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古诗凡十四首·其九

作者:李昱 朝代:元代

五言古诗凡十四首·其九原文

揖逊称唐虞,征诛尚汤武。

煌煌帝王德,简册传千古。

云胡巢与由,万乘弃如土。

采薇首阳巅,夷齐独何苦。

周衰逮彊秦,并吞猛于虎。

驱民赴兵戈,白首填草莽。

诗词问答

问:五言古诗凡十四首·其九的作者是谁?答:李昱
问:五言古诗凡十四首·其九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李昱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昱名句大全

注释

1. 押麌韵

参考注释

揖逊

(1).犹揖让。宾主相见的礼仪。 宋 叶适 《外论一》:“自 景德 元年与 契丹 盟,更六圣百二十年,聘使往来,天子亲与之揖逊於庭,未尝一日败盟约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 张芸叟 诗评亦云:如大排筵席,二十四味,终日揖逊,求其适口者,少矣。” 明 陈继儒 《读书镜》卷三:“ 明道 先生尝至禪寺,僧方饭,见趋进揖逊之盛,叹曰:‘三代威仪尽在是矣。’”

(2).犹揖让。禅让。 宋 魏泰 《东轩笔录》卷三:“翰林学士 叶清臣 等言:‘本朝以揖逊得天下,而 淑 ( 李淑 )诬以干戈,且臣子非所宜言。’”《七国春秋平话》卷上:“慕 唐 虞 之高风,思揖逊於政权。” 明 李贽 《答耿中丞论淡书》:“ 勋 华 之盛,揖逊之隆,比之三家村里瓮牖酒人,真不啻几千万里矣。”

唐虞

唐尧 与 虞舜 的并称。亦指 尧 与 舜 的时代,古人以为太平盛世。《论语·泰伯》:“ 唐 虞 之际,於斯为盛。”《史记·汲郑列传》:“陛下内多欲而外施仁义,奈何欲效 唐 虞 之治乎!” 宋 刘过 《沁园春·寿》词:“平章处,看人如 伊 吕 ,世似 唐 虞 。”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我好像置身在 唐 虞 时代以前。”

征诛

讨伐。《荀子·乐论》:“故乐者,出所以征诛也,入所以揖让也。” 宋 王安石 《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故古之人欲有所为,未尝不先之以征诛而后得其意。” 郭沫若 《十批判书·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 周 人乘虚而入, 殷纣王 用俘虏兵对敌,卒致‘前徒倒戈’,遭了失败,这便是 殷 周 之际的所谓征诛的实际。”

汤武

商汤 与 周武王 的并称。《易·革》:“ 汤 武 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史记·穰侯列传》:“以三十万之众守 梁 七仞之城,臣以为 汤 武 復生,不易攻也。”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辨骚》:“故其陈 尧 舜 之耿介,称 汤 武 之祗敬,典誥之体也。”

煌煌

明亮辉耀貌

明星煌煌

帝王

帝国的君主或最高统治者,实行终身制和世袭制

昔人愿世世无生帝王家。——清· 黄宗羲《原君》

简册

(1).书籍。 唐 柳宗元 《<杨评事文集>后序》:“著述者流……其要在於高壮广厚,词正而理备,谓宜藏於简册也。” 宋 曾巩 《寄赵宫保》诗:“素节讜言留简册,高情清兴入林泉。” 清 孙枝蔚 《咏物诗·蠹鱼》:“有屋不殊 杨子 居,简册之外更无餘。” 清 曾国藩 《圣哲画像记》:“唯 庄周 、 司马迁 、 柳宗元 三人者,伤悼不遇,怨悱形於简册,其於圣贤自得之乐,稍违异矣。”

(2).特指史籍。 唐 刘知几 《史通·叙事》:“夫以 吴 徵 鲁 赋, 禹 计 涂山 ,持彼往事,用为今説,置於文章则可,施於简册则否矣。”《旧唐书·杨发传》:“ 发 与都官郎中 卢搏 献议曰……歷检国史,并无改造重题之文,若故事有之,无不书於简册。” 明 张居正 《跋<叶母还金传>》:“逡巡退让之时,岂自知当播誉於人,垂光简册哉。”

(3).册书。 唐 李德裕 《早入中书行公主册礼事毕登集贤阁成咏》:“简册自中来,貂黄忝宣授。”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载《应乾圣寿太上皇册文》:“然称谓所施,简册攸著,涵泳道德,感於精诚。”

千古

(1) 指久远的年代

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千古江山。——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词

纵有千古。——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成为千古罪人

(2) 永远地

千古奇冤,江南一叶—— *

千古奇闻

(3) 婉辞,哀悼死者,表示永别或永垂不朽。多用于挽联、花圈等的上款

云胡

为什么。《诗·郑风·风雨》:“既见君子,云胡不夷?” 毛 传:“胡,何。” 郑玄 笺:“思而见之,云何而心不説?” 宋 朱熹 《斋居感兴》诗之四:“云胡自芜秽,反受众形役!” 明 刘基 《送季德大之文登税务官任》诗:“云胡不饮,使我心惸?”

