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炭

作者:苏辙 朝代:宋代

买炭原文

苦寒搜病骨,丝纩莫能御。
析薪燎枯竹,勃郁烟充宇。
西山古松栎,材大招斤斧。
根槎委溪谷,龙伏熊虎踞。
挑抉靡遗余,陶穴付一炬。
积火变深黳,牙角犹愤怒。
老翁拥破毡,正昼出无屦。
百钱不满篮,一坐幸至莫。
御炉岁增贡,圆直中常度。
闾阎不敢售,根节姑付汝。
升平百年后,地力已难富。
知夸不知啬,俯首欲谁诉。
百物今尽然,岂为一炭故。
我老或不及,预为子孙惧。

诗词问答

问:买炭的作者是谁?答:苏辙
问:买炭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苏辙的名句有哪些?答:苏辙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苦寒

极端寒冷;严寒

病骨

指多病瘦损的身躯。 唐 李贺 《示弟》诗:“病骨犹能在,人间底事无。” 宋 苏轼 《浴日亭》诗:“已觉苍凉苏病骨,更烦沆瀣洗衰颜。” 宋 陆游 《晚归》诗:“病骨羸将折,昏眸困欲眠。” 明 于谦 《登楼书兴》诗:“暮景侵寻欺病骨,秋霜容易上华巔。”

丝纩

(1).丝和丝绵。《周礼·天官·典丝》:“丧纪,共其丝纊组文之物。”《管子·轻重乙》:“大夏且至,丝纊之所作,此之谓夏之秋。” 元 赵孟頫 《题耕织图》诗之二四:“蚕出易脱壳,丝纊亦倍收。”

(2).单指丝绵。 唐 徐凝 《送寒岩归士》诗:“不挂丝纊衣,归向寒巖栖。”

析薪

(1).劈柴。《诗·小雅·小弁》:“伐木掎矣,析薪扦矣。”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 宋 邵雍 《渔樵问对》:“乃析薪烹鱼而食之,飫而论《易》。” 叶圣陶 《穷愁》:“母遂復醒,闻其子析薪声,知子已起。”

(2).《诗·齐风·南山》:“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 孔颖达 疏:“言析薪之法如之何乎?非用斧不能斫之,以兴娶妻之法如之何乎,非使媒不能得之。”后因以指作媒。《好逑传》第十三回:“何竟不闻,而乃自遣尺书为析薪之用,不亦太褻乎!”

(3).《左传·昭公七年》:“古人有言曰:其父析薪,其子弗克负荷。 施 ( 丰施 )将惧不能任其先人之禄。”后因以谓继承父业。《三国志·魏志·王肃传论》:“ 王朗 文博富赡…… 王肃 亮直多闻,能析薪哉!”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十一:“ 陈省斋 先生继其父,署守 镇江 。余代作对联云:‘守郡继先人,问 江 水长流,剩几个当年父老;析薪绵世泽,愿黄堂少住,留一枝此日甘棠。’”

枯竹

(1).残旧的竹简。泛指古旧典籍。 汉 桓宽 《盐铁论·利议》:“诸生无能出奇计,远图 匈奴 安边境之策,抱枯竹,守空言,不知趋舍之宜,时世之变,议论无所依。”

(2).干枯的竹子。 宋 梅尧臣 《欧阳永叔王原叔同过弊庐值出不及见》诗:“枯竹为门扉,不可容车輢。”

勃郁

亦作“ 勃欝 ”。1.风回旋貌。《文选·宋玉<风赋>》:“夫庶人之风,塕然起於穷巷之间,堀堁扬尘,勃鬱烦寃,衝孔袭门。” 李善 注:“勃鬱烦寃,风迴旋之貌。” 宋 沉遘 《七言和君倚景灵行》:“风尘勃欝千丈高,素衣化緇双眦塞。” 清 曹寅 《春寒偶题》诗:“无边勃鬱东风意,遽许青红眩太阳。”

(2).指龙蛇盘屈的样子。 唐 温庭筠 《郭处士去瓯歌》:“太平天子驻云车,龙鑪勃鬱双蟠拏。”

(3).茂盛;旺盛。 宋 苏轼 《南行前集叙》:“山川之有云,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鬱而见於外。” 明 胡应麟 《诗薮·国朝上》:“东西二京,人文勃鬱。”《中国同盟会宣言》:“吾党义烈之士,对兹山河,雄心勃鬱,其亦力任艰巨,以光吾国而发挥其种性乎。”

西山

(1).西方的山。《易·随》:“王用享于西山。”引申为日入处。 汉 王粲 《从军诗》之三:“白日半西山,桑梓有餘暉。”《文选·李密<陈情事表>》:“但以 刘 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李善 注引 扬雄 《反骚》:“临 汨罗 而自陨兮,恐日薄於西山。”

