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兴诗

作者:卢谌 朝代:魏晋

时兴诗原文

亹亹圆象运。
悠悠方仪廓。
忽忽岁云暮。
游原采萧藿。
北踰芒与河。
南临伊与洛。
凝霜沾蔓草。
悲风振林薄。
摵摵芳叶零。
橤橤苍华落。
下泉激洌清。
旷野增辽索。
登高眺遐荒。
极望无崖崿。
形变随时化。
神感因物作。
澹乎至人心。
恬然存玄漠。

诗词问答

问:时兴诗的作者是谁?答:卢谌
问:时兴诗写于哪个朝代?答:魏晋
问:卢谌的名句有哪些?答:卢谌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亹亹

(1).勤勉不倦貌。《诗·大雅·崧高》:“亹亹 申伯 ,王纘之事。”《汉书·张敞传》:“今陛下游意於太平,劳精於政事,亹亹不舍昼夜。” 宋 叶适 《故宝谟阁待制知平江府赵公墓铭》:“若夫兢兢于道德之意,而亹亹于事物之实,则前辈所难能也。” 梁启超 《论佛教与群治之关系》:“且此生未及竟者,来生固可以补之,復何所惮而不亹亹。”

(2).行进貌。《楚辞·九辩》:“时亹亹而过中兮,蹇淹留而无成。” 王逸 注:“亹亹,进貌。”《文选·陆机<赴洛>诗》:“亹亹孤兽骋,嚶嚶思鸟吟。” 李善 注:“亹亹,走貌也。”

(3).水流貌。《文选·左思<吴都赋>》:“玄荫耽耽,清流亹亹。” 吕向 注:“亹亹,渌水徐进之势。” 宋 苏轼 《双池》诗:“泝流入城郭,亹亹渡千家。”

(4).谓诗文或谈论动人,有吸引力,使人不知疲倦。《后汉书·班固传论》:“若 固 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猒,信哉其能成名也。” 南朝 梁 锺嵘 《诗品·晋黄门郎张协》:“词采葱蒨,音韵鏗鏘,使人味之亹亹不倦。” 唐 卢照邻 《<南阳公集>序》:“ 岑 君论詰亹亹,听者忘疲。”《三国演义》第六九回:“ 輅 亹亹而谈,言言精奥。” 清 姚鼐 《祭刘海峰先生文》:“嗣学古文,以任道期,亹亹其文,以赠吾离。”

(5).不绝貌。 唐 黄滔 《司直陈公墓志铭》:“十年而 许员外 稷 ,继翔其后,词人亹亹。” 宋 谢无量 《莺啼序·重过金陵》词:“慨商女不知兴废,隔江犹唱《庭花》,餘音亹亹。” 明 宋濂 《春日赏海棠花诗序》:“众宾咸悦,衔盃咏诗,亹亹不自休。”

(6).委顺貌。 明 宋濂 《答郡守聘五经师书》:“岂能悖性徇物,亹亹随人作上下耶!”

(7).美妙;美好。 晋 曹毗 《歌世宗景皇帝》:“亹亹神算,赫赫王旅。” 南朝 梁 刘孝标 《广绝交论》:“日月联璧,赞亹亹之弘致。” 唐 欧阳詹 《王者宜日中赋》:“含灵亹亹,处植离离。”

圆象

天象。《文选·卢谌<时兴>诗》:“亹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 李善 注:“ 曾子 曰:‘在天成象,故曰圆象。’” 唐 孔颖达 《<礼记正义>序》:“上法圆象,下参方载。” 唐 顾非熊 《夏夜汉渚归州即事》诗:“巨浸分圆象,危檣入众星。”

悠悠

(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方仪

谓大地。《文选·卢谌<时兴>诗》:“亹亹圆象运,悠悠方仪廓。” 李善 注:“ 曾子 曰:‘天道曰圆,地道曰方。’在天成象,故曰圆象;天地曰两仪,故曰方仪也。”

忽忽

(1) 失意貌

忽忽如狂。——《汉书·李广苏建传》

(2) 时间快速飞逝的样子

离开杭州,忽忽又是一年

凝霜

(1).浓霜。《楚辞·九章·悲回风》:“吸湛露之浮源兮,漱凝霜之雰雰。” 汉 扬雄 《反离骚》:“遭夏季之凝霜兮,庆夭顇而丧荣。” 晋 卢谌 《时兴》诗:“凝霜霑蔓草,悲风振林薄。” 唐 韩偓 《夜船》诗:“野云低 * 苍苍,平波挥目如凝霜。”

(2).凝结成霜。 南朝 齐 谢朓 《校猎曲》:“凝霜冬十月,杀盛凉飇开。”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回忆小阳春时几微流转些将近暖谷的和风,偶尔沾惠些尚未凝霜的甘露,虽则凄惨依然,预觉‘严冬之恶神’狂暴,却还有余力作最后的奋斗。”

(3).古代 绩溪 所产一种优质笺纸名。 元 鲜于枢 《纸笺谱》:“ 歙 绩溪 界有地名 龙鬚 ,出嘉纸,有墨光、白滑、冰翼、凝霜之目。”

蔓草

爬蔓的草

荒烟蔓草间。——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悲风

使人倍觉凄凉的风声

高树多悲风。——魏· 曹植《野田黄雀行》

林薄

草木生长茂密之处

摵摵

象声词。《文选·卢谌<时兴>诗》:“摵摵芳草零,橤橤芬华落。” 吕延济 注:“摵摵,叶落声也。” 唐 白行简 《夫子鼓琴得其人》诗:“泠泠传妙手,摵摵振空林。” 清 吴伟业 《如梦令》词:“小阁焚香閒坐,摵摵纸窗风破。” 古直 《秋兴和草堂韵》之一:“秋风摵摵振平林,回首 西川 杀气森。”

