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学释奠同郭美命行分献礼毕周览桥门石鼓归

作者:朱国祚 朝代:明代

原文

上丁迟日丽,咸秩辟雍先。

释奠周官礼,安歌鲁国弦。

质明期敢后,分献典宜虔。

宿鸟初离树,残星尚在天。

百夫趋陛戟,万舞列宫悬。

次第陈牺象,从容执豆笾。

班居元老次,位近素王偏。

十子升堂旧,千春配享专。

循阶登降数,荐帛节文全。

小大从于迈,东西互折旋。

黄流才灌地,朱燎已生烟。

毕奏咸和曲,徐收广殿筵。

更衣辞鹭序,散胙得羊肩。

坦步桥门外,偕行猎碣边。

形模度科臼,岁月昧成宣。

已免风霜剥,无愁钟𥲤迁。

四诗虽絓漏,终古自流传。

坐久趖松日,归来并杏鞯。

协恭良不易,同调最相怜。

好琢燕山石,题名庙学壖。

诗词问答

问:《太学释奠同郭美命行分献礼毕周览桥门石鼓归涂成二十韵》的作者是谁?答:朱国祚
问:该诗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该诗是什么体裁?答:五排
问:朱国祚的名句有哪些?答:朱国祚名句大全

注释

1. 五言排律 押先韵 出处:御选明诗卷九十四

参考注释

上丁

(1).农历每月上旬的丁日。《礼记·月令》:“﹝仲春之月﹞上丁,命乐正习舞,释菜。”又“﹝季秋之月﹞上丁,命乐正入学习吹。” 郑玄 注:“为将饗帝也。春夏重舞,秋冬重吹也。” 孔颖达 疏:“其习舞吹必用丁者,取其丁壮成就之义,欲使学者艺业成故也。”自 唐 以后,历代王朝规定每年仲春(二月)、仲秋(八月)的上丁之日为祭祀 孔子 的日子。 唐  刘禹锡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四海郡县咸以春、秋上丁有事 孔子 庙,其礼不应于古,且非 孔子 意也。”《清史稿·选举二》:“太后、皇上万寿节,至圣先师 孔子 诞日,春、秋上丁释奠,为庆祝日。”

(2).壮丁。《南齐书·柳世隆传》:“﹝ 沉攸之 ﹞仍蹙迫羣 蛮 ,骚扰山谷,扬声讨伐,尽户上丁。”

迟日

《诗·豳风·七月》:“春日迟迟。”后以“迟日”指春日。 唐  皇甫冉 《送钱唐骆少府赴制举》:“迟日未能销野雪,晴花偏自犯江寒。” 清  纳兰性德 《满江红·茅屋新成》词:“一身还被浮名束,误东风迟日杏花天,红牙曲。”

待后几天;过几天。 清  采蘅子 《虫鸣漫录》卷二:“作符诵咒,迟日全愈。”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梁生》:“媪輒醉饱,嘱女:‘善侍夫子,无念老身,迟日当来餪也。’出门径去。” 鲁迅 《书信集·致孙伏园》:“容迟日奉上,意者尚不急急也。” 冰心 《我们太太的客厅》:“这几本书可否借我一读?迟日我再送来。”

咸秩

谓皆依次序行事。《书·洛诰》:“王肇称 殷 礼,祀於新邑,咸秩无文。”《文选·扬雄<剧秦美新>》:“夫改定神祇上仪也,钦修百祀咸秩也。” 张铣 注:“谓敬修百祀皆得秩序也。” 南朝  梁  陆倕 《石阙铭》:“一介之才必记,无文之典咸秩。”《宋史·乐志八》:“备物咸秩,柔祇格思。”

辟雍

亦作“ 辟雝 ”。辟,通“ 璧 ”。本为 西周 天子所设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 东汉 以后,历代皆有辟雍,除 北宋 末年为太学之预备学校(亦称“外学”)外,均为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 汉  班固 《 * 通·辟雍》:“天子立辟雍何?所以行礼乐宣德化也。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於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穀水》:“又逕明堂北, 汉光武  中元 元年立,寻其基构,上圆下方,九室重隅十二堂, 蔡邕 《月令章句》同之,故引水于其下,为辟雝也。” 元  方行 《送贾彦临训导霍邱》诗:“承恩自合归 宣室 ,论道安能老辟雍?” 清  钱泳 《履园丛话·碑帖·周石鼓文》:“ 高宗  纯皇帝 以 乾隆 庚戌亲临辟雍,见石鼓漫泐,为立重栏,以蔽风雨。”

