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推篷梅轴

作者:李曾伯 朝代:宋代

题推篷梅轴原文

玉奴梳洗罢,半面露新妆。
江岸数枝影,篷窗一罅香。
横披含晓色,卧对压春芳。
庚岭几多力,剡溪方寸长。
萧然临水月,即之贯冰霜。
老出墨池手,清入诗人肠。
孤梢亚篱落,全树嗤玉堂。
故旧解后见,隽永约略尝。
熏羞篆鼎供,醉梦纸帐傍。
赖君润色工,着我怀袖藏。
太繁厌易启,所取廉毋伤。
谁为语逋逊,持此同相羊。

诗词问答

问:题推篷梅轴的作者是谁?答:李曾伯
问:题推篷梅轴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李曾伯的名句有哪些?答:李曾伯名句大全

参考注释

玉奴

(1). 南朝 齐 东昏侯 妃 潘氏 ,小名 玉儿 ,诗词中多称“玉奴”。 宋 苏轼 《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之四:“月地雪堦漫一樽, 玉奴 终不负 东昏 。” 宋 周紫芝 《浣溪沙》词:“无限春情不肯休,江梅未动使人愁, 东昏 覰得 玉奴 羞。”

(2). 唐玄宗 妃 杨太真 小名。 唐 郑嵎 《津阳门》诗:“ 玉奴 琵琶龙香拨,倚歌促酒声娇悲。”自注:“ 玉奴 乃 太真 小字。” 宋 杨万里 《和祝汝玉作举子语之句》:“ 玉奴 何必减 花奴 ,省识春风作画图。”《茶香室丛钞·玉奴》引 明 邝露 《赤雅》云:“ 杨妃 井在 容州 云凌里 。妃姓 杨 名 玉奴 ,别字 玉环 ,号 太真 。”

(3).泛指美女。 宋 苏轼 《四时词》:“起来呵手画双鸦,醉脸轻匀衬眼霞。真态香生谁画得?玉奴纤手嗅梅花。” 元 萨都剌 《送友人之金陵》诗:“楼中子弟皆年少,玉奴行酒吹鸞笙。” 明 陶宗仪 《念奴娇·九日有感次韵》词:“呼酒谩拨清愁,玉奴频劝,两脸添春色。”

(4).指梅花。 宋 吴文英 《天香·腊梅》词:“岭上寒多,溪头月冷,北枝瘦、南枝小。玉奴有姊,先占立、墙阴春早。初试宫黄淡薄,偷分 寿阳 纤巧。” 宋 王沂孙 《花犯·苔梅》词:“ 罗浮 梦,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乍起。又唤取、玉奴归去,餘香空翠被。”

梳洗

梳头洗脸

半面

(1).《后汉书·应奉传》“ 奉 少聪明” 李贤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奉 年二十时,尝诣 彭城 相 袁贺 , 贺 时出行闭门,造车匠於内开扇出半面视 奉 , 奉 即委去。后数十年於路见车匠,识而呼之。”后因用以称瞥见一面。《北齐书·杨愔传》:“其聪记强识,半面不忘。” 唐 钱起 《赠李十六》诗:“半面喜投分,数年钦盛名。”

(2).脸面的一半或部分。 明 汤显祖 《牡丹亭·惊梦》:“停半晌、整花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偏。”《西游补》第六回:“﹝ 行者 ﹞不住的掩泪,单单露出半面,望着 项羽 ,似怨似怒。”

(3).古代遮面之具。 清 高士奇 《天禄识馀·金罗半面》:“ 元仁宗 宴羣臣於 长春殿 ,供事内臣进饌,有咳病,帝恶其不洁,命为叠金罗半面围之,许露两眼,下垂至胸,自是进饌者以此为例。”

(4).半边,旁边。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六章:“半面又闪出一个戴 * 的, 胡 匪排长马上也立正了。” 柳青 《铜墙铁壁》第十六章:“那 胡 匪兵让他们站在半面,他往地上铺麦草。”

新妆

(1) 女子刚修饰好的仪容

(2) 女子新颖别致的打扮修饰

篷窗

犹船窗。 宋 张元干 《满江红·自豫章阻风吴城作》词:“倚篷窗无寐,引杯孤酌。” 清 文德翼 《池口阻风》诗:“伸脚篷窗西日移,打头芦渚北风吹。” 清 曹寅 《北行杂诗》之六:“日气挟飞燕,篷窗晚食时。”

横披

长条形横幅字画。 宋 米芾 《画史·唐画附五代国朝》:“ 荆浩 画, 毕仲愚 将叔 处有一轴, 段缄 家有横披。” 元 许衡 《学题武郎中<桃溪归隐图>》诗:“桃溪风景写横披,浑似 秦 人避乱时。”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叙画》:“横披始於 米 氏父子,非古制也。”《花月痕》第十六回:“东边板壁上,挂着一幅泥金小横披,草书七言絶句两首:玉漏催宵酒半醒,月钩初上照春屏。”

