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祀圜丘歌 昭夏

作者:庾信 朝代:南北朝

周祀圜丘歌 昭夏原文

日至大礼。
丰牺上辰。
牲牢修牧。
茧栗毛纯。
俎豆斯立。
陶匏以陈。
大报反命。
居阳兆日。
六变鼓钟。
三和琴瑟。
俎奇豆偶。
惟诚惟质。

诗词问答

问:周祀圜丘歌 昭夏的作者是谁?答:庾信
问:周祀圜丘歌 昭夏写于哪个朝代?答:南北朝
问:庾信的名句有哪些?答:庾信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日至

(1).指夏至或冬至。古人认为,天行赤道(天球赤道),日行赤道南北,于夏至运行到极北之处,于冬至运行到极南之处,故称日至。夏至日照最长,称长至;冬至日照最短,称短至。《左传·庄公二十九年》:“凡土功……日至而毕。” 杨伯峻 注:“日至,冬至。”《孟子·告子上》:“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时,皆熟矣。” 杨伯峻 译注:“日至,此指夏至。”

(2).天天来到。《墨子·尚贤中》:“夫治之法将日至者也。日以治之,日不什脩。”《史记·白起王翦列传》:“居三月,诸侯攻 秦 军急, 秦 军数却,使者日至。”

大礼

大关节目,与琐屑末务相对

大礼不辞小让。——《史记·项羽本纪》

丰牺

丰盛的祭品。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之三:“日至大礼,丰牺上辰;牲牢脩牧,茧栗毛纯。” 隋 牛弘 《俎入歌》:“骏奔咸会,供神有序;明酌盈樽,丰牺实俎。”《元史·礼乐志三》:“丰牺在俎,雅奏在庭。”

上辰

(1).上好的日子,良辰。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造神麴并酒等》:“主人某甲,谨以七月上辰,造作麦麴,数千百饼。” 石声汉 注:“上辰,是好日子。” 北周 庾信 《周祀圆丘歌》之三:“日至大礼,丰牺上辰。” 倪璠 注:“上辰言上吉之辰也。”

(2).农历每月上旬的辰日。《西京杂记》卷三:“正月上辰,出池边盥濯,食蓬饵,以祓妖邪。”《宋书·礼志二》:“旧説 后汉 有 郭虞 者,有三女。以三月上辰产二女,上巳产一女。二日之中,而三女并亡。”

牲牢

犹牲畜。《诗·小雅·瓠叶序》:“上弃礼而不能行,虽有牲牢饔餼,不肯用也。” 郑玄 笺:“牛羊豕为牲,繫养者曰牢。” 唐 杜甫 《有事于南郊赋》:“司门转致乎牲牢之繫,小胥专达乎悬位之使。” 金 元好问 《致乐堂记》:“故牲牢不加于菽水,三釜无羡乎万钟。” 清 昭槤 《啸亭续录·王文靖》:“公家训云:祭墓无以牲牢,惟以蔬果代之。”

茧栗

(1).形容牛角初生之状。言其形小如茧似栗。《礼记·王制》:“祭天地之牛,角茧栗;宗庙之牛,角握;宾客之牛,角尺。”《汉书·礼乐志》:“牲茧栗,粢盛香。” 颜师古 注:“言角之小,如茧及栗之形也。”

(2).借指牛犊。《国语·楚语下》:“郊禘不过茧栗,烝赏不过握把。”

(3).指植物的幼芽或蓓蕾。 宋 黄庭坚 《寄王定国》诗序:“往岁过 广陵 ,值早春,尝作诗云:……红药梢头初茧栗, 扬州 风物鬢成丝。” 宋 黄庭坚 《食笋》诗:“茧栗戴地翻,觳觫触墙坏。”

(4).古以小牛祭祀,因以“茧栗”泛指祭品。《三国志·魏志·王朗传》“进封 乐平 乡侯” 裴松之 注引《魏名臣奏》载 王朗 《节省奏》:“既违茧栗慤诚之本,扫地简易之指,又失替质而损文、避泰而从约之趣。”

俎豆

(1) 俎和豆,古代祭祀、宴会时盛肉类等食品的两种器皿

(2) 指奉祀

俎豆千秋

陶匏

(1).陶制的尊、簋、俎豆和壶等器皿。《礼记·郊特牲》:“扫地而祭,於其质也,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孔颖达 疏:“陶谓瓦器,谓酒尊及豆簋之属,故《周礼》旊人为簋。匏谓酒爵。”