释奠

古代在学校设置酒食以奠祭先圣先师的一种典礼。《礼记·王制》:“出征执有罪,反释奠于学,以讯馘告。”《礼记·文王世子》:“凡学,春官释奠于其先师,秋冬亦如之。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 郑玄 注:“释奠者,设荐饌酌奠而已。”《北史·周纪下·太祖文帝》:“二月丁巳,帝幸路门学,行释奠礼。” 宋  欧阳修 《大理寺丞狄公墓志铭》:“乃修 孔子 庙,作礼器,与其邑人春秋释奠而兴于学。”参见“ 舍3奠 ”。

官礼

官府的礼法。《管子·侈靡》:“官礼之司,昭穆之离,先后功器,事之治,尊鬼而守故。战事之任,高功而下死。本事,食功而省利。劝臣,上义而不能与小利,五官者,人争其职,然后君闻。”

安歌

神态安详地歌唱。《楚辞·九歌·东皇太一》:“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 王夫之 通释:“安歌,声出自然。” 南朝  梁  任昉 《出郡传舍哭范仆射》诗:“寧知安歌日,非君撤瑟晨。” 唐  羊士谔 《乾元初赋诗十四韵刻于石壁》:“横吹多凄调,安歌送好音。”

质明

天刚亮的时候。质,正

质明避哨竹林中。——宋· 文天祥《

质明启钥。——清· 方苞《狱中杂记》

分献

古代祭祀,向配饗者行献爵献帛礼。与“正献”相对而言。 唐  王勃 《拜南郊颂》:“玉觴分献,金錞畅矩。青帝鸣琴,朱灵会舞。”《宋史·礼志二》:“若夫公卿分献、文武从祀,与夫乐架饌幔,则皆在中壝之内。” 宋  赵昇 《朝野类要·分献》:“凡三岁大礼,有大臣亚献终献之外,众天神则在坛下分献。”参见“ 正献 ”。

宿鸟

归巢栖息的鸟。 唐  吴融 《西陵夜居》诗:“林风移宿鸟,池雨定流萤。” 宋  苏轼 《和人回文》诗之四:“烟锁竹枝寒宿鸟,水沉天色霽横参。” 明  张四维 《双烈记·引狎》:“栏杆空佇立,宿鸟归飞急。” 清  顾炎武 《三月十九日有事于欑宫时闻缅国之报》诗:“宿鸟乍归陵树稳,春花初放果园香。”

百夫

犹众人,多人。《诗·秦风·黄鸟》:“维此 仲行 ,百夫之防。” 唐  韩愈 《孟生》诗:“一门百夫守,无籍不可寻。” 清  王又旦 《次丰城得汪检讨书知吴野人已卒诗以哭之》:“平生独往心,百夫挽强弩。”

陛戟

谓持戟侍卫于殿阶两侧。《汉书·霍光传》:“期门武士陛戟,陈列殿下。” 颜师古 注:“陛戟谓执戟以卫陛下也。” 南朝  梁  陆倕 《将至浔阳郡教》:“ 公孙 陛戟,既似井蛙; 延寿 执戈,实同儿戏。” 明  高启 《咏荆轲》:“行行造 秦 庭,陛戟衞甚周。”

万舞

古代的舞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亦泛指舞蹈。《诗·邶风·简兮》:“简兮简兮,方将万舞。” 毛 传:“以干羽为万舞,用之宗庙山川。” 陈奂 传疏:“干舞有干与戚,羽舞有羽与旄,曰干曰羽者举一器以立言也。干舞,武舞;羽舞,文舞。曰万者又兼二舞以为名也。” 汉  应劭 《风俗通·皇霸·六国》:“我之帝所乐,与百神游于钧天广乐于九奏万舞。” 宋  司马光 《为庞相公让明堂加恩第二表》:“八窗四户,属象相依,万舞九成,声明具在。” 清  王鸣盛 《蛾术编·说人三·君氏》:“ 仲子 薨,则用夫人之礼赴于诸侯……又为 仲子 别立庙,安其主,而祭之用万舞、六佾。”

