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日新禅师

作者:文同 朝代:宋代

赠日新禅师原文

嶕峣祝融峰,窈窱懒瓒岩。
师也西南人,尝居彼巉巉。
十年不下山,烟云烂衣衫。
借问尔何为,法味见愈馋。
妄萌将轧然,即以慧刃芟。
既久辟门户,不须更封缄。
龙神护水瓶,鬼物扶经函。
叠足坐苍石,放身依古杉。
一日望剑门,归心瞥如帆。
过我画戟前,清晨投短衔。
欣然揖师坐,未语已不凡。
再勘自不破,谁敢分酸咸。
大朴本无痕,巧者强削劖。
师如捉龟拂,定不空喃喃。

诗词问答

问:赠日新禅师的作者是谁?答:文同
问:赠日新禅师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文同的名句有哪些?答:文同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嶕峣

亦作“嶣嶤”。 1.峻峭;高耸。《汉书·扬雄传下》:“ 泰山 之高不嶕嶢,则不能浡滃云而散歊烝。” 颜师古 注:“嶕嶢,高貌也。” 晋 陶潜 《拟挽歌辞》之三:“四面无人居,高坟正嶣嶤。” 宋 司马光 《送张太博肃知岳州》诗:“波涛汹涌动寒野,楼阁嶣嶤压暮云。” 明 陈宏绪 《寒夜录》卷上:“山虚水深,万籟萧萧,古无人踪,惟石嶕嶢。”

(2).指高山。 清 周亮工 《百丈岩瀑布同公蕃赋》诗:“雷耕石骨劈嶕嶢,波诡云腾百丈高。”

祝融

(1).神名。 帝喾 时的火官,后尊为火神,命曰 祝融 。亦以为火或火灾的代称。《国语·郑语》:“夫 黎 为 高辛氏 火正,以淳燿敦大,天明地德,光照四海,故命之曰‘祝融’,其功大矣。”《吕氏春秋·孟夏》:“其神 祝融 。” 高诱 注:“ 祝融 , 顓頊氏 后, 老童 之子, 吴回 也,为 高辛氏 火正,死为火官之神。” 唐 张说 《蒲津桥赞》:“ 飞廉 煽炭, 祝融 理炉。” 清 赵翼 《八月二日天宁寺旁巽宫楼火》诗:“趋观乃知此楼燬,刹竿突兀招 祝融 。”

(2).神名。南方之神,南海之神。《管子·五行》:“得 奢龙 而辩於东方,得 祝融 而辩於南方。”《汉书·扬雄传上》:“丽 鉤芒 与驂 蓐收 兮,服 玄冥 及 祝融 。” 颜师古 注:“ 祝融 ,南方神。” 唐 韩愈 《南海神庙碑》:“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 祝融 。”

(3).传说中的古帝。 汉 王符 《潜夫论·五德志》:“世传三皇五帝,多以为 伏羲 、 神农 为二皇,其一者或曰 燧人 ,或曰 祝融 ,或曰 女媧 ,其是与非未可知也。”

(4).峰名。 衡山 的最高峰。据《路史》云, 祝融 葬 衡山 之阳,是以名之。 唐 韩愈 《谒衡岳庙》诗:“ 紫盖 连延接 天柱 , 石廩 腾掷堆 祝融 。” 宋 杨万里 《送刘子思往衡阳》诗:“ 洞庭 昨夜起霜风,翩然欲登 石廩 与 祝融 。”

窈窱

见“ 窈窕 ”。

南人

(1).南方人。《论语·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南人,南国之人。”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一:“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 孛罗 等﹞欲使跪, 天祥 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广赓虞之死》:“ 侍郎 性爽朗,少随 文端公 居 两江 久,习染南人风度。”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2). 金 代对 汉 人的称呼。《金史·舆服志下》:“初, 女直 人不得改为 汉 姓及学南人装束。”

