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礼能祖肉身二首·其一

作者:何吾驺 朝代:明代

瞻礼能祖肉身二首·其一原文

西来真面目,寂后尚留身。

万劫何曾变,真空不碍尘。

风幡如在眼,菜肉若为陈。

一段和光意,于兹欲度人。

诗词问答

问:瞻礼能祖肉身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谁?答:何吾驺
问:瞻礼能祖肉身二首·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瞻礼能祖肉身二首·其一是什么体裁?答:五律
问:何吾驺的名句有哪些?答:何吾驺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律诗 押真韵

参考注释

真面目

真实的面貌和色彩

留身

(1).拘留人身。 唐 吴兢 《贞观政要·纳谏》:“ 蜀王 妃父 杨誉 ,在省竞婢,都官郎中 薛仁方 留身勘问。”

(2).谓朝臣退去,请准独留,向上面奏。 宋 徐度 《却扫编》卷中:“本朝宰执日同进呈公事,遇欲有所密启,必先语閤门,使奏知。进呈罢,乃独留身,谓之留身。”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八:“ 文靖 早朝,留身,奏曰:‘闻禁中贵人暴薨,丧礼宜从厚。’” 明 刘元卿 《贤奕编·干局》:“ 丁晋公 执政,不许同列留身,唯 王文公 一切委顺,未尝忤其意。 文正 谓 丁 曰:‘欲面求恩泽,又不敢留身。’ 丁 曰:‘如公不妨。’”

(3).指保住性命。 清 昭槤 《啸亭续录·明春二公论战》:“因策马归,故身不预难,其后卒以灭敌,盖留身有待也。”

万劫

(1).亦作“ 万刼 ”。佛经称世界从生成到毁灭的过程为一劫,万劫犹万世,形容时间极长。 南朝 梁 沉约 《内典序》:“俱处三界,独与神游,包括四天,卷舒万劫。” 宋 苏轼 《书孙元忠所书<华严经>后》:“故佛説此等,真可畏怖,一念差失,万劫堕坏。”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入道》:“吸一滴之甘泉,津含万刼;吞盈掬之玉粒,腹果千春。” 许地山 《空山灵雨·<心有事>诗》:“你这样做,虽经万劫也不能遂愿。”

(2).种种灾难;许多灾难。 元 祖铭 《宴坐峰》诗:“道人此宴坐,一念万劫融。” 明 李开先 《十一煞·赠康对山》套曲:“千盘万折连云栈,万劫千灰枉死城,糊突梦谁能醒。” 清 方文 《舟中有感》诗:“万劫不烧唯富贵,五伦最假是君臣。”

何曾

反问表示未曾

你何曾想到他今天会成为总统?

真空

(1)

(2) 指没有任何实物粒子的空间

真空封装罐

(3) 指没有气体或气体极少的空间

(4) 借指不存在某种事物的领域

军事力量真空

不碍

无妨碍;没关系

行,行,不碍!我是又冷又饿,一阵儿发晕,不要紧!——老舍《骆驼祥子》

风幡

亦作“ 风旛 ”。风中的旗幡。《景德传灯录·慧能大师》:“师寓止廊廡间。暮夜风颺刹幡,闻二僧对论,一云幡动,一云风动,往復醻答,未曾契理。师曰:‘可容俗疏輙预高论否?直以风幡非动,动自心耳。’”后用为典实。 宋 陆游 《示客》诗:“风旛毕竟非心境,瓦砾何妨是道真。”

如在

《论语·八佾》:“祭如在,祭神如神在。”谓祭祀神灵、祖先时,好像受祭者就在面前。后称祭祀诚敬为“如在”。《后汉书·顺帝纪》:“深恐在所慢违‘如在’之义,今遣侍中 王辅 等,持节分诣 岱山 、 东海 、 滎阳 、 河 、 洛 ,尽心祈焉。”

若为

(1).怎样;怎样的。《南齐书·高逸传·明僧绍》:“天子若来,居士若为相对?” 唐 萧意 《长门失宠》诗:“不知金屋里,更贮若为人?” 宋 苏轼 《和沉立之留别诗》之二:“试问别来秋几许,春江万斛若为量?” 清 纳兰性德 《浣纱溪》词:“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情!” 宁调元 《燕京杂诗》:“弦管 燕京 三月天,风沙扑面若为怜?”

(2).怎堪。 唐 王维 《送杨少府贬郴州》诗:“明到 衡山 与 洞庭 ,若为秋月听猿声?” 唐 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唐 白居易 《重到华阳观旧居》诗:“若为重入 华阳观 ,病鬢愁心四十三。”

(3).怎能。《乐府诗集·横吹曲辞五·隔谷歌一》:“食粮乏尽若为活?救我来!救我来!” 唐 孟棨 《本事诗·情感》:“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宋 范成大 《燕堂书事》诗:“耳边情话少,笑口若为开?”

(4).倘若。 唐 雍裕之 《江边柳》诗:“若为丝不断,留取繫郎船。” 唐 白居易 《春至》诗:“若为南国春还至,争向东楼日又长。”

一段

一部分

一段树干

和光

(1).谓才华内蕴,不露锋芒。《后汉书·王允传》:“公与 董太师 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内寳养生之道,外则和光於世。”《魏书·释老志》:“和光六道,同尘万类。” 唐 王维 《送綦母校书弃官还江东》诗:“和光鱼鸟际,澹尔蒹葭丛。”参见“ 和光同尘 ”。

(2).共同照耀。 唐 韦展 《日月如合璧赋》:“分则列照於三无,聚则和光於六合。”

(3).柔和的光辉。 宋 苏轼 《妒佳月》诗:“浩瀚玻璃琖,和光入胸臆。”

于兹

(1).在此。《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孔 传:“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中》:“残珠剩玉,沦没渊海,能亡三嘆?因识其目于兹云。”

(2).于今,至今。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晋 潘岳 《怀旧赋》:“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于兹矣。” 唐 韩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

(3).当今,今世。《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颜师古 注:“于兹,犹言今兹也。”

吁嗟;叹息。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于兹先生,秉德恭勤。”

(1).至今。《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设谤木,於兹三年矣。”

(2).在此。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执銓以平,御烦以简。 裴楷 清通, 王戎 简要,復存於兹。”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