橤橤

垂落貌。《文选·卢谌<时兴>诗》:“摵摵芳叶零,橤橤芬华落。” 李善 注引《字书》:“橤,垂也。”

苍华

(1).形容头发灰白。 宋 徐铉 《柳枝词》之七:“年年为爱新条好,不觉苍华也似丝。” 宋 陆游 《西村》诗:“老去郊居多乐事,脱巾未用叹苍华。”

(2).发神名。 唐 白居易 《和祝苍华》:“ 苍华 何用祝,苦辞亦休吐。”《云笈七籤》卷四四:“道家以人体为小宇宙,人体各部分,皆赋予神名。髮神称 苍华 。”

下泉

地下,犹言黄泉。《南史·任昉传》:“ 范 、 张 欵欵于下泉, 尹 、 班 陶陶于永夕。” 唐 白居易 《思旧》诗:“再思今何在,零落归下泉。” 宋 梅尧臣 《和原甫陪永叔题枯菊》诗:“愿公时饮酒, 周 孔 今下泉。”

谓下流的泉水。《诗·曹风·下泉》:“洌彼下泉,浸彼苞稂。” 毛 传:“下泉,泉下流也。”《诗序》谓《下泉》为“ 曹 人疾 共公 侵刻,下民不得其所,忧而思明王贤伯也”,后用为思念明君的典实。 汉 王粲 《七哀诗》之一:“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洌清

(1).清澈貌。 汉 张衡 《东京赋》:“阴池幽流,玄泉洌清。” 晋 卢谌 《时兴》诗:“下泉激洌清,旷野增辽索。”

(2).寒凉貌。《晋书·后妃传上·左贵嫔》:“日晻曖而无光兮,气懰慄以洌清。”

旷野

空旷辽阔的原野

辽索

辽远索漠。 晋 卢谌 《时兴》诗:“下泉激冽清,旷野增辽索。” 苏曼殊 《耶婆提病中末公见示新作伏枕奉答兼呈旷处士》诗:“炎蒸困覊旅,南海何辽索。”

登高

上到高处。也特指重阳节登山的风俗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唐· 李白《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

遐荒

边远荒僻之地。 汉 韦孟 《讽谏》诗:“彤弓斯征,抚寧遐荒。”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王昌龄》:“奈何晚途不矜小节,谤议腾沸,两窜遐荒,使知音者喟然长叹。” 清 赵翼 《响水塘》诗:“不因于役走遐荒,奇景何由快目睹。”

极望

远望,尽目力所及

极望之不可见矣。——明· 顾炎武《复庵记》

崖崿

山崖。 晋 卢谌 《时兴》诗:“登高眺遐荒,极望无崖崿。” 唐 萧颖士 《蒙山作》诗:“清秋浄氛靄,崖崿隐天起。” 苏曼殊 《耶婆提病中末公见示新作伏枕奉答兼呈旷处士》诗:“竦身上 须弥 ,四顾无崖崿。”

形变

固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的形状或体积的变化

随时

(1) 不论何时

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去问他

(2) 指顺应时势

随时以行

神感

(1).神灵感应。 唐 许敬宗 《贺洪州庆云见表》:“自非工侔造化,道格上玄,光含六幽,恩流四海,安能致兹神感,式彰灵貺,玄黄间起,朱紫相辉,千载合符,如斯之盛也!”

(2).心神感应。《文选·张华<励志诗>》:“ 养由 矫矢,兽号于林。 蒲卢 縈缴,神感飞禽。” 李善 注:“ 蒲且子 见双鳬过之,其不被弋者亦下,故言感也。”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臣闻上古之政,因循自然。虚己委诚,而信顺之道应;神感心通,而天下之理得。” 唐 孟郊 《赠别殷山人说<易>后归幽墅》诗:“秋月吐白夜,凉风韵清源,旁道忽已远,神感寂不喧。”

至人

(1).道家指超凡脱俗,达到无我境界的人。《庄子·齐物论》:“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热, 河 汉 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风振海而不能惊。”《庄子·外物》:“唯至人乃能游於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

(2).旧指思想或道德修养最高超的人。《荀子·天论》:“故明於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至人遗物兮,独与道俱。” 司马贞 索隐引 张机 曰:“体尽於圣,德美之极,谓之至人。” 三国 魏 嵇康 《声无哀乐论》:“若夫 郑 声,是音声之至妙。妙音感人,犹美 * 志,耽槃荒酒,易以丧业,自非至人,孰能御之!”

恬然

(1) 安然;泰然

处之恬然

(2) 满不在乎的样子

玄漠

(1).恬静,寂静。 晋 葛洪 《抱朴子·至理》:“识变通於常事之外,运清鉴於玄漠之域。”《文选·卢谌<时兴>诗》:“澹乎至人心,恬然存玄漠。” 吕延济 注:“至人真性澹乎然无营为,唯在玄然寂漠而已。” 清 唐甄 《潜书·格君》:“陛下诚能学 黄帝 之道,居心玄漠,静专纯一。”

(2).犹漠北,指北方边疆。 唐 裴漼 《奉和御制平胡》诗:“玄漠圣恩通,由来书轨同。”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