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青马生肝·其一

作者:陈伯通 朝代:元代

海青马生肝·其一原文

金符飞下渥洼龙,鞭影轻抟六翮风。

耳窍风声闻斗蚁,眼花云影疾惊鸿。

未容骏骨辽东老,已得英名冀北空。

一缕红尘江汉捷,天庭不为荔支红。

诗词问答

问:海青马生肝·其一的作者是谁?答:陈伯通
问:海青马生肝·其一写于哪个朝代?答:元代
问:海青马生肝·其一是什么体裁?答:七律
问:陈伯通的名句有哪些?答:陈伯通名句大全

注释

1. 七言律诗 押东韵

参考注释

金符

(1).犹符命。古代谓天赐与人君的符瑞,以为受命之凭证。《尚书璇玑钤》:“ 汤 受金符帝籙,白狼衔钩入 殷 朝。” 南朝 齐 孔稚珪 《褚先生伯玉碑》:“盖事详於玉牒,理焕於金符。”

(2).古代帝王授予臣属的信物,包括铜虎符、金鱼符、金符牌等。 南朝 齐 谢朓 《思归赋》:“施银黄之沃若,剖金符之陆离。” 唐 王维 《故西河郡杜太守挽歌》之二:“返葬金符守,同归石窌妻。”《元史·百官志三》:“大都尚饮局,秩从六品。 中统 四年始置。设大使、副使各一员,俱带金符。掌醖造上用细酒。”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王振鹏》:“后拜千户,佩金符,总海运。”

渥洼

即 渥洼 。 樊增祥 《<东溪草堂词选>自序》:“此五君者,譬诸 渥漥 美駟, 荆 野明摇,词学一日不湮,斯人亦一日不没。”参见“ 渥洼 ”。

(1).水名。在今 甘肃省 安西县 境,传说产神马之处。《史记·乐书》:“又尝得神马 渥洼水 中,復次以为《太一之歌》。” 裴駰 集解引 李斐 曰:“ 南阳 新野 有 暴利长 ,当 武帝 时遭刑,屯田 燉煌 界。人数於此水旁见羣野马中有奇异者,与凡马异……﹝ 利长 ﹞代土人持勒靽,收得其马,献之。” 唐 卢纶 《送史兵曹判官赴楼烦》诗:“ 渥洼 龙种散云时,千里繁花乍别离。” 清 刘大櫆 《与李侍郎书》:“盖 伯乐 过 渥洼 之渚,而马群为空。”

(2).指代神马。 唐 韩琮 《公子行》:“别殿承恩泽,飞龙赐渥洼。” 宋 苏轼 《送钱承制赴广西路分都监》诗:“舞凤尚从 天目 下,收驹时有渥洼姿。”

鞭影

(1).马鞭的影子。《景德传灯录·天台丰干禅师》:“外道礼拜云:‘善哉世尊,大慈大悲开我迷云,令我得入。’外道去已。 阿难 问佛云:‘外道以何所证而言得入。’佛云:‘如世间良马,见鞭影而行。’” 宋 陆游 《村居》诗:“生憎快马随鞭影,寧作痴人记剑痕。” 金 元好问 《怀益之兄》诗:“鞭影惊疲马,鐘声急暮禽。”

(2).借指鞭策自己的事物。 宋 杨亿 《<景德传灯录>序》:“机缘交激,若拄于箭锋;智藏发光,旁资于鞭影。” 宋 苏轼 《静常斋记》:“既以是为吾号,又以是为吾室,则有名之累,吾何所逃。然亦趋寂之指南,而求道之鞭影乎。” 清 龚自珍 《自春徂秋偶有所触拉杂书之漫不诠次得》诗之五:“传闻智勇人,伤心自鞭影。”

六翮

(1).谓鸟类双翅中的正羽。用以指鸟的两翼。《战国策·楚策四》:“奋其六翮而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宋 苏轼 《与胡祠部游法华山》诗:“君犹鸞鹤偶飘堕,六翮如云岂长鎩。” 明 刘基 《戏为雪鸡篇寄詹同文》诗:“雪鹤排云舒六翮,长鸣远逐 浮丘伯 。”

(2).指鸟。 唐 高适 《别董大》诗之二:“六翮飘颻私自怜,一离 京洛 十餘年。” 宋 陆游 《临别成都帐饮万里桥赠谭德称》诗:“今年一战馘餘子,风送六翮凌青霄。”《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五:“六翮飞身,争投栖於树杪;五花画舫,尽返棹於湖边。”

声闻

(1).亦作“ 声问 ”。音信。《国语·越语上》:“寡君 句践 乏无所使,使其下臣 种 ,不敢彻声闻於天王。”《吕氏春秋·赞能》:“ 孙叔敖 、 沉尹茎 相与友, 叔敖 游於 郢 三年,声问不知,修行不闻。”《汉书·苏武传》:“前发 匈奴 时, 胡 妇适产一子 通国 ,有声问来,愿因使者致金帛赎之。”《北史·儒林传下·刘炫》:“ 炫 与妻子,相去百里,声闻断絶。”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谬误》:“ 丁晋公 之逐,士大夫远嫌,莫敢与之通声问。”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唐 北庭 节度使 李元忠 、 安西 四镇留后 郭昕 率将士守境,与朝廷声问中断。”