宫悬

同“宫县”。 汉  张衡 《东京赋》:“春日载阳,合射辟雍。设业射虡,宫悬金鏞。” 唐  王维 《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臣上寿应制》:“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 宋  梅尧臣 《次韵和永叔赠别择之赴陕郊》:“我惭竹管厕宫悬,纵合律度应非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哄丁》:“松柏笼烟,两堦蜡红初翦。排笙歌,堂上宫悬。”

次第

依一定顺序,一个挨一个地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之一)》

次第花开

牺象

古代饰有鸟形、鸟羽或象骨的酒器。一说为牺尊和象尊的合称。《礼记·明堂位》:“季夏六月,以禘礼祀 周公 於大庙,牲用白牡,尊用牺象。” 郑玄 注:“尊,酒器也。牺尊以沙羽为画饰,象骨饰之。”《左传·定公十年》:“且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 杜预 注:“牺象,酒器,牺尊,象尊也。” 孔颖达 疏:“ 郑众 云……牺尊饰以翡翠,象尊以象凤凰。 阮諶 《三礼图》:牺尊画牛以饰,象尊画象以饰,当尊腹上画牛象之形。 王肃 以为牺尊象尊为牛象之形,背上负尊。 魏  太和 中, 青州 掘得 齐 大夫 子尾 送女器,为牛形而背上负尊,古器或当然也。” 唐  刘禹锡 《上仆射李相公启》:“夫沟中之木,与牺象同体。追琢不至,坐成枯薪;朱而蓝之,犹足为器。” 明  杨珽 《龙膏记·起衅》:“南衙北府无相抗,怎把干戈暗藏牺象。”

从容

(1) 悠闲舒缓

听小子从容的表白出来。——《初刻拍案惊奇》

从容应付

(2) 充裕;宽裕

时间从容

(3) 休息

神僧且从容一日。——《西游记》

豆笾

祭器。木制的叫豆,竹制的叫笾。《书·武成》:“丁未,祀于 周 庙,邦甸侯卫,骏奔走,执豆籩。” 蔡沉 集传:“豆,木豆;籩,竹豆。祭器也。” 唐  包佶 《祀雨师乐章·迎神》:“惟馨展礼,爰列豆籩。” 明  李东阳 《郊坛分献再得四渎》诗:“羽衣道士通仪节,白髮牺人説豆籩。” 清  戴名世 《敕授承德郎刘公墓志铭》:“生典型,死豆籩;葬同穴,有贤媛;固其藏,千万年。”

元老

古时称天子的老臣,现指政界年辈资望高的人

素王

(1).上古帝王。《史记·殷本纪》:“ 伊尹 处士, 汤 使人聘迎之,五反然后肯往从 汤 ,言素王及九主之事。” 司马贞 索隐:“素王者,太素上皇,其道质素,故称素王。”

(2).犹空王。谓具有帝王之德而未居帝王之位者。《庄子·天道》:“以此处下,玄圣、素王之道也。” 郭象 注:“有其道为天下所归,而无其爵者,所谓素王自贵也。” 汉  贾谊 《过秦论下》:“诸侯起於匹夫,以利会,非有素王之行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是以能立素王之业者,不必东 鲁 之 丘 。” 胡思敬 《政变月记》:“方今圣人在上,奋发有为。 康有为 必欲以衰 周 之事,行之今时,恐人人存改制之心,人人谓素王可作。”

(3).指 孔子 。 汉  王充 《论衡·定贤》:“ 孔子 不王,素王之业在《春秋》。”《淮南子·主术训》:“ 孔子 之通,智过於 萇宏 ,勇服於 孟賁 ……然而勇力不闻,伎巧不知,专行教道,以成素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原道》:“玄圣创典,素王述训。” 唐  刘沧 《经曲阜城》诗:“三千弟子标青史,万代先生号素王。”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鬨丁》:“百尺翠云巔,仰见宸题金匾;素王端拱, 颜  曾 四座冠冕。” 陈去病 《自兖州过曲阜谒圣庙孔林》诗之二:“《春秋》素王业,今古復焉如。”

十子

(1).指 战国 时博学广闻、不法先王的十个人。即 范雎 、 魏牟 、 田文 、 庄周 、 慎到 、 田骈 、 墨翟 、 宋鈃 、 惠施 等。《韩诗外传》卷四:“仁人将何务哉?上法 舜  禹 之制,下则 仲尼 之义,以务息十子之説。”参见“ 十二子 ”。