万乘

(1) 车辆

(2) 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诸侯地方百里,出兵车千乘,故称天子为“万乘”

使敌万乘。——《韩非子·五蠹》

致万乘之势。——汉· 贾谊《过秦论》

采薇

殷 末, 孤竹君 二子 伯夷 、 叔齐 ,反对 周武王 伐 纣 ,曾叩马而谏。 周 代 殷 而有天下后,他们“义不食 周 粟”,隐于 首阳山 ,采薇蕨而食,及饥且死,作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兮,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兮。 神农 、 虞 、 夏 忽焉没兮,我安适归兮?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 首阳山 。”见《史记·伯夷列传》。后以“採薇”指归隐。其歌称《採薇歌》,后人谱为琴曲,称《採薇操》,亦省称《採薇》。见《乐府诗集·瑟曲歌辞一·<採薇操>序》引《琴集》及《乐府解题》。 晋 葛洪 《抱朴子·任命》:“愿先生委龙蛇之穴,升利见之涂……採薇何足多慕乎?” 唐 王维 《送别》诗:“遂令 东山 客,不得顾採薇。” 宋 王禹偁 《贤人不家食赋》:“当年 汉 殿,犹闻索米之言;今日 商山 ,不见採薇之老。”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而今一发穷无告,不久西山唱《採薇》。”

(1).《诗·小雅》篇名。《〈诗〉序》:“ 文王 之时,西有 昆夷 之患,北有 玁狁 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卒,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后遂以“采薇”作调遣士卒的典故。 清 姚鼐 《吴戍桥》诗:“上相歌《采薇》,严军入悬瓠。”

(2).《史记·伯夷列传》载, 周武王 灭 殷 之后,“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后因以“采薇”指归隐或隐遁生活。 三国 魏 嵇康 《幽愤诗》:“采薇山阿,散髮巖岫,永啸长吟,颐性养寿。” 唐 杜甫 《别董颋》诗:“当念著皂帽,采薇青云端。”《归潜志》卷十四引 元 刘肃 诗:“二 陆 不可作,故山归采薇。”

(3).指亡国。 黄人 《<清文汇>序》:“播佳种於龙野,存国粹於沧桑,以塞麦秀,采薇之痛。”

首阳

山名。一称 雷首山 ,相传为 伯夷 、 叔齐 采薇隐居处。《诗·唐风·采苓》:“采苓采苓, 首阳 之巔。” 毛 传:“ 首阳 ,山名也。”《论语·季氏》:“ 伯夷 、 叔齐 ,饿于 首阳 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史记·伯夷列传》:“ 武王 已平 殷 乱,天下宗 周 ,而 伯夷 、 叔齐 耻之,义不食 周 粟,隐於 首阳山 ,采薇而食之。”按, 首阳山 在今何地,旧说不一。《论语》 何晏 集解引 汉 马融 曰:“ 首阳山 在 河东 蒲坂 , 华山 之北, 河曲 之中。” 蒲坂 故城,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

夷齐

伯夷 和 叔齐 的并称。《孔丛子·陈士义》:“ 夷 齐 无欲,虽 文 武 不能制。” 唐 李白 《梁园吟》:“持盐把酒但饮之,莫学 夷 齐 事高洁。” 廖仲恺 《有感》诗:“扣马 夷 齐 思止暴,亡羊 臧 谷 共伤时。”参见“ 夷叔 ”。

何苦

(1) 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值得(可用否定式),句末多带“呢”

你何苦为这点鸡毛蒜皮的事跟他吵 ?

你又何苦不去试一试呢?

(2) 完全不必要——通常后加“呢”

生孩子的气,何苦呢?

并吞

(1)

(2) 把别国的领土或他人的财产强行并入自己的范围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汉· 贾谊《过秦论》

(3) 吞没,淹没

若干住人的地区反而为沙漠所并吞。——《向沙漠进军》

兵戈

(1).指兵器。 唐 李白 《大猎赋》:“韜兵戈,火网罟。”

(2).指战争。 汉 赵晔 《吴越春秋·阖闾内传》:“欲兴兵戈,以诛暴 楚 。”《后汉书·独行传·谯玄》:“时兵戈累年,莫能脩尚学业。”《三国演义》第九六回:“今四方分争,兵戈方始,若復废法,何以讨贼耶?” 清 周亮工 《即席次韵赠信州周公鼎》诗:“兵戈十载后,穷巷远游人。”

(3).指军队。 唐 黄滔 《景阳井赋》:“玉楼之丝管宵咽,桂岸之兵戈昼逼。” 宋 岳飞 《奉诏移伪齐檄》:“顺逆二途,蚤宜择处。兵戈既逼,虽悔何追。”

白首

(1).犹白发。表示年老。《史记·范雎蔡泽列传论》:“ 范雎 、 蔡泽 世所谓一切辩士,然游説诸侯至白首无所遇者,非计策之拙,所为説力少也。” 前蜀 韦庄 《与东吴生相遇》诗:“十年身事各如萍,白首相逢泪满缨。” 元 钱应庚 《春草碧·次韵酬复孺》词:“西园长记前游,乘兴重来看兰药。白首友於情,同忧乐。” 明 冯惟敏 《不伏老》第三折:“青春易迈,白首无成。独坐无聊,老怀难遣。” 清 吴敬梓 《移家赋》:“羡白首之词臣,久赤墀之记注。”

(2).谓男女相爱誓愿白头偕老。 宋 陈师道 《送内》诗:“三岁不可道,白首以为期。” 明 何景明 《送崔氏》诗:“深言匪曲衷,白首为所误。”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蛙神》:“妾向以君儇薄,未必遂能相白首。” 巴金 《春天里的秋天》十:“纯洁的初恋,信托的心,白首的约,不辞的别。”

草莽

(1) 丛生的杂草

零落同草莽。——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2) 偏僻的乡间;落后愚昧之地

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吕氏春秋·慎行论》

身居草莽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