(3). 元 代对 南宋 人的称呼。《元史·选举志一》:“ 蒙古 、色目人作一榜, 汉 人、南人作一榜。”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 汉 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絶无者也。”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 元 ,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汉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巉巉

(1).形容山势峭拔险峻。 唐 张祜 《游天台山》诗:“巉巉割秋碧, 媧女 徒巧补。”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僧了心》:“危层巉巉千仞,吾人骇目动心,疑将压焉。”

(2).指陡峭的山。 宋 梅尧臣 《寄谢师直》诗:“邀我陟巉巉,宿雾方冥冥。”

(3).形容山石突兀重迭。 唐 孙樵 《龙多山录》:“屹石巉巉,别为 东巖 。” 明 袁宏道 《墨畦》:“未至 康陵 里许,山骨巉巉,与古树根相错而出。”

(4).形容面貌瘦削的样子。 宋 陆游 《题传神》诗:“巉巉骨法吾能相,难着 凌烟 剑佩中。”

(5).锋利尖锐。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梦狼》:“甲扑地化为虎,牙齿巉巉。” 朱自清 《羊群》:“狼们终于张开血盆般的口,露列着巉巉的牙齿,像多少把钢刀。”

(6).形容词后缀。 元 无名氏 《梧桐叶》楔子:“闷懨懨人间白昼,静巉巉门掩青春。” 明 孟称舜 《桃花人面》第三折:“娇滴滴日暖笑花颜,静巉巉人去思花面。” 明 冯惟敏 《雁儿落·题刘伊坡寿域》套曲:“俺则道冷清清养老宫,却原来净巉巉藏贞洞。”

十年

形容时间长久。《左传·僖公四年》:“一薰一蕕,十年尚犹有臭。” 杨伯峻 注:“十年,言其久也。” 唐 贾岛 《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下山

地下采矿时挖掘的没有直通地面出口的倾斜巷道,主要用来由下向上运送矿石

烟云

烟气和云

烟云缭绕

衣衫

单衣;衣服

借问

敬辞,用于向别人询问事情;请问

借问酒家何处有?

何为

为什么,何故。《国语·鲁语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众未败,何为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归心》:“江河百谷,从何处生?东流到海,何为不溢?” 唐 韩愈 《琴操·履霜操》:“儿罪当笞,逐儿何为?” 清 侯方域 《壮悔堂记》:“余向为堂,读书其中,名之曰‘杂庸’。或曰:‘昔 司马相如 卖酒 成都 市,身自涤器,与庸保杂作。子何为其然?’”

(1).干什么,做什么。用于询问。《后汉书·齐武王縯传》:“﹝ 刘稷 ﹞闻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图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为者邪?’” 唐 韩愈 《汴泗交流赠张仆射》诗:“新秋朝凉未见日,公早结束来何为?” 明 冯梦龙 《智囊补·上智·子产》:“ 子产 立 公孙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孙 何为?’ 子产 曰:‘説也。’”

(2).是什么。《后汉书·何进传》:“大将军称疾不临丧,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为?” 唐 徐夤 《人事》诗:“平生生计何为者?三逕苍苔十亩田。”

法味

佛教语。谓因参悟妙法而产生的悦乐。《华严经·十回向品》:“愿一切众生,得无量法味。” 南朝 梁 萧统 《僧正》诗:“已知法味乐,復悦玄言情。”《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遥观以觉人风美,近礼方知法味浓。”

轧然

形容物之间相磨擦发出的声音。 唐 温庭筠 《鸿胪寺有开元中锡宴堂遗址》诗:“轧然閶闔开,赤日生 扶桑 。” 宋 周密 《癸辛杂识续集上·大兴狱鬼》:“至夜半,忽房门轧然有声而开。”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新郎》:“抽簪扣扉轧然,有女僮出应门。” 何垠 注:“轧然,轧音近压,车碾也。《六书故》:‘车载重,辗轧有声也。’叩门声似之。”

