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仙歌

作者:晁端礼 朝代:宋代

洞仙歌原文

年时此际,向扁舟同载。
风送征帆暮天外。
对沙汀宿鹭,与波上轻鸥,双双处,相唤相呼自在。
如今重整棹,烟景依然,谁念轻分绣罗带。
向蓬窗独坐,不觉徊徨,鸥与鹭、想一齐惊怪。
怎生得、今宵梦还家,又譬如秉烛,夜阑相对。

诗词问答

问:洞仙歌的作者是谁?答:晁端礼
问:洞仙歌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洞仙歌是什么体裁?答:词
问:晁端礼的名句有哪些?答:晁端礼名句大全

晁端礼洞仙歌书法欣赏

晁端礼洞仙歌书法作品欣赏
洞仙歌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年时

1.当年,往年时节。 2.岁月;年代。 3.方言。去年。 4.指历法的年月时日。 5.年头,年份。

此际

此时,这时候。 宋 秦观 《满庭芳》词:“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 清 李渔 《奈何天·密筹》:“生平絶少皱眉时,此际偏教愁絶。”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我们到了那个时节,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还有什么好处呢!咱家想到此际,把做官的念头丢了,只想把我们的同种救出苦海。”

扁舟

小船

一叶扁舟

扁舟寻钓翁。——唐· 李白《还山留别金门知己》

同载

共同乘坐车或船。 汉 司马迁 《报任少卿书》:“昔 卫灵公 与 雍渠 同载, 孔子 适 陈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晋文帝 与二 陈 共车过,唤 钟会 同载。” 唐 刘餗 《隋唐嘉话》卷中:“罢酒,主悦甚, 薛 未及就马,遽召同载而还。” 宋 曾巩 《发松门寄介甫》诗:“故人曾期此同载,捨櫂直抵 云山 游。”

征帆

指远行的船。 南朝 梁 何逊 《赠诸旧游》诗:“无由下征帆,独与暮潮归。” 宋 张先 《离亭宴》词:“更上玉楼西,归雁与征帆共远。” 清 黄燮清 《吴江妪》诗:“征帆自北来,晚泊 吴江 湄。”

暮天

(1).傍晚的天空。 唐 王昌龄 《潞府客亭寄崔凤童》诗:“秋月对愁客,山鐘摇暮天。” 唐 顾非熊 《成名后将归茅山酬群公见送》诗:“暮天行雁断,晓渡落潮寒。” 鲁迅 《故事新编·奔月》:“ 嫦娥 正在看着圆窗外的暮天。”

(2).指傍晚的天气。 宋 沉遘 《五言次韵和景彝<秋兴>》:“暑随朝雨尽,凉入暮天多。”

沙汀

水边或水中的平沙地。 南朝 梁 江淹 《灵丘竹赋》:“鬱春华於石岸,赩夏彩於沙汀。” 宋 陆游 《小舟》诗:“云气分山迭,沙汀蹙浪痕。” 清 沉树本 《浴象行》:“鼓声初歇人语寂,并立沙汀卸羈绊。” 张资平 《她怅望着祖国的天野》一:“八分满的月轮,跑出松林上面来了。她照在沿海岸线一带沙汀上,和雪一样的白。”

宿鹭

栖息的鹭。 唐 郑谷 《江际》诗:“万顷白波迷宿鷺,一林黄叶送残蝉。” 宋 范成大 《初归石湖》诗:“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鷺孤明菱叶中。” 明 高启 《新荷》诗:“叶低浮水上,茎弱裊风前,乍覆游鱼戏,难藏宿鷺眠。”

双双

(1).相并;成双。《公羊传·宣公五年》:“‘冬, 齐 高固 及子 叔姬 来。’何言乎 高固 之来?言 叔姬 之来,而不言 高固 之来,则不可。 子公羊子 曰:其诸为其双双而俱至者与?” 何休 注:“言其双行匹至,似於鸟兽。” 唐 权德舆 《秋闺月》诗:“稍映妆臺临綺窗,遥知不语泪双双。”《儿女英雄传》第十回:“説着便自己过去,扶了 张姑娘 同 安公子 站齐了,双双磕下头去。” 茅盾 《脱险杂记》十八:“那两个蹲在地上的挑夫好像触了电,一下子就双双跳了起来,而且抢过我们的行李,就要上挑了。”

(2).一对对。 南朝 梁 简文帝 《咏蝶》:“復此从风蝶,双双花上飞。” 宋 柳永 《安公子》词:“拾翠汀洲人寂静,立双双鸥鷺。”《西游记》第二十回:“崖前有怪石双双,林内有幽禽对对。”

相唤

(1).亦作“ 相叫 ”。拱手报名,行相见礼。俗称“唱喏”。 宋 周遵道 《豹隐纪谈》:“冬至后云:一九、二九,相唤不出手。”《古今小说·新桥市韩五 * 情》:“ 吴山 与 金奴 母子相唤罢,到里面坐定吃茶。”《清平山堂话本·西湖三塔记》:“ 卯奴 道:‘我得这官人救我在这里。’婆婆与 宣赞 相叫。请婆婆吃茶。”《警世通言·三现身包龙图断冤》:“ * 里兀自见押司着了皂衫,袖着文字归来,老媳妇和押司相叫来。”

(2).互相呼唤。 唐 韦应物 《听莺曲》:“东方欲曙花冥冥,啼鶯相唤亦可听。” 前蜀 毛文锡 《喜迁莺》词:“锦翼鲜,金毳软,百转千娇相唤。”