晓色

拂晓时的天色;晨曦。 唐 虞世南 《和銮舆顿戏下》:“银书含晓色,金輅转晨飇。” 宋 秦观 《满庭芳》词:“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清 黄鷟来 《秋晓行阧山》诗:“晓色破苍烟,青山入云际。” 瞿秋白 《赤都心史》四十:“凝凝的细露,淡淡的晓色,长林丰草间偶然一阵一阵清风。”

春芳

(1).春天的花草。 三国 魏 应璩 《与从弟君苗君胄书》:“结春芳以崇佩,折若华以翳日。” 唐 司空图 《春山》诗:“可是 武陵溪 ,春芳著路迷。” 宋 欧阳修 《禁火》诗:“火禁开何晚,春芳半已凋。” 明 杨慎 《与方思道别》诗:“幸驶星驾期,共玩春芳緑。”

(2).春天的花香。 唐 李白 《惧谗》诗:“众女妬蛾眉,双花竞春芳。”

多力

(1).谓权重。《战国策·韩策一》:“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寡力者藉外权,羣臣或内树其党以擅其主。”

(2).谓力大。《孙子·形》:“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吕氏春秋·仲秋》:“ 吴 闔庐 选多力者五百人,利趾者三千人,以为前陈,与 荆 战。”《三国志·魏志·董卓传》“ 卓 闻之,以为 毖 琼 等通情卖己,皆斩之”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吴 谢承 《后汉书》:“ 卓 多力,退却不中,即收 孚 。”

(3).谓矜夸战功。《国语·晋语六》:“今我战,又胜 荆 与 郑 ,吾君将伐智而多力,怠教而重敛。” 韦昭 注:“力,功也。将自伐其智,自多其功。”

(4).谓笔力雄健。 晋 卫铄 《笔阵图》:“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参见“ 多骨 ”。

剡溪

水名。 曹娥江 的上游。在 浙江 嵊县 南。 唐 李白 《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 剡溪 。” 明 许时泉 《午日吟》:“我是箇 子猷 乘兴到 剡溪 ,你似箇 远 老忘情过 虎谿 。”参阅《太平寰宇记》卷九六。

方寸

(1) 一寸的平方大小

方寸之地起波澜

(2) 一平方寸

(3) ∶心神。语出《三国志》:徐庶母亲被曹操抓去,徐指着胸口对刘备说:“方寸乱矣!”

萧然

(1).犹骚然。扰乱骚动的样子。《史记·酷吏列传》:“及 孝文帝 欲事 匈奴 ,北边萧然苦兵矣。” 唐 元稹 《两省供奉官谏驾幸温汤状》:“不废戒严,而犹物议喧嚣,财力耗顇,数年之外,天下萧然。”《明史·宦官传二·陈增》:“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而天下萧然,生灵涂炭矣。”

(2).空寂;萧条。 晋 陶潜 《五柳先生传》:“环堵萧然,不蔽风日。”《新唐书·宦者传上·程元振》:“虏扣 便桥 ,帝仓黄出居 陕 ,京师陷。贼剽府库,焚閭衖,萧然为空。” 宋 范仲淹 《岳阳楼记》:“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袁鹰 《故乡夜话》:“此外四壁萧然,再没有任何东西。”

(3).稀疏;虚空。 宋 叶适 《题<林秀文集>》:“鬢髮萧然,奔走未已,可嘆也!” 明 杨柔胜 《玉环记·皋谒延赏》:“双亲弃世十八年,囊篋尽萧然。”《明史·忠义传四·徐世淳》:“州尝被贼,居民萧然。”

(4).简陋。 宋 陆游 《自笑》诗:“惟餘数卷残书在,破篋萧然笑獠奴。” 明 方孝孺 《先府君行状》:“﹝先君﹞每行县以物自随,杯汤不肯受。去官贫甚,鬻所乘马以行,行李萧然,观者嘆息。” 王闿运 《侯官陈君墓志铭》:“乘舆萧然,襆被而已。”

(5).萧洒;悠闲。 晋 葛洪 《抱朴子·刺骄》:“高蹈独往,萧然自得。” 唐 杜甫 《刘九法曹郑瑕邱石门宴集》诗:“秋水清无底,萧然浄客心。” 宋 苏轼 《游惠山》诗序:“爱其语清简,萧然有出尘之姿。”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五:“他同好友 葛寰中 谈起这事,好像天大祸事,就要临头一样,比起前数月,萧然而论 北京 事情的态度,真不同!”