(2).很多的果实。 晋  潘尼 《安石榴赋》:“商秋授气,收华敛实,千房同蔕,十子如一。”

升堂

(1).登上厅堂。 唐  韩愈 《山石》诗:“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2).旧谓官吏登堂理事为“昇堂”。 清  翟灏 《通俗编·居处》:“《定命録》: 张文瓘 少时,曾有人相之云:‘当为相,然不得堂食。’及在此位,每昇堂欲食,即腹胀痛。按,凡州县临厅事,今皆谓之昇堂。”

(1).登上厅堂。《仪礼·乡射礼》:“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唐  顾况 《公子行》:“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卷六:“升堂拜遗像,入室读其书。”

(2).比喻学问技艺已入门。《论语·先进》:“子曰:‘ 由 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仲尼 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 颜 氏居八人焉。”《云笈七籤》卷一百:“ 闕里 升堂之士,莫得而措辞云尔。” 清  王士禛 《绘川书院诗为汤荆岘侍讲赋》之一:“ 汤公 起 梁  宋 ,摄衣早升堂。”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不知道是我学舌学得太不象,还是我大哥仅学了半年的 日本 话还没有升堂,那样的一句话完全没有打响。”

(3).旧谓官吏登公堂审讯案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那 幽州 路总管 泰不华 正升堂理事,小道人随牌进府,递将状子上去。”《梼杌闲评》第三六回:“ 许显纯 叫下了软监,就将参本上道他侵挪十餘万钱粮的卷案做成。次日升堂,少不得恶狠狠的夹打一番。”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来此已是宣抚衙门,不免在廊下站立一会,伺候他升堂便了。”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三:“县衙的差役们……一齐放开那苍老低沉的嗓音大声嚎叫:‘大老爷升堂--!’最后这个‘堂’字,喊得长而且响。”

(4).见“ 升堂拜母 ”。

旧时官吏到公堂办公,谓之“陞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銮仪卫》:“仪犹相沿 明 制,凡冠军使等官之任,拜印陞堂,吏皂趋贺,悉如大部制,故其秩虽次领侍卫府,而威仪过之。”

千春

(1).千年。形容岁月长久。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滍水》:“石至千春,不若速朽;苞墓万古,祇彰誚辱。” 唐  杜甫 《往在》诗:“千春荐灵寝,永永垂无穷。” 闻一多 《你指着太阳起誓》诗:“‘永久’早许给了别人,粃糠是我的份,别人得的才是你的菁华--不坏的千春。”

(2).寿辰。《孽海花》第二十回:“ 李 老爷的千春,我们怎会忘了。”

配享

亦作“ 配饗 ”。1.享,通“ 饗 ”。合祭;祔祀。古帝王祭天,以先祖配祭。《晋书·乐志上》:“我皇受命,奄有万方,郊祀配享,礼乐孔章。”

(2).享,通“ 饗 ”。合祭;祔祀。指功臣祔祀于帝王宗庙。《三国志·魏志·齐王芳传》“詔祀故尚书令 荀攸 於 太祖 庙庭”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臣 松之 以为故 魏氏 配饗不及 荀彧 ,盖以其末年异议,又位非 魏 臣故也。” 宋  高承 《事物纪原·礼祭郊祀·配饗》:“功臣配饗之礼,由 商 人始也。” 清  陈伦 《张循王墓》诗:“两宫魄冷冰天月,配饗反旌谗諂骨。” 章炳麟 《訄书·哀清史》:“及其弄臣酷吏,配享在下,相引以为华。”

(3).享,通“ 饗 ”。合祭;祔祀。指 孔子 弟子或历代名儒祔祀于 孔 庙。《新唐书·常袞传》:“其后 闽 人春秋配享 袞 於学官云。” 清  钱大昕 《十驾斋养新录·宣圣配享》:“ 元 初,释奠先圣,以 颜  孟 配享,盖用 宋  金 旧制,至 延祐 三年,始增 曾子 、 子思 配享。” 鲁迅 《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鹰犬塞途,干儿当道, 魏忠贤 不是活着就配享了 孔 庙么?”