辟门

(1).开门。《荀子·议兵》:“彼贵我名声,美我德行,欲为我民,故辟门除涂,以迎吾入。” 王先谦 集解:“辟与闢同,开也。”《晏子春秋·谏上二二》:“公恐,觉,辟门召占瞢者,至。”

(2).语本《书·舜典》:“询于四岳,闢四门。” 孔颖达 疏:“开四方之门,大为仕路,致众贤也。”后用“辟门”谓广罗贤才。 何启 胡礼垣 《新政论议》:“果朝廷之意有本而无偏,何不使亿兆之人共闻也,则何不仿隆古辟门之法也?”

《书·舜典》:“闢四门,明四目,达四聪。” 孔 传:“开闢四方之门未开者,广致众贤。”后遂以“闢门”指广开贤路。访求人材。 汉 应劭 《风俗通·十反·河内太守庐江周景》:“盖人君者,闢门开窻,号咷博求,得贤而赏,闻善若惊,无适也,无莫也。”《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圣运隆兴,闢门访落,此乃帝王圣典。”

不须

不用;不必。《后汉书·逸民传·周党》:“臣闻 尧 不须 许由 、 巢父 ,而建号天下; 周 不待 伯夷 、 叔齐 ,而王道以成。” 唐 张志和 《渔父歌》:“青篛笠,緑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警世通言·万秀娘仇报山亭儿》:“哥哥若到 襄阳府 ,怕你不须见我爹爹妈妈。” 老舍 《四世同堂》二:“他养着四大盆石榴,两盆夹竹桃,和许多不须费力而能开花的小植物。”

封缄

包封;封缄标记。 唐 李适之 《大唐故法现大禅师碑铭》:“ 永淳 岁,有三婆罗门寄金银珠寳於师,復置牀簀而归西域。其后有贼劫房,惟此诸寳独在。出入三载,主乃东来,各以还之,封缄如故。”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事一》:“ 丁 督索甚急, 郇 即出旧物以偿之,而封缄如旧,尘已昏垢。” 清 昭槤 《啸亭续录·廷寄》:“故一时机密事件,皆命军机大臣封缄严密,由驛传递,名曰廷寄。” 清 刘大櫆 《许游击墓志铭》:“﹝君﹞因究詰来吏,见其语支梧,又文移封缄有谬字,乃转帖县令毋遽发,而属其密以上请。”

龙神

指龙王。 唐 韩愈 《贺雨表》:“龙神效职,雷雨应期。” 宋 唐庚 《戊子大水》诗之一:“寄谢龙神且安处,熟睡深潭不惊汝。” 元 徐再思 《普天乐·吴江八景·华严晚钟》曲:“蝶梦惊,龙神听,夜坐高僧回禪定,诵琅函九九残经。”

水瓶

用于携带水或盛水的容器(如皮革制的、橡胶制的或玻璃制的);特指用于在任何所需深度收集水样的特制的容器

鬼物

(1).鬼;鬼怪。《列子·黄帝》:“有一人从石壁中出,随烟烬上下,众谓鬼物。”《汉书·刘向传》:“上復兴神僊方术之事,而 淮南 有枕中《鸿寳》、《苑祕书》。书言神僊使鬼物为金之术,及 邹衍 重道延命方。” 唐 韦应物 《杂体》诗之二:“黄昏窥人室,鬼物相与期。” 宋 徐铉 《稽神录·陈守规》:“馆素凶, 守规 始至,即鬼物昼见,奇形怪状,变化倐忽。” 鲁迅 《集外集拾遗·<何典>题记》:“至于书呢?那是,谈鬼物正像人间,用新典一如古典。”

(2).喻指令人怪异惊惧的事物。 唐 杜甫 《奉汉中王手札》诗:“夷音迷咫尺,鬼物倚朝昏。” 仇兆鳌 注:“夷音、鬼物,厌蛮俗之丑恶。” 宋 范成大 《六月七日夜起坐殿庑取凉》诗:“榱楣共突兀,鬼物相枝撑。”

放身

谓不受拘束。 宋 欧阳修 《<一行传>序》:“处乎山林而羣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首而包羞,孰若无愧於心,放身而自得?”

