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天目

作者:施枢 朝代:宋代

西天目原文

苕水之源出此山,地如邾鲁始跻攀。
三池浚泽高冈上,一勺为霖反掌间。
着脚不知苍汉近,无心直共白云闲。
何进结屋枕泉玉,涤尽尘根学大还。

诗词问答

问:西天目的作者是谁?答:施枢
问:西天目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施枢的名句有哪些?答:施枢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苕水

(1).水名。在今 陕西省 境内。《山海经·西山经》:“ 龙首之山 ,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 苕水 在焉。东南流注于 涇水 ,其中多美玉。”

(2).水名。在今 浙江省 境内。《山海经·南山经》:“ 浮玉之山 …… 苕水 出于其阴,北流注入 具区 ,其中多鮆鱼。” 唐 灵一 《于潜道中呈元八处士》诗:“ 苕水 滩行浅, 潜州 路渐深……不知 天目 下,何处是云林。” 宋 苏轼 《表忠观碑》:“ 天目之山 , 苕水 出焉。龙飞凤舞,萃於 临安 。”参见“ 苕溪 ”。

跻攀

亦作“ 躋扳 ”。犹攀登。 唐 杜甫 《白水县崔少府十九翁高斋三十韵》:“清晨陪躋攀,傲睨俯峭壁。” 宋 刘克庄 《沁园春·送孙季藩吊方漕西归》词:“儘缘云鸟道,躋攀絶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献一·长白山》:“云雾开散, 长白山 歷歷分明,臣等不胜骇异。又正值一路,可以躋攀。”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捐科分》:“独癸巳诸君,躋扳尺寸,竭蹶终身。”

三池

(1).星名。《晋书·天文志上》:“九坎间十星曰天池,一曰三池。”

(2).道家称胆为中池,舌下为华池,小腹胞为玉池,合称“三池”。见《黄庭内景经·中池》 梁丘子 注。

浚泽

深泽。《六韬·战车》:“殷草横亩,犯歷浚泽者,车之拂地也。”浚,一本作“ 深 ”。

高冈

高的山脊。《诗·周南·卷耳》:“陟彼高冈,我马玄黄。” 郑玄 笺:“山脊曰冈。” 唐 韩愈 《岐山下》诗之一:“昔 周 有盛德,此鸟鸣高冈。”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六》:“盖西北有高冈一支,垂而东南下。”

反掌

翻转掌心,比喻事情很好处理

如此反掌之事何劳先生

着脚

立足;涉足。 清 费锡璜 《汉诗总说》五:“学诗须从第一义著脚,如立 泰 华 之巔,一切培塿,皆在其中。”

(1).置足,犹言亲临其地。 唐 韩愈 《和裴仆射相公假山十一韵》:“公乎真爱山,看山旦连夕,犹嫌山在眼,不得着脚歷。” 宋 范成大 《桑岭》诗:“人言远游好,呼来试着脚。” 宋 杨万里 《寄题李与贤似剡庵》诗:“我曾着脚 勾践 国,奉詔 昭陵 省松柏。”

(2).指落脚;涉足。 宋 陆游 《读史》诗:“人间着脚尽危机,睡觉方知梦境非。”《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五:“我 陈珩 若再向花柳丛着脚时,永远前程不吉,死於非命。”

(3).确实的,可靠的。《西游补》第六回:“我有一个道理:逕到臺上,见了 项羽 ,把 始皇 消息问他,倒是个着脚信。”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无心

(1) 没有心情,没有做某事的念头

无心恋战

(2) 不是存心的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

白云

(1).白色的云。《诗·小雅·白华》:“英英白云,露彼菅茅。”《庄子·天地》:“乘彼白云,至於帝乡。”《史记·封禅书》:“其夜若有光,昼有白云起封中。” 唐 苏颋 《汾上惊秋》诗:“北风吹白云,万里渡 河 汾 。”《文汇报》1983.10.12:“《蓬莱导游图》有幅照片,蓝天之下,白云之上,嵌着 蓬莱阁 主要建筑,似仙山又似蜃楼。”