(2).泛指实用而合于古制的器用。 汉 班固 《东都赋》:“女脩织絍,男务耕耘,器用陶匏,服尚素玄。” 宋 苏辙 《代南京留守贺南郊表》:“藁秸陶匏,致精微於德产;牺牲玉帛,来职贡於多方。” 清 黄宗羲 《<陆石溪先生文集>序》:“圜丘祭器,先生以为器用陶匏,牺尊则製作像牛,穴背置酒。”

(3).指古代乐器。 南朝 梁 萧统 《<文选>序》:“譬陶匏异器,并为入耳之虞;黼黻不同,俱为悦目之玩。”

(4).比喻教化。 唐 元稹 《郊天日五色祥云赋》:“苟顺夫人理之父子君臣,安知夫云物之赤黄苍黑?进我輦路,就我陶匏。”

大报

(1).谓遍祭天神。《礼记·郊特牲》:“大报天而主日也。” 郑玄 注:“大,犹徧也。天之神,日为尊。” 南朝 宋 颜延之 《迎送神歌》:“告成大报,受釐元神。”《宋史·乐志七》:“大报于帝,盛德升闻。”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明王敦大报, 泰畤 礼神君。”

(2).指大型的报纸。 鲁迅 《书信集·致韦素园》:“上月十七日, 上海 确似曾拘捕数十人,但我并不详知,此地的大报,也至今未曾登载。” 茅盾 《子夜》一:“底稿, 竹斋 在那里拟。五家大报一齐登!”

反命

复命。《周礼·春官·都宗人》:“国有大故,则令祷祠。既祭,反命于国。”《史记·仲尼弟子列传》:“ 子贱 为 单父 宰,反命於 孔子 。”《北史·周齐炀王宪传》:“ 宪 反命曰:‘诸破之而后食。’帝悦。”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徽宗荐严疏文》:“时 忠宣公 奉使未反命,滞留 冷山 ,遣使臣 沉珍 往 燕山 。”

兆日

谓设置祀日神坛。《周礼·春官·小宗伯》“四望四类亦如之” 汉 郑玄 注:“兆日于东郊。” 孙诒让 正义:“兆日,即为日坛之营域也。” 北周 庾信 《周祀圆丘歌》之三:“大报反命,居阳兆日。六变钟鼓,三和琴瑟。”

六变

谓乐章改变六次。古代祭百神,乐章变六次祭典始成。 晋 陆云 《移书太常府荐张赡》:“广乐九奏,必登昊天之庭;《韶》《夏》六变,必饗上帝之祀矣。” 宋 欧阳修 《明堂庆成》诗:“九筵严太室,六变导和声。” 明 唐顺之 《冬至南郊》诗:“声容六变合,海岳百灵纷。”

鼓钟

见“ 鼓鐘 ”。

亦作“ 鼓钟 ”。1.敲钟。《诗·小雅·鼓锺》:“鼓钟将将, 淮水 汤汤,忧心且伤。”

(2).鼓与钟。《淮南子·本经训》:“雷鸣之声,可以鼓钟写也。” 唐 鲍溶 《闻国家将行封禅聊抒臣情》诗:“山知槱柞新烟火,臣望簫韶旧鼓鐘。” 宋 苏轼 《大别方丈铭》:“我作铭诗,相其木鱼,与其鼓鐘。”

(3).山名。《山海经·中山经》:“东三百里,曰 鼓钟之山 , 帝臺 之所以觴百神也。” 郭璞 注:“举觴燕会,则於此山,因名为 鼓钟 也。”

(4).古代掌管鼓钟的官吏。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驳<实庵字说>》:“又请看《大克鼎》吧,所锡的不是有‘史,小臣,霝,龠,鼓钟’吗?霝就是灵,也就是巫。龠是籥师。鼓钟是司鼓钟的官。因为这三者都和史与小臣并列,故知必是同类。这是金文上以‘巫史吏职’为锡品的例子。”

三和

(1).三次调弦演奏。 北周 庾信 《周祀圜丘歌》之三:“六变鼓鐘,三和琴瑟。”

(2).指三种祭品。 北周 庾信 《周祀五帝歌》之六:“三和实俎,百味浮兰。”

(3). 元 明 俗语,喂牲口谓之撒和,三和谓喂料三次。 明 朱有燉 《香囊怨》第二折:“便驴骡也与他槽头细草添三和。”

琴瑟

指琴与瑟两种弦乐器。古代常合奏。也用以比喻夫妻感情和谐或兄弟、朋友的融洽情谊:琴瑟和谐。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