自在

(1) 自由;无拘束

自在娇莺恰恰啼。——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无家身自在,时得到莲宫。——唐· 李咸用《游寺》

(2) 安闲自得,身心舒畅

他心中好不自在

(3) 心离烦恼的系缚,通达无碍

如今

在这些日子里;现在,当今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

如今咱们山村也有了自己的大学生

整棹

驶船。 唐 谷神子 《博异志·白幽求》:“与徒侣数十人,为风所飘,南驰两日两夜,不知几千万里。风稍定,徐行,见有山林,乃整棹望之。”

烟景

(1) 云霭、烟雾缭绕的景色

峨嵋的烟景令人留连忘返

(2) 美丽的景色

依然

照往常,依旧

依然如故

依然有效

罗带

(1).丝织的衣带。 隋 李德林 《夏日》诗:“微风动罗带,薄汗染红粧。”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四九:“姊妹隔花催送客,尚拈罗带不开门。”

(2).喻曲折的河流。 唐 白居易 《宅西有流水小楼临玩》诗:“水色波文何所似?麴尘罗带一条斜。” 宋 苏轼 《白鹤峰新居欲成夜过西邻翟秀才》诗之一:“繫闷岂无罗带水,割愁还有剑芒山。”

独坐

(1).一个人坐着。旧题 汉 李陵 《答苏武书》:“独坐愁苦,终日无覩。” 唐 王维 《竹里馆》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復长啸。” 清 方文 《宛陵雨中访蔡四芹溪》诗:“与其独坐愁心烦,何如赤脚著短褌。”

(2).专席而坐。亦谓骄贵无匹。《后汉书·宣秉传》:“ 光武 特詔御史中丞与司隶校尉、尚书令会同并专席而坐,故京师号曰‘三独坐’。”《后汉书·宦者传·单超》:“其后四侯转横,天下为之语曰:‘ 左 回天, 具 独坐, 徐 卧虎, 唐 两墯。’” 李贤 注:“独坐言骄贵无偶也。”

(3). 唐 人因《后汉书·宣秉传》中“三独坐”之事,遂以“独坐”为御史中丞别名。 唐 杜甫 《奉送郭中丞兼太仆卿充陇右节度使》诗:“通籍微班忝,周行独坐荣。”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三》:“ 李 寻为独坐,三臺肃畏,而升相府。” 宋 洪迈 《容斋四笔·官称别名》:“ 唐 人好以宅名标榜官称……中丞为独坐,为中宪。”

不觉

(1)

(2)

没有发觉,没有感觉到

一路景物极佳,也就不觉路途遥远

(3)

想不到,无意之间

天天作诗著文,天长日久不觉已是著述颇丰

(4)

不禁,不由得

他们两双眼好像无意中碰在一起时,两个都不觉红了脸。——扬沫《青春之歌》

徊徨

徘徊彷徨。形容惊悸不安或心神不定。 蔡邕 《琴操》卷下引 汉 王嫱 《怨旷思惟歌》:“虽得餧食,心有徊徨。”《旧唐书·刘仁轨传》:“怪望既多,徊徨失据。” 元 揭傒斯 《得程翰林扬州消息》诗:“晷景倐易流,悲来但徊徨。”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西湖主》:“生徊徨终夜,危不自安。”

一齐

同时

惊怪

惊讶;惊异

日食、月食是正常现象,用不着惊怪

怎生

(1) 怎样;怎么

怎生不捎带个字儿来?

(2) 务必;无论如何

小生有一简,怎生烦小娘子送去

今宵

今夜。 南朝 陈 徐陵 《走笔戏书应令》诗:“今宵花烛泪,非是夜迎人。” 唐 雍陶 《宿嘉陵驿》诗:“今宵难作 刀州 梦,月色江声共一楼。”

还家

(1).回家。《后汉书·臧洪传》:“ 中平 末,弃官还家,太守 张超 请为功曹。” 唐 韩愈 《送进士刘师服东归》诗:“还家虽闕短,指日亲晨飱。”《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满生 ﹞行至 汴梁 中牟 地方,有个族人在那里做主簿,打点去与他寻些盘费还家。”

(2).归还农家。 陈残云 《南大门风光·河畔飘起红旗》:“土改的锣鼓声,和贫苦农民‘土改还家’的欢笑声,震荡了 深圳 南岸劳苦者的心声,有些人回到家乡,分到了土地,安居乐业搞生产。” 周立波 《暴风骤雨》第二部六:“咱们挖地主财宝是要咱们的血汗帐,是财宝还家。”

(3).指把农作物收获回来。 刘澍德 《拔旗》:“附带还有一条:注意不要抛撒,保证颗粒还家。”

譬如

(1) 举个例子,打个比方;例如

(2) 比如,好比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宋· 苏轼《教战守策》

秉烛

谓持烛以照明。 唐 孟浩然 《春初汉中漾舟》诗:“良会难再逢,日入须秉烛。” 宋 梅尧臣 《送道损司门》诗:“朝看不足暮秉烛,何暇更寻桃与杏。”《三国演义》第七七回:“起坐内室,秉烛看书。”《红楼梦》第一一四回:“丫头秉烛伺候。”

夜阑

夜将尽;夜深

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期。——蔡琰《胡笳十八拍》

夜阑更秉烛,相对成梦寐。——杜甫《羌村》

夜阑人静

相对

(1) 面对面;相向

大与小相对

(2) 非绝对的(跟“绝对”相对)

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3) 比较来说

相对不错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