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县李太博得替

作者:林逋 朝代:宋代

知县李太博得替原文

惠爱复公清,三年报政成。
弦歌敦雅俗,桃李蔼春荣。
县治尝游刃,朝趋久彯缨。
相门如有相,他日愿持衡。

诗词问答

问:知县李太博得替的作者是谁?答:林逋
问:知县李太博得替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林逋的名句有哪些?答:林逋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惠爱

犹仁爱。《韩非子·奸劫弑臣》:“哀怜百姓不忍诛罚者,此世之所谓惠爱也。”《后汉书·冯衍传上》:“惠爱之诚,加乎百姓;高世之声,闻乎羣士。” 宋 苏舜钦 《送杜密学赴并州》诗:“惠爱留关辅,风威入塞垣。” 郭沫若 《星空》诗:“永恒无际的合抱哟!惠爱无涯的目语哟!太空中只有闪烁的星和我。”

公清

清廉无私。《三国志·吴志·潘濬传论》:“ 潘濬 公清割断, 陆凯 忠壮质直,皆节概梗梗,大丈夫格业。”《南史·何承天传》:“﹝ 承天 ﹞昔在西方与士人多不协,在郡又不公清,为州司所纠,被收繫狱,会赦免。”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九:“忠勇公清,实东三省人杰。”

报政

(1).陈报政绩。《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 卒,子 伯禽 固已前受封,是为 鲁公 。 鲁公伯禽 之初受封之 鲁 ,三年而报政 周公 。 周公 曰:‘何迟也?’ 伯禽 曰:‘变其俗,革其礼,丧三年然后除之,故迟。’”后遂为地方官政绩卓著之典。 唐 刘禹锡 《上门下武相公启》:“念外臺报政之功,追 宣室 前席之事。”

(2).指任地方官。 清 钱谦益 《福建布政使左参议徐良彦母丁氏加赠恭人制》:“迨报政于南国,已弃养于北堂。” 清 方文 《送姜如农明府擢仪部》:“昔为 真州 宰,墨綬垂芬芳。报政逾十年,令闻昭四方。”

弦歌

用琴瑟等伴奏歌唱

敦雅

敦厚雅正。《三国志·蜀志·麋竺传》:“ 竺 雍容敦雅,而干翮非所长。”《明史·吴山顾锡畴等传赞》:“要其守正自立,不激不争,淳静熟雅,承平士大夫之风流,概可想见矣。” 罗惇曧 《文学源流·总论》:“文之既立,何殊駢散? 西汉 以前,浑朴敦雅,駢不虑杂,散不病野。”

桃李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春荣

(1).春天的花朵。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季重书》:“得所来讯,文采委曲,曄若春荣,瀏若清风。” 南朝 齐 孔稚珪 《游太平山》诗:“阴涧落春荣,寒巖留夏雪。” 宋 林逋 《山中冬日》诗:“废圃春荣动,回塘雾气昏。”

(2).喻少年时期。《文选·潘岳<金谷集作>诗》:“春荣谁不慕,岁寒良独希。” 李善 注:“春荣,喻少;岁寒,喻老也。”

(3).春季茂盛。 南朝 陈 沉炯 《为百官劝进陈武帝表》:“臣闻春荣秋落,四时所以迭成;金行水流,五德所以互序。” 明 方孝孺 《龟岩隐居记》:“朝敛夕舒、春荣秋顇者,云霞草木也。”

县治

县政府所在地。《明史·李锡传》:“ 柳州 怀远 , 瑶 、 僮 、 伶 、 侗 环居之, 瑶 尤獷悍。侵据县治久,吏民率寓郡城。” 清 姚鼐 《游媚笔泉记》:“ 桐城 之西北,连山殆数百里,及县治而迆平。”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这地方又名 凤凰厅 ,到 民国 后便改成了县治,名 凤凰县 。”

游刃

(1).运刀自如。语本《庄子·养生主》:“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 南朝 梁 沉约 《牷雅》诗:“庖丁游刃, 葛卢 验声。” 金 王若虚 《真定县令国公德政碑》:“而 羿 之注矢,左右俯仰皆可以命中,而庖丁之游刃,批隙导窾无非理间之自然,何独至於为政者而疑之哉!” 明 徐渭 《自浦城进延平》诗:“以知庖丁者,游刃有餘歷。”

