是也。 隋高祖 意在忌胡,器物涉胡言者,咸令改之,乃改交牀。” 宋 陶穀 《清异录·逍遥座》:“胡牀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絛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清 赵翼 《饭馀》诗:“携得胡牀临水坐,柳荫深处看荷花。” 姚华 《曲海一勺·骈史下》:“先生杖履留春,老子胡牀玩月。”

峰峦

连绵的山峰

峰峦起伏

峰峦重叠

远中

指离突镜的中心远。《墨子·经说下》:“鉴者近中,则所鉴大,景亦大;远中,则所鉴小,景亦小。” 孙诒让 间诂引 刘徽 曰:“近中、远中指人距镜中心言。” 清 薛福成 《出使四国日记·光绪十六年十月二十五日》:“又按《墨子》所云,近中则所见大,景亦大。远中则所见小,景亦小。今之作千里镜、显微镜者,皆不出此言范围。”

药草

即医药上有价值的草本植物

汲取

(1) 吸取

汲取教训

(2) 吸收

汲取养分

牛乳

母牛的乳汁,又称牛奶。《魏书·阉官传·王琚》:“常饮牛乳,色如处子。” 宋 苏轼 《玉糁羹》诗:“香似龙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兽一·乳腐》:“诸乳皆可造,今惟以牛乳者为胜尔。”

分流

(1) 分开流动;分散流动

上海市区的马路无论纵向或横向,条线多,间距小,完全有条件实行人车分流…

(2) 洪汛期将一部分水流注入另一河流或海洋

触石

(1).《公羊传·僖公三十一年》:“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朝而徧雨乎天下者,唯 泰山 尔。”后以“触石”谓山中云气与峰峦相碰击,吐出云来。《文选·左思<蜀都赋>》:“冈峦纠纷,触石吐云。” 李善 注:“《春秋元命苞》曰:山有含精藏云,故触石而出也。” 唐 李正辞 《赋得白云起封中》:“千年 泰山 顶,云起 汉皇 封。不作奇峯状,寧分触石容。”

(2).指险峰。 晋 陆云 《喜霁赋》:“靖屏翳之洪隧兮,戢 太山 之触石。”《文选·郭璞<江赋>》:“播灵润於千里,越 岱宗 之触石。” 李周翰 注:“江中起云雾,疾速乃超越也。”

日铸

山名。在 浙江省 绍兴县 。以产茶著称,所产之茶即以“日铸”为名。 宋 苏辙 《宋城宰韩秉文惠日铸茶》诗:“君家 日铸山 前住,冬后茶芽麦粒麄。” 宋 陆游 《山居戏题》诗之一:“嫩白半甌尝日铸,硬黄一卷学《兰亭》。” 明 徐渭 《陈长公饷日铸茶》诗:“日铸标枪芽,月团捲旗避。”参阅《宋史·食货志下》、《明一统志·绍兴府》。

天下

(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不是

(1)

错误;过失

是吾不是处。——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否定判断

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

不合

(1).违背;不符合。 汉 刘向 《九叹·远逝》:“惜往事之不合兮,横 汨罗 而下濿。” 宋 司马光 《文中子补传》:“发端唱导者非二家之罪而谁哉?此皆议论不合於圣人者也。”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洪深 《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第四章:“总之,不合社会的标准就是了。”

(2).不和。《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不想 安绵 兵备道与 闻参将 不合。”

(3).不应当;不该。《后汉书·杜林传》:“臣愚以为宜如旧制,不合翻移。” 五代 许岷 《木兰花》词:“当初不合儘饶伊,赢得如今长恨别。” 明 徐渭 《女状元》第三出:“小的不合叫那会篆刻的人,照依那关防刻一个小记印儿。” 清 孙枝蔚 《代书寄呈大兄伯发》:“吾家本素封,不合轻犁锄。”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