(2).山名。指 首阳山 。在今 山西省 永济县 南。相传 伯夷 、 叔齐 隐居于此。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八:“是以吞纵之彊不能反蹈海之志,漂櫓之威不能降 西山 之节。”参见“ 西山饿夫 ”。

(3).山名。在 江西省 新建县 西,一名 南昌山 ,即古 散原山 。 唐 王勃 《滕王阁序》:“画栋朝飞 南浦 云,珠帘暮捲 西山 雨。”

(4).山名。在 四川省 北部,为 岷山 主峰。也称 雪岭 。 唐 李白 《思边》诗:“今岁何时妾忆君, 西山 白雪暗 秦 云。” 唐 杜甫 《野望》诗:“ 西山 白雪 三城 戍, 南浦 清江 万里桥 。”

(5).山名。 北京市 西郊群山的总称。南起 拒马山 ,西北接 军都山 。有 百花山 、 灵山 、 妙峰山 、 香山 、 翠微山 、 卢师山 、 玉泉山 等峰,林泉清幽,为京郊名胜地。

(6).山名。在 云南省 昆明市 西南, 滇池 西岸,一称 睡佛山 。有 华亭寺 、 太华寺 、 三清阁 、 龙门 诸胜和 聂耳 墓、 李公朴 的衣冠冢。风景优美,有“睡美人”之称。

(7).山名。在 江苏省 吴县 西南,即 洞庭西山 ,古称 包山 ,为 太湖 中最大岛屿。有 缥缈峰 、 销夏湾 、 林屋洞 诸名胜。

大招

(1).古乐名。即《大韶》。 汉 蔡邕 《独断·五帝三代乐之别名》:“ 舜 曰《大韶》,一曰《大招》。”

(2).《楚辞》篇名。相传为 屈原 所作。或云 景差 作。 王夫之 解题云:“此篇亦招魂之辞。略言魂而繫之以大,盖亦因 宋玉 之作而广之。”后用以泛指招魂或悼念之辞。 清 钱谦益 《<陈乔生诗集>序》:“ 乔生 为我写一通焚之 文忠 墓前,以当‘大招’。” 清 蒋士铨 《一片石·祭碑》:“儿孙拜墓携村酒,旌节临江赋‘大招’。” 清 龚自珍 《水调歌头》词:“一掬‘大招’泪,洒向暮云间。”

斤斧

(1).斧头。《管子·乘马》:“其木可以为棺,可以为车,斤斧得入焉。” 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凡木结根於灵山,而 匠石 为之寝斤斧。” 宋 苏轼 《筑高丽亭馆一绝》:“簷楹飞舞垣墙外,桑柘萧条斤斧餘。” 郭沫若 《洪水时代》诗:“ 夏禹 ,只把手中的斤斧暂停,笑说道:‘那只是虚无的幻影!’”

(2).指兵器。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七:“ 宣宗 索 赵嘏 诗,其卷首有《题秦皇诗》,其略云:‘徒知六国随斤斧,莫有羣儒定是非。’”

(3).请人修改诗文的敬辞。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又窥诸公所赋,何以措手,然旨命丁寧,亦勉率成篇,并自写上呈,所谓将勤补拙,更乞斤斧,免貽众誚。”参见“ 斧正 ”。

溪谷

山与山之间低陷的地方

虎踞

(1).如虎之蹲踞。比喻人物威武。 宋 李石 《续博物志》卷十:“ 商容 与 殷 民观 周 师之入……见 太公 ,曰:‘吾新君也。’ 容 曰:‘非也。其人虎踞而鹰趾,当敌将众,威怒自倍。’”

(2).喻指地形的雄壮险要。《太平御览》卷一五六引 晋 张勃 《吴录》:“ 刘备 曾使 诸葛亮 至京,因观 秣陵 山阜,乃嘆曰:‘ 钟山 龙蟠, 石头 虎踞,帝王之宅也。’” 唐 李白 《金陵歌送别范宣》:“ 石头 巉巖如虎踞,凌波欲过沧 江 去。”

(3).形容怪石雄伟之状。 唐 王绩 《游北山赋》:“石当阶而虎踞,泉度牖而龙吟。”

挑抉

(1).犹挑剔。《太平广记》卷四九○引旧题 唐 王洙 《东阳夜怪录》:“章句之道,本非所长,却是 朱八 无端挑抉吾短。” 宋 苏轼 《游杭州山》诗:“诗人工讥病,此欲恣挑抉。”

