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古诗

作者:鲍照 朝代:南北朝

拟古诗原文

十五讽诗书。
篇翰靡不通。
弱冠参多士。
飞步游秦宫。
侧覩君子论。
预见古人风。
两说穷舌端。
五车摧笔锋。
羞当白璧贶。
耻受聊城功。
晚节从世务。
乘障远和戎。
解佩袭犀渠。
卷袠奉卢弓。
始愿力不及。
安知今所终。

诗词问答

问:拟古诗的作者是谁?答:鲍照
问:拟古诗写于哪个朝代?答:南北朝
问:鲍照的名句有哪些?答:鲍照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诗书

(1) 指《诗经》和《尚书》

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泛指一般书籍、诗文

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漫卷诗书喜欲狂。——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篇翰

犹篇章,篇简。一般指诗文。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二:“十五讽《诗》《书》,篇翰靡不通。” 唐 李德裕 《追和太师颜公同清远道士游虎丘寺》:“逸人缀清藻,前哲留篇翰。” 明 高启 《秋怀》诗之八:“弱龄弄篇翰,出门结羣贤。”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五书》:“ 宋 自 绍兴 以来……百姓莫敢言喘, 放翁 恶得形诸篇翰以自取戾乎!” 谭献 《<唐诗录>序》:“丁巳之岁,游学京师……缘情感寓,不忘篇翰。”

不通

(1).阻塞;不通达。《左传·成公十三年》:“东道之不通,则是 康公 絶我好也。”《楚辞·九辩》:“閔奇思之不通兮,将去君而高翔。”

(2).不相往来。《三国志·魏志·陈思王植传》:“近且婚媾不通,兄弟乖絶。”

(3).不共同使用。《礼记·内则》:“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男女不通衣裳。”

(4).不明白;不了解。《汉书·哀帝纪》:“皇天降非材之佑, 汉 国再获受命之符,朕之不德,曷敢不通!” 三国 魏 阮籍 《为郑冲劝晋王笺》:“ 冲 等不通大体,敢以陈闻。” 王愿坚 《普通劳动者》:“说着,他动了真气,象不屑于和这个不通情理的人说话似的,一翻身躺下去。”

(5).谓学识浅陋。 汉 王充 《论衡·别通》:“夫通人犹富人,不通者犹贫人也。俱以七尺为形,通人胸中怀百家之言,不通者空腹无一牒之诵。”

(6).谓文理悖谬不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音辞》:“是为一论物体,一就人情,殊不通矣。”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科第·鼎甲》:“邑宰见其文,以为不通,贴文於照墙,不取。”

弱冠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人,但体还未壮,所以称做弱冠,后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二十曰弱,冠。——《礼记·曲礼》

弱冠异柔翰,卓荦观群书。——左思《咏史》

予弱冠粤行,汝掎裳悲恸。——清· 袁枚《祭妹文》

只有一个书生,年方弱冠,尚未娶妻。——《二刻拍案惊奇》

多士

古指众多的贤士。也指百官。《书·多方》:“猷告尔有方多士,暨 殷 多士。”《诗·大雅·文王》:“济济多士, 文王 以寧。” 晋 卢谌 《答魏子悌》诗:“多士成大业,羣贤济弘绩。”《北齐书·慕容绍宗传》:“公既身控神兵,心执忠义,忽欲歼夷多士,谓非长策,深愿三思。” 唐 白行简 《李娃传》:“当礱淬利器,以求再捷,方可以连衡多士,争霸羣英。” 清 黄遵宪 《陆军官学校开校》诗:“广厦千万间,多士宅尔宅。”

步游

行游。《楚辞·大招》:“腾驾步游,猎春囿只。” 朱熹 集注:“步游,亦言行游耳,非必舍车而徒也。”《汉书·张良传》:“ 良 尝閒从容步游 下邳 圯上。”

秦宫

(1). 东汉 大将军 梁冀 嬖奴。《后汉书·梁冀传》:“ 冀 爱监奴 秦宫 ,官至太仓令。得出入 寿 所。 寿 见 宫 ,輒屏御者,託以言事,因与私焉。” 唐 李商隐 《可叹》诗:“ 梁 家宅里 秦宫 入, 赵后 楼中 赤凤 来。”

(2).指 秦 朝宫殿。《陈书·高祖纪上》:“寧 秦 宫之可顾?岂 鲁 殿之犹存?” 宋 辛弃疾 《浪淘沙·山寺夜中闻钟》词:“雨打风吹何处是, 汉 殿 秦 宫。” 清 叶燮 《石门郁曾发游秦归赋赠兼示胡园表徐导柏》诗:“ 秦 宫 汉 殿秋原上,饱赠书生一枕长。”

君子

(1) 对统治者和贵族男子的通称

彼君子兮。——《诗·魏风·伐檀》

君子不齿。——唐· 韩愈《师说》

君子寡欲。——司马光《训俭示康》

君子多欲。

(2) 古代指地位高的人,后来指人格高尚的人

不亦君子乎。——《论语》

君子有不战。——《孟子·公孙丑下》

君子博学。——《荀子·劝学》

花之君子。——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对别人的尊称

君子书叙。——唐· 李朝威《柳毅传》

君子登山。——明· 顾炎武《复庵记》

同社诸君子。——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君子之后。——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预见