(4).享,通“ 饗 ”。谓有资格承当某事。《书·吕刑》:“惟克天德,自作元命,配享在下。” 孔颖达 疏:“享,训当也。是此人能配当天命在於天之下。”一说,谓配天享禄。 孙星衍 疏:“配谓配天,享谓享其禄,言惟能肩任天德,自作善命,则配天命而享天禄於下矣。”

(5).享,通“ 饗 ”。媲美。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结构》:“近日雅慕此道,刻欲追踪 元 人,配饗 若士 者儘多,而究竟作者寥寥,未闻絶唱。”《西湖佳话·六桥才迹》:“我今到 杭州 ,若得在 西湖 上也做些好事,与 李  白 二公配饗,好不快心!”

循阶

谓官吏按资历逐级晋升。《南史·儒林传·伏暅》:“﹝ 暅 ﹞自以名辈素在 远 前,为吏俱称廉白, 远 累见擢, 暅 循阶而已,意望不满,多託疾居家。”

登降

(1).增减。《左传·桓公二年》:“夫德俭而有度,登降有数……百官於是乎戒惧而不敢易纪律。”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上》:“登降以数言之,非以位言之也。登谓增其数,降谓减其数也。” 宋  范仲淹 《六官赋》:“俎豆之事,登降而不失其宜。”《宋史·食货志上一》:“按田莱荒治之迹,较户产登降之籍,验米穀贵贱之价,考租赋盈亏之数。”

(2).引申为改革。 明  吴承恩 《<留思录>序》:“夫古昔盛时,天子巡狩方岳之下,列国诸侯采诗以献之,命太师陈而观焉,于以登降政俗。”

(3).犹进退。指登阶下阶进退揖让之礼。《墨子·非儒下》:“﹝ 孔丘 ﹞繁登降之礼以示仪,务趋翔之节以观众。”《韩非子·八说》:“登降周旋,不逮日中奏百。” 陈奇猷 集释引 太田方 曰:“‘登降周旋’,指古礼也。” 唐  韩愈 《元和圣德诗》:“正月元日,初见宗祖。躬执百礼,登降拜俯,荐于新宫。”《宋史·乐志七》:“肃然威仪,登降周旋。”

(4).上下。指从低处到高处,从高处到低处。《文选·扬雄<甘泉赋>》:“登降峛崺,单埢垣兮。” 李善 注:“登降,上下也。” 汉  班彪 《北征赋》:“乘陵冈以登降,息 郇  邠 之邑乡。” 晋  陶潜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诗:“我行岂不遥,登降千里餘。” 清  赵翼 《茅山纪游》诗:“峩峩 九霄殿 ,登降纷摩肩。”

(5).起伏。一起一落。 汉  司马相如 《子虚赋》:“其南则有平原广泽,登降陁靡,案衍坛曼。” 汉  班固 《西都赋》:“增盘崔嵬,登降炤烂。殊形诡制,每各异观。”《隋书·天文志上》:“况人路迂迴,山川登降。”

(6).升降。 三国  魏  何晏 《景福殿赋》:“於是列髹彤之绣桷,垂琬琰之文璫,蝹若神龙之登降,灼若明月之流光。” 南朝  梁  陆倕 《新刻漏铭》:“履薄非兢,临深罔战。授受靡諐,登降弗爽。”

(7).立即降下。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洛水》:“岁时亢旱,天子祈雨不得。 良 乃曝身阶庭,告诚引罪。自晨至中,紫云沓起,甘雨登降。”

节文

(1).谓制定礼仪,使行之有度。《礼记·檀弓下》:“辟踊,哀之至也。有筭,为之节文也。” 孔颖达 疏:“男踊女辟是哀痛之至极也,若不裁限,恐伤其性,故辟踊有筭为準节文章。”《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 宋  苏轼 《礼以养人为本论》:“夫礼之初,始诸人情,视其所安者而为之节文。”

(2).礼节;仪式。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凡其亲昭朋徒,臭味相与,大会而葬之。鼎俎之礼,节文曲备。”《隋书·经籍志二》:“ 汉 兴, 叔孙通 定朝仪, 武帝 时始祀 汾阴 后土, 成帝 时初定南北郊,节文渐具。” 宋  曾巩 《相国寺维摩院听琴序》:“五礼之威仪,至於三千;六乐之节文,可谓微且多矣。” 严复 《论世变之亟》:“ 中国 尚节文,而西人乐简易。”