水月

(1).水和月。 唐 刘禹锡 《洞庭秋月行》:“山城苍苍夜寂寂,水月逶迤绕城白。” 宋 杨万里 《夜离零陵留二绝简诸友》:“思归日日只空言,一棹今真水月间。”

(2).指明净如水的月亮。 唐 郑谷 《南康郡牧陆肱郎中辟许棠先辈为郡从事有寄赠》诗:“夜清僧伴宿,水月在松梢。”《花月痕》第十回:“小饮偶然邀水月,謫居犹得住 蓬莱 。”

(3).水中月影。常形容明净。 唐太宗 《大唐三藏圣教序》:“松风水月,未足比其清华;仙露明珠,詎能方其朗润!” 唐 李白 《赠宣州灵源寺仲濬公》诗:“观心同水月,解领得明珠。”

冰霜

(1)

(2) 比喻操守纯洁清白

志固冰霜。——《临川烈武王道规传》

(3) 比喻神色严肃或态度冷淡

凛若冰霜

冷若冰霜

墨池

(1).洗笔砚的池子。著名书法家 汉 张芝 、 晋 王羲之 等,均有“墨池”传说著称后世。 唐 裴说 《怀素台歌》:“ 永州 东郭有奇怪,笔家墨池遗跡在。” 宋 曾巩 《墨池记》:“﹝ 临川 ﹞ 新城 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曰 王羲之 之墨池。”

(2).指砚。 宋 范正敏 《遯斋闲览·墨地皮棚》:“ 王僧彦 父名 师古 ,常自呼砚为墨池。”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四:“文房四宝都拈住,谩把松烟试,墨池点得兔毫浓,拂拭锦笺一纸。” 郁达夫 《采石矶》七:“他拿起笔来,往墨池里扫了几扫,就模模糊糊的写了下去。”

(3).指习书写字处。 唐 元稹 《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墨池怜嗜学,丹青羡登真。” 宋 赵彦卫 《云麓漫钞》卷八:“白首何人?墨池谁子?后生是畏,前圣有言。”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玩具·高丽贡纸》:“其表文咨文俱卤悍之甚,不足供墨池下陈矣。”

(4).制笔时,以羊青毛为最内层,以兔毫为次层,做成“墨池”(又称“笔柱”、“承墨”),用以吸墨。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笔墨》:“以所整羊毛中截,用衣中心--名曰‘笔柱’,或曰‘墨池’、‘承墨’。復用毫青衣羊青毛外,如作柱法,使中心齐,亦使平均。”

诗人

作诗的名人

生来就是一个诗人,不是造就出来的

篱落

篱笆

村庄篱落

玉堂

(1).玉饰的殿堂。亦为宫殿的美称。 战国 楚 宋玉 《风赋》:“然后倘佯中庭,北上玉堂,躋於罗帷,经於洞房,迺得为大王之风也。”《韩非子·守道》:“人主甘服於玉堂之中。” 汉 刘向 《九叹·逢纷》:“芙蓉盖而菱华车兮,紫贝闕而玉堂。” 晋 孙绰 《游天台山赋》:“朱阁玲瓏於林间,玉堂阴映於高隅。”

(2). 汉 宫殿名。《史记·孝武本纪》:“於是作 建章 宫……其南有 玉堂 、 璧门 、 大鸟 之属。” 司马贞 索隐引《汉武故事》:“ 玉堂 基与 未央 前殿等,去地十二丈。”《东观汉记·孝冲皇帝纪》:“ 永嘉 元年春正月,帝崩於 玉堂 前殿。”

(3).泛指宫殿。 唐 杜甫 《进雕赋表》:“令 贾马 之徒,得排金门,上玉堂者甚众矣。”

(4).官署名。 汉 侍中有玉堂署, 宋 以后翰林院亦称玉堂。《汉书·李寻传》:“过随众贤待詔,食太官,衣御府,久污玉堂之署。” 颜师古 注:“ 玉堂殿 在 未央宫 。” 王先谦 补注引 何焯 曰:“ 汉 时待詔於 玉堂殿 , 唐 时待詔於翰林院,至 宋 以后,翰林遂并蒙玉堂之号。”《宋史·苏易简传》:“帝尝以轻綃飞白大书‘玉堂之署’四字,令 易简 牓於厅额。” 明 李东阳 《院中即事》诗:“遥羡玉堂诸院长,酒杯能緑火能红。”《儿女英雄传》第一回:“至於那入金马,登玉堂,是少年朋友的事业,我过了景了。” 王闿运 《郭新楷传》:“君逸才也,玉堂群彦为愧多矣。”