(2).犹挖掘。 宋 苏辙 《买炭》诗:“挑抉靡遗餘,陶穴付一炬。”

遗余

剩馀;遗留。《后汉书·郭伋传》:“赐宅一区,及帷帐钱穀,以充其家, 伋 輒散与宗亲九族,无所遗餘。” 唐 元稹 《唐南阳郡王赠某官碑文铭》:“十月十二日 錡 就擒,从乱者无遗餘。” 元 姚燧 《颍州万户邸公神道碑》:“从战万里,清楚以 吴 ,归抚其躯,矢石遗餘。” 清 焦袁熹 《杂诗》:“旧业无遗餘,生意久夭枉。”

陶穴

(1).古代凿地而成的土室。《诗·大雅·緜》:“ 古公亶父 ,陶復陶穴,未有家室。” 毛 传:“陶其壤而穴之。” 郑玄 笺:“凿地曰穴,皆如陶然。” 高亨 注:“向下掏的洞叫做穴,即地洞。”《太平御览》卷六一八引 晋 伏滔 《北征记》:“ 皇天坞 北,古时陶穴。 晋 时有人逐狐入穴,行十里许,得书二千餘卷。” 清 孙枝蔚 《避乱杂述》诗之一:“夜行昼仍伏,陶穴暂可处。不道腹中饥,但言行路苦。”

(2).指墓穴。 宋 苏轼 《次韵定慧钦长老见寄》之六:“依山作陶穴,掩此暴骨横。” 宋 苏轼 《徐州祭枯骨文》:“暴骨累累,见之酸辛,为卜广宅,陶穴宽温,相从归安,各反其真。”

积火

(1).积久焚烧的大火。 晋 干宝 《搜神记》卷一:“ 封子 积火 * ,而随烟气上下,视其灰烬,犹有其骨。” 唐 韩愈 孟郊 《赠剑客李园联句》:“天地有灵术,得之者惟君;筑炉地区外,积火烧氛氲。” 唐 杜牧 《杭州新造南亭子记》:“其尤怪者,狱广大千百万亿里,积火烧之,一日凡千万生死,穷亿万世无有间断。”

(2).邪火内积。中医谓火为致病因素之一。 清 查慎行 《齿痛借用昌黎韵》:“寧知衰老候,疾苦不由己。积火坏陈齦,浮阳发頽骫。”

牙角

(1).牙齿和角。 唐 韩愈 《月蚀诗效玉川子作》:“东方青色龙,牙角何呀呀!” 唐 陆龟蒙 《杂讽》诗之一:“蛟龙在怒水,拔取牙角弄。”

(2).犹锋芒。 唐 韩愈 《蓝田县丞厅壁记》:“则尽枿去牙角,一躡故跡,破崖岸而为之。”

(3).喻党羽。《新唐书·逆臣传中·朱泚》:“ 泚 之来, 滔 摄后务,稍稍翦落 泚 牙角。”

(4).喻端绪。 章炳麟 《原学》:“其材性发舒,亦往往有长短。短者执旧不能发牙角,长者以向之一得今之十。”

愤怒

非常气愤(激动到极点)

老翁

(1) 老年男子

(2) 父亲

正昼

犹言大白天。《晏子春秋·杂上十一》:“ 景公 正昼被髮,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史记·奄策列传》:“正昼无见,风雨晦冥。” 唐 韩愈 《猛虎行》:“正昼当谷眠,眼有百步威。” 元 王祯 《农书》卷十六:“蚕时昼夜之间,大概亦分四时。朝暮类春秋,正昼如夏,夜深如冬。”

不满

(1).不充满。《管子·宙合》:“盛而不落者未之有也。故有道者不平其称,不满其量。”

(2).不满足;不满意。 唐 韩愈 《上郑尚书相公启》:“敢避其烦黷,怀不满之意于受恩之地哉?”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苏黄诗品》:“ 苏文忠 作诗,常云效 山谷 体。世因谓 苏 极推 黄 ,而 黄 每不满 苏 诗。”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八章:“另一个婆姨不满她这种说法。”

一坐

(1).犹今一跪。古人“坐”如今跪,惟不直伸。《礼记·王制》:“八十拜君命,一坐再至。” 孔颖达 疏:“其受君命之时,理须再拜,不堪为劳,一坐於地,而首再至於地。”

(2).指全部在座的人。《史记·孝武本纪》:“ 少君 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尝从 武安侯 饮,坐中有年九十餘老人, 少君 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时从其大父行,识其处,一坐尽惊。”《新唐书·杨师道传》:“帝曰:‘闻公每酣赏,捉笔赋诗,如宿构者,试为朕为之。’ 师道 再拜,少选輒成,无所窜定,一坐嗟伏。”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寇莱公 在中书,与同列戏云:‘水底月为天上月’,未有对。而会 杨大年 适来白事,因请其对。 大年 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的对。”