(3).减省文字。《后汉书·应劭传》:“﹝臣﹞輒撰具《律本章句》、《尚书旧事》、《廷尉板令》、《决事比例》……及《春秋断狱》凡二百五十篇,蠲去復重,为之节文。”

大从

指正常秩序。《左传·昭公五年》:“ 竖牛 祸 叔孙氏 ,使乱大从,杀适立庶。” 陆德明 释文引 服虔 云:“使乱大和顺之道。” 王引之 《经义述闻·春秋左传中》:“从,当训‘顺’。言立适大顺也。今杀适立庶,则乱大顺矣。”

于迈

犹于征。《诗·大雅·棫朴》:“ 周王 于迈,六师及之。” 郑玄 笺:“迈,行。” 唐  杜甫 《赠李十五丈别》诗:“于迈恨不同,所思无由宣。” 唐  韩愈 《与凤翔邢尚书书》:“常以天下之安危在边,故六月于迈,来观其师。”

东西

(1) 泛指各种具体或抽象的事物

吃东西

写东西

(2) 特指人或动物(常含喜爱或厌恶的情感)

这小东西真可爱

妈,别理这东西,小心吃了他们的亏。——曹禺《雷雨》

折旋

(1).曲行。古代行礼时的动作。《韩诗外传》卷一:“立则磬折,拱则抱鼓,行步中规,折旋中矩。”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风操》:“失教之家,閽寺无礼……黄门侍郎 裴之礼 号善为士大夫,有如此辈,对宾杖之,其门生僮僕,接於他人,折旋俯仰,辞色应对,莫不肃敬,与主无别也。”《朱子语类》卷一○五:“折旋是直去了復横去,如曲尺相似。其横转处欲其方如中矩也。”

(2).形容舞姿。 唐  李白 《清平乐令》词:“谁道腰肢窈窕,折旋消得君王。”

(3).返回;转身。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翊圣敬刘海蟾》:“此人既已受度,未肯便就仙职,折旋尘中。”《明史·顾佐传》:“百僚过者,折旋避之。”

(4).形容来回奔逐。 宋  岳珂 《桯史·隆兴按鞠》:“一日,上亲按鞠,折旋稍久,马不胜勩,逸入廡间。”

(5).周旋。 宋  叶适 《宝谟阁待制中书舍人陈公墓志铭》:“若目见而身折旋其间, 吕公 以为其长不独在文字也。”

(6).形容山势的曲折盘旋。

黄流

(1).指酒。《诗·大雅·旱麓》:“瑟彼玉瓚,黄流在中。” 毛 传:“黄金所以饰流鬯也。” 郑玄 笺:“黄流,秬鬯也。” 孔颖达 疏:“酿秬为酒,以鬱金之草和之,使之芬香条鬯,故谓之秬鬯。草名鬱金,则黄如金色;酒在器流动,故谓之黄流。”按,传、笺所释不同,此从笺疏。参阅 清  马瑞辰 《毛诗传笺通释》。 南朝  梁  沉约 《梁宗庙登歌》之四:“我鬱载馨,黄流乃注。” 宋  陆游 《题斋壁》诗:“昼存真火温枵腹,夜挽黄流灌病骸。” 章炳麟 《訄书·原教下》:“夫黄流之祼,鬱金百叶,酹之以达黄泉。”

(2). 黄河 之水。 唐  韩愈 《感二鸟赋》:“过 潼关 而坐息,窥黄流之奔猛。” 宋  陈师道 《口号》:“坐使黄流随指顾,即看丹阁画精神。” 清  周亮工 《庚子重九杂感用古诗十九首韵呈今醉先生并诸同人》:“ 泰山 日峩峩,黄流时浩浩。”

(3).泛指洪水。 宋  苏轼 《次韵张昌言喜雨》:“千里黄流失故居,年来赤地到 青  徐 。” 王文诰 辑注引 赵次公 曰:“言水所衝荡,而民居不见也。” 宋  张元干 《贺新郎·送胡邦衡待制谪新州》词:“底事 崑崙 倾 砥柱 ,九地黄流乱注。”

灌地

古代祭祀的一种仪式。把酒洒在地上,求神降临。 汉  班固 《 * 通·考黜》:“阳达于墙屋,阴入于渊泉,所以灌地降神也。”《通典·乐七》:“ 殷 人求阳, 周 人求阴,今已絶灌地之礼,宜在求阳之义。”