(2).比喻做事从容自如,轻松利落。 南朝 齐 王琰 《冥祥记》:“ 晋 兴寧 中,沙门 竺法义 ,山居好学,住在 始寧 保山 ,游刃众典,尤善《法华》。” 明 王世贞 《二酉山房记》:“间以餘力游刃,发之乎诗若文,又以纸贵乎通邑大都,不脛而驰乎四裔之内。” 清 李斗 《扬州画舫录·虹桥录上》:“ 阮亭 謁选得 扬州 推官,游刃行之,与诸士游讌无虚日。” 孙犁 《澹定集·与友人论传记》:“ 司马迁 在写过一个人物之后,有‘ 太史公 曰’一小段文字,谈他对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评价,也是在若即若离之间,游刃于褒贬爱憎之外。”参见“ 游刃有餘 ”。

典出《庄子·养生主》, 庖丁 为 文惠君 解牛,技艺精熟,受到称赞, 庖丁 云:“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於硎。彼节者有閒,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閒,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后以“游刃”谓观察事物透彻,技艺精熟,运用自如。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解一·竺法义》:“ 深 见其幼而颖悟,劝令出家,於是栖志法门,从 深 受学,游刃众典,尤善《法华》。” 唐 骆宾王 《秋日山行简梁大官》诗:“得性虚游刃,忘言已弃筌。” 唐 杨炯 《唐上骑都尉高君神道碑》:“四林游刃,八水忘筌,能祛有漏之因,早得无生之法。” 明 李贽 《与友朋书》:“ 周 善藏,非万全不发,故人但见其巧於善刀,而不见其能於游刃。”

彯缨

谓冠缨飘动。指在朝为官。《梁书·张充传》:“彯缨 天阁 ,既谢廊庙之华;缀组 云臺 ,终惭衣冠之秀。” 宋 王禹偁 《右卫上将军赠侍中宋公神道碑奉敕撰》:“出则建崇牙,开大幕,有琱戈玄甲之徒,有彯缨结佩之士,罗列于初筵。” 清 杭世骏 《<东城杂记>序》:“揽水竹以清心魂,谢彯缨而回俗驾。” 王闿运 《哀江南赋》:“彯缨者坐致公卿,挥麈者羞谈 管 乐 。”

相门

宰相之家。 唐 刘禹锡 《送李友路秀才赴举》诗:“谁怜相门子,不语望秋山。” 清 黄鷟来 《和陶饮酒》之十八:“ 仲父 脱累囚,相门遂树塞。”

有相

(1).谓有贵相。 汉 王充 《论衡·命义》:“犹 高祖 初起,相工入 丰 沛 之邦,多封侯之人矣。未必老少男女俱贵而有相也。”《北史·齐纪中·文宣帝》:“﹝ 武明太后 ﹞及产,命之曰 侯尼于 , 鲜卑 言有相子也。” 唐 白居易 《自咏》:“形容瘦薄诗情苦,岂是人间有相人?”

(2).指有贵相的人。《太平广记》卷三二八引 唐 戴孚 《广异记·阎庚》:“鬼云:‘ 庚 命贫,无位禄。’ 仁亶 问:‘何以致之?’鬼云:‘或绊得佳女,配之有相,当能得耳。’”

(3).佛教语。佛教主张万有皆空,心体本寂。称造作之相或虚假之相为“有相”。相,指事物的形象状态。 唐 一行 《大日经疏》卷一:“可见可现之法,即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虚妄。” 唐 姚合 《过钦上人院》诗:“有相无相身,唯师説始真。” 章炳麟 《国故论衡·原名》:“何谓违宗?彼以物有如种极微也。而忌言人有菴摩罗识。因言无相者无有。詰之曰:如种极微有相不?则解矣。”

他日

(1) 将来;来日,将来的某一天或某一时期

他日见于王。——《孟子·梁惠王下》

他日驴一鸣。——《战国策·魏策》

他日不忘老人芋。——清· 周容《芋老人传》

愿他日得志。

(2) 以往;昔日

持衡

(1).见“ 持衡拥璇 ”。

(2).持秤称物。比喻公允地品评人才。 唐 綦毋潜 《送崔员外黔中监选》诗:“持衡出帝畿,星指 夜郎 飞。”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然自后北闈试事,不復令新殿撰持衡,遂改三百餘年之旧制矣。”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