(5).嫔妃的居所。借指宠妃。《汉书·谷永传》:“抑损椒房玉堂之盛宠。” 颜师古 注:“玉堂,嬖幸之舍也。”《后汉书·翟酺传》:“愿陛下亲自劳恤,研精致思,勉求忠贞之臣,诛远佞諂之党,损玉堂之盛。”

(6).神仙的居处。《文选·左思<吴都赋>》:“玉堂对霤,石室相距。” 刘逵 注:“玉堂石室,仙人居也。” 明 李东阳 《镜川先生宅赏白牡丹》诗:“玉堂天上清,玉版天下白。”

(7).豪贵的宅第。 南朝 宋 鲍照 《喜雨》诗:“惊雷鸣桂渚,迴涓流玉堂。” 唐 张柬之 《东飞伯劳歌》:“窈窕玉堂褰翠幙,参差绣户悬珠箔。” 清 朱彝尊 《水仙子·为毛大可挽姬人曼殊》曲:“玉堂传説小名儿,檀板能歌絶妙词。”

(8).经穴名。《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头面部》:“玉堂在口内上腭,一名上含,其窍即顽顙也。”

故旧

(1).旧交;旧友。《论语·泰伯》:“君子篤於亲, * 兴於仁;故旧不遗, * 不偷。”《汉书·王莽传上》:“﹝公﹞清静乐道,温良下士,惠於故旧,篤於师友。” 元 王晔 《桃花女》第二折:“我待亲去埋殯他,也见的我一点不忘故旧之意。” 骆宾基 《乡亲--康天刚》二:“现在他们望见雪车来了,都想能认识他是谁。是本村的呢,还是父亲的故旧?”

(2).陈旧,过去。 许杰 《<明日的文学>自序》:“但是深印在脑筋里的故旧的遗毒,还一时不能洗清。”

解后

见“ 解逅 ”。

隽永

意味深长,引人入胜

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汉书·蒯通传》

语颇隽永,耐人寻味

约略

大概;大略

约略估计

篆鼎

有篆书铭文的鼎。 唐 杜牧 《<李贺集>序》:“瓦棺篆鼎,不足为其古也。”

醉梦

亦作“ 醉夣 ”。谓人糊里糊涂如醉如梦。 唐 李涉 《题鹤林寺僧舍》诗:“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 宋 苏轼 《次韵胡完夫》:“相从杯酒形骸小,笑説平生醉梦间。” 元 卢挚 《蟾宫曲·橙杯》:“酒入诗肠,醉夣醒来,齿颊犹香。”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名臣宿将,先后骑箕,而醉梦白面之徒,相继任封疆而持节鉞。”

纸帐

以藤皮茧纸缝制的帐子。据 明 高濂 《遵生八笺》卷八记载,其制法为:“用藤皮茧纸缠於木上,以索缠紧,勒作皱纹,不用糊,以线折缝缝之。顶不用纸,以稀布为顶,取其透气。” 宋 苏轼 《自金山放船至焦山》诗:“困眠得就纸帐暖,饱食未厌山蔬甘。”《醒世恒言·赫大卿遗恨鸳鸯绦》:“倦来眠纸帐,閒暇理丝桐,好不安閒自在。” 清 黄景仁 《二十夜》诗:“破窗蕉雨夜还惊,纸帐风来自作声。”

润色

修饰文字,使有文采

乃增损而润色之。——蔡元培《图画》

怀袖

(1).犹怀抱。 汉 班婕妤 《怨歌行》:“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南朝 梁 江淹 《伤爱子赋》:“夺怀袖之深爱,尔母氏之丽人。” 明 陈子龙 《寄献石斋先生》诗:“我有短札置怀袖,安能一矢千黄金。”

(2).犹怀藏。 唐 李白 《酬崔十五见招》诗:“尔有鸟跡书,相招 琴溪 饮……长吟字不灭,怀袖且三年。” 清 侯方域 《与王氏请藏经书》:“此藏经之大部,计卷以七千餘,计簏以二十,非可怀袖。”

厌易

讨厌轻视。《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季孙 好士,终身庄,居处衣服,常如朝廷;而 季孙 适懈,有过失,而不能长为也,故客以为厌易己,相与怨之,遂杀 季孙 。”

相羊

亦作“ 相佯 ”。亦作“ 相徉 ”。徘徊;盘桓。《楚辞·离骚》:“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 洪兴祖 补注:“相羊,犹徘徊也。”《楚辞·九辩》:“擥騑轡而下节兮,聊逍遥以相佯。” 王逸 注:“且徐徘徊以游戏也。” 明 袁宗道 《冬日斋中即事》诗:“小逕独相徉,婆娑木数章。” 清 纳兰性德 《金山赋》:“曾闻韵士至此相羊,亦有名流於焉寄赏。”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