能预先料到的见识

古人

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两说

战国 时 鲁仲连 说 新垣衍 而使 秦 退军五十里,又致书守 聊城 的 燕 将而克 聊城 。后以“两説”指 鲁仲连 。说,劝说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文选·鲍照<拟古>》:“两説穷舌端,五车摧笔锋。” 李善 注:“两説,谓 鲁连 説 新垣衍 及下 聊城 。”参阅《史记·鲁仲连邹阳列传》。

舌端

(1).舌尖,舌头。《韩诗外传》卷七:“君子避三端:避文士之笔端,避武士之锋端,避辩士之舌端。”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辞者,舌端之文,通己於人。”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即有时偶涉诗书,亦係耳根听熟之语,舌端调惯之文。”

(2).舌所以言,因引申为言词。《北齐书·卢文伟传》:“ 询祖 词情艷发,早著声名,负其才地,肆情矜骄,京华人士,莫不畏其舌端。” 唐 元稹 《和乐天赠樊著作》:“是时 游 夏 辈,不敢措舌端。”

五车

(1).见“ 五车书 ”。

(2).星名。亦称五潢,属毕宿,共有五星。《史记·天官书》:“軫南众星曰天库楼;库有五车。” 张守节 正义:“天库一星,主太白, 秦 也,在五车中。”《晋书·天文志上》:“五车五星,三柱九星,在毕北。五车者,五帝车舍也,五帝坐也,主天子五兵,一曰主五穀丰秏……其中五星曰天潢。” 郭沫若 《星空》诗:“你看那双子正中,五车正中。”

(3).古代统治者使用的五种车子。《南齐书·礼志上》:“五车玉輅为上,金輅次之。”《宋史·舆服志一》:“万乘一出,五车必载,所以警众也。”参见“ 五輅 ”。

(4).古代的五种兵车。即戎路、广车、阙车、苹车、轻车。 唐 贾至 《燕歌行》:“五车精卒三十万,百战百胜擒单于。”参阅《周礼·春官·车仆》。

笔锋

(1) 毛笔的尖端

(2) 写字、作画、写文章的艺术手法及特征

(3) 喻指文章的精采、犀利之处和书画的用笔

白璧

平圆形而中有孔的白玉。《管子·轻重甲》:“ 禺氏 不朝,请以白璧为币乎?”《史记·滑稽列传》:“于是 齐威王 乃益齎黄金千溢,白璧十双,车马百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鲍丘水》:“ 北平 徐氏 有女, 雍伯 求之,要以白璧一双。” 宋 刘过 《念奴桥·留别辛稼轩》词:“白璧追欢,黄金买笑,付与君为主。”

晚节

(1) 晚年的节操

保持晚节

(2) 晚年

(3) 后期

世务

(1).谋身治世之事。《孔丛子·独治》:“今先生淡泊世务,脩无用之业。” 汉 桓宽 《盐铁论·论儒》:“ 孟軻 守旧术,不知世务,故困於 梁 、 宋 。” 宋 王闢之 《渑水燕谈录·名臣》:“是将婴我以世务也。”《红楼梦》第四八回:“天天又説我不知世务。”

(2).佛道、隐士谓尘世间的事务。 晋 葛洪 《抱朴子·自叙》:“自非絶弃世务,则曷缘修习玄静哉?” 唐 陆龟蒙 《四明山诗》序:“ 谢遗尘 者,有道之士也。尝隐於 四明 之 南雷 ,一旦访余来,语不及世务。”《古今小说·杨谦之客舫遇侠僧》:“一住过了三四日,早晚説些经典或世务话,和尚都晓得。”

(3).世情;时势。 清 李渔 《蜃中楼·点差》:“这分明是个半送半卖之法,怎奈这些新进小子不达世务,一些礼物也不来餽送。” 郁达夫 《迟桂花》:“但因这许多年数的不看报,不识世务,不亲笔砚的缘故,终于下了好几次决心,而仍不敢把这心愿来实现。”

乘障

同“ 乘鄣 ”。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一:“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 戎 。” 唐 王维 《出塞作》诗:“护羌校尉朝乘障,破虏将军夜渡 辽 。” 明 杨慎 《出关》诗:“飞将殊勛犹下吏,书生乘障敢辞艰。” 清 谈迁 《北游录·纪咏下》:“停舟烦夜柝,乘障斥譙楼。”

和戎

(1).指与少数民族或别国媾和修好。《左传·襄公四年》:“公曰:‘然则莫如和戎乎?’对曰:‘和戎有五利焉。’” 南朝 宋 鲍照 《拟古》诗之二:“晚节从世务,乘障远和戎。” 宋 苏辙 《龙川别志》卷下:“诸将耻於无功,莫敢言和戎者。” 郁达夫 《杂感》诗之四:“策到和戎原辱国,功成不义反封侯。”