生烟

(1).烟气。 元  狄君厚 《介子推》第四折:“猛一阵煤扑人生烟熗人,风捲泄荡起灰尘。”

(2).冒出烟来。形容非常着急或情绪激动。《说唐》第三十回:“急得七窍生烟,一些主意全无。”

咸和

协和;和睦。《书·无逸》:“自朝至于日中昃,不遑暇食,用咸和万民。” 周秉钧 易解引 俞樾 曰:“咸亦和也。” 汉  潘勗 《册魏公九锡文》:“少长有礼,上下咸和。”

更衣

(1) 更换衣服

是日,武帝起更衣, 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史记·外戚世家·卫皇后》

请更衣

(2) 避讳语。指去厕所大小便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资治通鉴》

鹭序

白鹭群飞有序,因用以比喻朝官的班次。《禽经》:“寀寮雝雝,鸿仪鷺序。” 张华 注:“鷺,白鷺也。小不踰大,飞有次序,百官縉绅之象。” 元  宋旡 《上冯集贤》诗:“玉笋晓班联鷺序,紫檀春殿对龙颜。”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捷报》:“你去对爹爹叔叔説,看青鬢鷺序上显才华。”

散胙

旧时祭祀以后,分发祭肉,叫做“散胙”。 鲁迅 《热风·即小见大》:“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所留给大家的,实在只有‘散胙’这一件事了。” 鲁迅 《两地书·致许广平二二》:“牺牲为群众祈福,祀了神道之后,群众就分了他的肉,散胙。”

坦步

安然地步行。《后汉书·班超梁慬传赞》:“ 定远 慷慨,专功西遐。坦步 葱雪 ,咫尺 龙沙 。” 李贤 注:“坦步,言不以为艰。”

桥门

桁架桥每端的头两个主要桁架之间的空间

偕行

(1) 和别人一起走

携手偕行

(2) 共存;并立

与世偕行

猎碣

指石鼓文。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因内容为歌咏 秦 国君游猎情况,故也称“猎碣”。 宋  董逌 《石鼓文辩》:“世传 岐山  周 篆,昔谓猎碣,以形製考之,鼓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方物》:“ 苏勗 载记亦言:‘石鼓文,谓之猎碣,共十鼓,其文则史籀大篆。’” 元  马臻 《金台文庙石鼓》诗:“猎碣鐫功事惘然,摩挲坏石卧寒烟。” 清  朱彝尊 《赠许容》诗:“相邀硬笔写猎碣,夫岂不如 薛尚功 ?”参见“ 石鼓文 ”。

模度

标准。 郭沫若 《虎符》第一幕:“右壁上挂绢画 魏昭王 像一帧(其像可以演 魏安釐王 者为模度),其前有铜壶一个插有桂花。”

科臼

窠臼。《朱子语类》卷四五:“ 时举 説文字,见得也定,然终是过高而伤巧,此亦不是些小病痛,须要勇猛精进,以脱此科臼始得。” 明  唐顺之 《与洪方洲郎中书》:“胸中读书作文拟少觉轻省否?若精神尚只在此科臼中盘桓沿洄,则是於本来面目未可谓真有见也。” 清  张之洞 《读古人文集》:“再思其次,则《采菽堂古诗选》、坊行《五诗别裁》,虽有科臼,然平正不入恶道。”

岁月

年月日子;时间

岁月如流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风霜

(1) 在有冷空气吹来的地区出现的一种气霜

(2) 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久经风霜

无愁

(1).没有忧虑。 唐  杜甫 《题张氏隐居》诗之二:“前村山路险,归醉每无愁。” 宋  范成大 《晚春》诗之二:“好事怜春老,无愁耐日长。” 清  钱谦益 《读豫章仙音谱漫题》诗之五:“舞艷歌娇烂不收, 南朝 从此果无愁。”

(2).古乐府杂曲歌名。传为 北齐  后主 所倡作,至 唐  天宝 年间,改名《长欢》。《北齐书·幼主纪》:“﹝ 后主 ﹞乃益骄纵,盛为《无愁》之曲,帝自弹琵琶而唱之。”《隋书·音乐志中》:“﹝ 北齐 ﹞ 后主 亦自能度曲,亲执乐器,悦玩无倦,倚絃而歌。别採新声,为《无愁曲》……乐往哀来,竟以亡国。”参见“ 无愁天子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