(2). 黄帝 时掌刑狱之官。后用作刑官的别称。《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黄帝 云师云名”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 黄帝 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也。由是而言,故春官为青云,夏官为縉云,秋官为白云,冬官为黑云,中官为黄云。” 唐 孙逖 《授裴敦复刑部尚书制》:“委之刑柄,俾践白云之师。”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事实二》:“ 胡武平 宿 ,贺 晏元献 转刑部侍郎启云:‘紫詔疏恩,白云登秩。’”

(3).指《白云谣》。 唐 李白 《大猎赋》:“哂 穆王 之荒诞,歌《白云》之 西母 。” 唐 白居易 《八骏图》诗:“《白云》《黄竹》歌声动,一人荒乐万人愁。” 景耀月 《远游》诗:“翠华芝盖入离镜,《黄竹》《白云》定古风。”参见“ 白云謡 ”。

(4).喻思亲。《旧唐书·狄仁杰传》:“其亲在 河阳 别业, 仁杰 赴 并州 ,登 太行山 ,南望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所居,在此云下。’瞻望佇立久之,云移乃行。” 宋 岳珂 《桯史·开禧北征》:“夜碇中流,海光接天,星斗四垂,回首白云之思,惻然悽动。”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十:“ 梁瑄 不归, 璟 每见东南白云即立望,惨然久之。” 清 黄遵宪 《感怀》诗:“下阻黄壚上九天,白云望断眼空悬。”参见“ 白云篇 ”。

(5).喻归隐。 晋 左思 《招隐诗》之一:“白云停阴冈,丹葩曜阳林。” 南朝 梁 陶弘景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 唐 钱起 《蓝田溪与渔者宿》诗:“一论白云心,千里 沧州 趣。” 宋 张炎 《甘州》词:“载取白云归去,问谁留 楚 佩,弄影中州?” 明 徐渭 《赠余君》诗:“三年卧白云,一醉抚流水。”

(6).特指 陈抟 。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高逸》:“ 陈摶 , 周世宗 常召见,赐号 白云先生 。 太平兴国 初,召赴闕, 太宗 赐御诗云:‘曾向前朝出 白云 ,后来消息杳无闻。如今若肯随徵召,总把三峰乞与君。’”

(7).指 白云亭 。参见“ 白云亭 ”。

结屋

构筑屋舍。 晋 无名氏 《莲社高贤传·慧远法师》:“师乃与弟子数十人南适 荆州 ,居 上明寺 ,念旧与同门 慧永 约,结屋於 罗浮 。” 宋 王安石 《结屋山涧曲》诗:“结屋山涧曲,挂瓢秋树颠。” 明 李东阳 《与李中舍应正同饮》诗:“读书 金华郡 ,结屋 齐山村 。”

尘根

佛教以色、声、香、味、触、法为六尘,眼、耳、鼻、舌、身、意为六根。根尘相接,便产生六识,导致种种烦恼。 南朝 梁 萧统 《开善寺法会》诗:“尘根久未洗,希霑垂露光。” 唐 王维 《为人祭李舍人文》:“旷无浄染,顿离尘根。” 宁调元 《燕京杂诗》之六:“不浄尘根多懊恼,转移恩怨太分明。”

大还

(1).谓全军撤回。《左传·襄公十四年》:“ 伯游 曰:‘吾令实过,悔之何及,多遗 秦 禽。’乃命大还。”

(2).即大迁,日至于女纪之称。《淮南子·天文训》:“﹝日﹞至於鸟次,是谓小还;至於 悲谷 ,是谓餔时;至於女纪,是谓大还。”参见“ 大迁 ”。

(3).大还丹。 唐 李白 《草创大还赠柳官迪》诗:“赫然称大还,与道本无隔。” 唐 马湘 《诗》之二:“时人若觅长生药,对景无心是大还。” 清 冯桂芬 《和朱兰坡师重游頖宫元韵》:“朗鉴无花推眼老,大还有药驻颜童。”

(4).死之婉称。 宋 楼钥 《宜人杨氏挽词》诗:“一昨闻微恙,寧知竟大还。”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