一日

(1) 有一天

程一日果以眦睚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

一日于驴上。——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一日晌午。——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一天,一昼夜

一日之内。——唐·杜牧《阿房宫赋》

常如一日。——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苟且非一日。——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奉一日欢。——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

前一日。——清·梁启超《谭嗣同传》

归心

(1) 回家的念头。即归思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晋· 王讚《杂诗》

(2) 真心归附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

画戟

(1).古兵器名。因有彩饰,故称。 唐 王维 《燕支行》:“画戟彫戈白日寒,连旗大旆黄尘没。” 宋 张孝祥 《蝶恋花·送刘恭父》词:“画戟斿闲刀入鞘。安石榴花,影落红栏小。”《花月痕》第五四回:“一枝画戟,东驰西突,所向披靡。”

(2).旧时常作为仪饰之用。 唐 韦应物 《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诗:“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宋 苏轼 《次韵韶守狄大夫见赠》之二:“森森画戟拥朱轮,坐咏 梁公 觉有神。” 清 陈沂震 《试院即事》诗:“画戟森严昼漏迟,凝香燕寝日斜时。”

清晨

天亮的最初时辰

欣然

非常愉快地

欣然受邀

欣然规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宋将军欣然曰。—— 明· 魏禧《大铁椎传》

已不

见“ 已否 ”。

酸咸

亦作“ 酸醎 ”。1.酸味和咸味。亦泛指烹调的佐料。《战国策·楚策四》:“﹝黄雀﹞昼游乎茂树,夕调乎酸醎。”《史记·礼书》:“口甘五味,为之庶羞酸咸以致其美。”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柳宗元》:“梅止於酸,盐止於咸,饮食不可无,而其美常在酸咸之外。”《水浒传》第二九回:“ 武松 道:‘遮莫酸咸苦涩,是酒还须饮三碗。’”

(2).比喻人不同的爱好、兴趣。 唐 韩愈 《酬司门卢四兄云夫院长望秋作》诗:“ 云夫 吾兄有狂气,嗜好与俗殊酸咸。” 宋 苏轼 《蒜山松林中可卜居欲僦其地与元长老》诗:“暮年欲学 柳下惠 ,嗜好酸咸不相入。” 清 林则徐 《广东越华粤秀羊城三书院观风告示》:“已喜涤瑕荡秽,知嗜好之别酸咸;洵宜腾茂蜚英,信诗书之为麴糵。”

大朴

大樸(dà pǔ):谓原始质朴的大道。 三国 魏 嵇康 《难自然好学论》:“昔鸿荒之世,大朴未亏,君无文於上,民无竞於下;物全理顺,莫不自得。” 唐 陆龟蒙 《读<阴符经>寄鹿门子》诗:“祗为读此书,大朴难久存。” 宋 叶适 《<谢景思集>序》:“拨弃组绣,考击金石,洗削纤巧,完补大朴。” 明 宋濂 《元故王府君墓志铭》:“呜呼!大朴之散久矣,嗜利之徒唯思肥己而瘠人。”参见“大朴(tài pǔ)”。

大朴(tài pǔ):谓原始质朴之大道。《文选·桓温<荐谯元彦表>》:“大朴既亏,则高尚之标显。” 刘良 注:“大朴,大道也。”一本作“ 太朴 ”。 宋 苏轼 《次韵秦太虚见戏耳聋》:“大朴初散失浑沌,六凿相攘更胜败。”

削劖

刻削雕凿。 宋 文同 《赠日新禅师》诗:“大朴本无痕,巧者强削劖。”

喃喃

不停地小声地说话或读书声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