(3).一个座位。《晋书·礼志上》:“明堂南郊,宜除五帝之坐。五郊改五精之号,皆同称昊天上帝,各设一坐而已。”《宋史·礼志二》:“帝坐止三,紫微、太微者已列第二等,唯天市一坐在第三等。”

御炉

亦作“ 御鑪 ”。御用的香炉。 唐 柳宗元 《省试观庆云图诗》:“抱日依龙袞,非烟近御炉。” 前蜀 薛昭蕴 《小重山》词之二:“忆昔在 昭阳 ,舞衣红綬带,绣鸳鸯,至今犹惹御炉香。” 宋 黄庭坚 《乞姚花》诗之二:“乞取好花天上看,宫衣黄带御鑪风。”

常度

(1) 日常的态度

失其常度

(2) 一定的法度、规则

天有常度,地有常形

闾阎

(1).里巷内外的门。后多借指里巷。《史记·平準书》:“守閭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 唐 白居易 《湖亭望水》诗:“岸没閭阎少,滩平船舫多。” 清 薛福成 《应诏陈言疏》:“以臣所见,閭阎十室九空,而百物昂贵,小民奔走拮据,艰於生计。”

(2).泛指民间。《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论》:“ 甘茂 起 下蔡 閭阎,显名诸侯,重彊 齐 楚 。”《梁书·处士传·何胤》:“顷者学业沦废,儒术将尽,閭阎搢绅,尠闻好事。” 宋 司马光 《涑水记闻》卷五:“皆言衣食于官久,不愿为农,又皆习弓刀,一旦散之閭阎,必皆为盗贼。” 章炳麟 《驳建立孔教议》:“未尝普施閭阎,貤及謡俗。”

(3).借指平民。《史记·李斯列传论》:“ 李斯 以閭阎歷诸侯,入事 秦 。” 唐 刘禹锡 《同州谢上表》:“閭阎凋瘵,远近共知。” 孙中山 《军政府宣言》:“以卫国保种自任,战士不爱其命,闾阎不惜其力,则革命可成。”

不敢

(1)

没有胆量,没有勇气做某事

他不敢拒绝妻子的要求

(2)

不要

有事同众人好好商量嘛,可不敢一说话就瞪眼

(3)

谦词,不敢当

贵姓?不敢当,姓盛。——周立波《山乡巨变》

根节

犹关键,关节。 唐 孔颖达 《<春秋正义>序》:“其经注易者,必具饰以文辞,其理致难者乃不入其根节。” 宋 王禹偁 《监察御史米府君墓志铭》:“于时 陕 郊有逋民,本府有咸务, 左冯 有旱灾,皆别勑委公,按覆其事,操刃决滞,根节迎解。” 清 洪昇 《长生殿·补恨》:“怎忘得定情盒那根节。”

升平

太平

升平之世

歌舞升平

百年

(1) 指很多年

百年老屋,尘泥渗漉。——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百年大计

(2) 指人的一生;一辈子

百年之后,即死了以后

地力

土壤肥力,土壤供应作物营养的能力

不知

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

俯首

(1) 低下头

俯首做画

(2) 比喻顺从

俯首听命

百物

犹万物。亦指各种货物。《礼记·祭法》:“ 黄帝 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财, 顓頊 能脩之。” 汉 王符 《潜夫论·务本》:“六畜生於时,百物聚於野,此富国之本也。” 唐 韩愈 《独钓》诗之四:“秋半百物变,溪鱼去不来。” 明 李诩 《戒庵老人漫笔·清明上河图》:“店肆所鬻,则若酒若饌若香若药若杂货百物,皆有题扁名氏,字画纤细,几至不可辨识。” 鲁迅 《华盖集续编·有趣的消息》:“向来所遭遇的呢,借了 安特来夫 的话来说,是‘没有花,没有诗’,就只有百物昂贵。”

尽然

(1) 完全如此

未必尽然

(2) 完全对

你以为他说的都是真事,恐怕也不尽然吧

不及

(1)

不如,比不上

不及50几年前

(2)

赶不上,来不及

躲避不及

后悔不及

(3)

够不上

(4)

未被接近

作为对风采的描绘…,这部书是其他任何书都不及的

子孙

(1) 儿子和孙子

子孙荷担者三夫。——《列子·汤问》

(2) 泛指后代

子孙相继为王。——《战国策·赵策》

(3) 又

子孙侯者。

人主之子孙。

远者及其子孙。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