(2).犹和亲。指封建王朝与边境少数民族统治者结亲交好。 明 马銮 《明妃》诗:“安边无策始和戎,簫鼓含情出禁中。” 郁达夫 《咏史》之三:“马上琵琶出塞吟,和戎端的爱君深。”

解佩

见“ 解佩 ”。

(1).解下佩带的饰物。 汉 刘向 《列仙传·江妃二女》:“ 江妃 二女者,不知何所人也,出游於 江 汉 之湄,逢 郑交甫 ,见而悦之,不知其神人也,谓其僕曰:‘我欲下请其佩。’……遂手解佩与 交甫 。” 五代 李瀚 《蒙求》诗:“渊客泣珠, 交甫 解佩。” 宋 欧阳修 《玉楼春》词:“闻琴解珮神仙侣,挽断罗衣留不住。” 元 李裕 《次宋编修显夫南陌诗四十韵》:“ 楚 女窥墻日, 文园 病渴年。合欢连组带,解佩杂芳荃。” 清 钮琇 《觚賸·河东君》:“盖就新去故,喜极而悲,验裠之恨方殷,解珮之情逾切矣。”

(2).佩是古代文官朝服上的饰物,因谓脱去朝服辞官为“解佩”。《文选·鲍照<拟古>诗》:“解佩袭犀渠,卷袠奉卢弓。” 李周翰 注:“佩,文服也。犀渠,甲也。袠,书衣也。卢弓,征伐之弓。谓弃笔从戎也。”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卷上:“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娥入宠,再盼倾国。”

(3).《汉书·龚遂传》载: 宣帝 任 遂 为 勃海 太守,其地因岁饥,多盗劫。 遂 到任后,劝民务农桑,民有持带刀剑者,使卖剑买牛,卖刀买犊。后因以称买牛务农为“解佩”。 宋 苏轼 《侄安节远来夜坐》诗之三:“腰下牛闲方解佩,洲中奴长足为生。”参见“ 卖剑买牛 ”。

犀渠

(1).古代传说中的兽名。《山海经·中山经》:“﹝ 釐山 ﹞有兽焉,其状如牛,苍身,其音如婴儿,是食人,其名曰犀渠。” 袁珂 校注引 郝懿行 曰:“犀渠,盖犀牛之属也。”

(2).用犀皮制成的盾牌。语本《国语·吴语》:“建肥胡,奉文犀之渠。” 韦昭 注:“肥胡,幡也。文犀之渠,谓楯也。文犀,犀之有文理者。”《文选·左思<吴都赋>》:“家有鹤膝,户有犀渠,军容蓄用,器械兼储。” 刘逵 注:“犀渠,楯也。” 南朝 陈 徐陵 《梁贞阳侯重与王太尉书》:“霜戈雪戟,无非武库之兵;龙甲犀渠,皆是 云臺 之仗。”

(3).犀甲。《文选·鲍照<拟古>诗之三》:“解佩袭犀渠,卷袠奉卢弓。” 李周翰 注:“佩,文服也;犀渠,甲也。” 唐 皎然 《相和歌辞·从军行》:“誓师张虎落,选将擐犀渠。”

(4).借指战士或戎事。 宋 杨万里 《晚立普明寺门时已过立春去除夕三日尔将归有叹》诗:“边头犀渠未晏眠,天不雨粟地流钱。” 明 皇甫汸 《从军行寄赠杨用修》:“被命事犀渠,差胜下蚕室。”

卢弓

黑色弓。古代诸侯有大功,则天子赐予黑色弓矢,以之象征征伐之权。《书·文侯之命》:“彤弓一,彤矢百,卢弓一,卢矢百。” 孔 传:“卢,黑也。诸侯有大功,赐弓矢,然后专征伐。”《文选·鲍照<拟古诗>之三》:“解佩袭犀渠,卷袠奉卢弓。” 李周翰 注:“卢弓,征伐之弓。”《梁书·武帝纪上》:“公跨躡 嵩 溟,陵厉区宇,譬诸日月,容光必至,是用锡公彤弓一,彤矢百,卢弓十,卢矢千。”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女乙 来点灯了,对面墙上挂着的彤弓、彤矢、卢弓、卢矢、弩机、长剑、短剑,便都在昏暗的灯光中出现。”

愿力

(1).佛教语。誓愿的力量。多指善愿功德之力。 南朝 梁 沉约 《千佛赞》:“参差各随,愿力密迹。” 唐 刘禹锡 《唐故衡岳大师湘潭唐兴寺俨公碑》:“呜呼!岂生能全吾真,故死不速朽,将有愿力耶!” 宋 范成大 《福胜阁》诗:“劫火不能侵愿力,岿然独似 汉 灵光 。”

(2).泛指意愿之力。 张难先 《日知会始末》:“类皆道德高尚,愿力弘大,当能本 基督 救世之旨,同情吾辈。”

不及

(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几年前

(2)

赶不上,来不及

躲避不及

后悔不及

(3)

够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为对风采的描绘…,这部书是其他任何书都不及的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