(2).亦作“ 声问 ”。名声。《荀子·大略》:“德至者色泽洽,行尽而声问远。”《韩非子·内储说上》:“子闻寡人之声闻,亦何如焉?”《三国志·蜀志·许靖传》“ 南阳 宋仲子 於 荆州 与 蜀郡 太守 王商 书” 裴松之 注引 晋 陈寿 《益州耆旧传》:“ 商 字 文表 , 广汉 人,以才学称,声问著於州里。”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健驮逻国》:“﹝论师﹞少好学,有才辩,声闻遐被,法俗归心。” 宋 沉辽 《真觉开堂》:“自诸祖述作已达者,皆著声问。” 清 曹寅 《题云辨上人小照》诗:“行识自来矜色相,声闻何惜证飞仙。”参见“ 声闻过情 ”。

梵文意译。佛家称闻佛之言教,证四谛之理的得道者。常指罗汉。《大乘义章》卷十七:“观察四諦而得道者,悉名声闻。”《大乘义章》卷十七:“从佛声闻而得道者,悉名声闻。”《敦煌变文集·维摩经押座文》:“五百声闻皆被訶,住相法空分取证。”

斗蚁

亦作“鬭蚁”。亦作“鬭螘”。 1.善斗之蚂蚁。 清 钱谦益 《次韵答茅孝若见访》之二:“蜗牛亦有庐,鬭蚁上堦除。” 清 朱昆田 《竞渡歌》:“或聚如鬭蚁,或散如惊麏。” 清 厉鹗 《十月十八日同余葭白陈授衣闵廉风游禅智寺》诗:“鬭螘俛人羣,放眼寄大块。”

(2).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纰漏》:“ 殷仲堪 父病虚悸,闻牀下蚁动,谓是牛鬭。”后遂以“鬭蚁”谓病虚耳鸣。 唐 苏颋 《先是新昌小园期京兆尹一访兼郎官数子自顷沉痾年复一年兹愿不果率然成章》:“鬭蚁闻常日,歌龙值此辰。”

眼花

看东西模糊不清

头昏眼花

云影

(1).云的影像。 南朝 梁元帝 《夜宿柏斋》诗:“烛暗行人静,帘开云影入。” 宋 叶梦得 《满江红》词:“云影淡,天容窄。晓风漪十顷,暖浮晴色。” 元 吴昌龄 《东坡梦》第一折:“这些时想晨鐘暮鼓,马足车尘,细看来恰便似云影空中尽。” 沙汀 《夏夜》:“水田明晃晃的,倒映着天光云影。”

(2).比喻妇女的美发。 宋 黄机 《眼儿媚》词:“鬔鬆两鬢飞云影,鈿合未梳妆。” 宋 陈著 《洞仙歌·次韵花蕊夫人》词:“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云影鬅鬙翠山远。”

惊鸿

比喻美人体态的轻盈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曹植《洛神赋》

骏骨

(1).据《战国策·燕策一》载, 郭隗 用买马作喻,说古代有用五百金买千里马的马头骨,因而在一年内就得到三匹千里马的,劝 燕昭王 厚币以招贤。后因以“骏骨”喻杰出的人才。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倾心骏骨,非惧真龙。” 唐 元稹 《献荥阳公》诗:“骏骨黄金买,英髦絳帐延。” 清 姚鼐 《哭孔撝约三十二韵》:“鹿鸣君始赋,骏骨窃先知。”

(2).指良马。 唐太宗 《临洛水》诗:“春蒐驰骏骨,总轡俯长河。” 宋 梅尧臣 《伤马》诗:“空伤骏骨埋,固乏弊帷葬。”参见“ 千金市骨 ”。

辽东

辽河以东的地区,即辽宁省的东部和南部。明朝在现在辽宁省境内设辽东都指挥使,防守边境

英名

(1) 卓越人物的名字或名声

英名永存

(2) 也指一种荣誉

冀北

(1).《左传·昭公四年》:“ 冀 之北土,马之所生。”《南齐书·王融传》:“ 秦 西 冀 北,实多骏驥。”因以谓良马产地,并指人才荟萃之所。 唐 韩愈 《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 伯乐 一过 冀 北之野,而马羣遂空…… 东都 固士大夫之 冀 北也。”

(2).指游牧地区。 明 夏完淳 《大哀赋》:“徙帐幕南,空羣 冀 北。”

红尘

(1) 闹市的飞尘,借指繁华的社会

红尘百戏

(2) 佛教指人世间

看破红尘

江汉

(1). 长江 和 汉水 。《书·禹贡》:“ 江 汉 朝宗於海。”《诗·小雅·四月》:“滔滔 江 汉 ,南国之纪。” 朱熹 集传:“ 江 汉 ,二水名。” 北周 庾信 《周柱国大将军纥干弘神道碑》:“ 江 汉 之间,不惊鸡犬; 樊 襄 之下,更多冠盖。” 清 黄景仁 《黄鹤楼用崔韵》:“欲把登临倚长笛,滔滔 江 汉 不胜愁。”

(2).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荆楚 之地,在今 湖北省 境内。 晋 陆机 《演连珠》之四十:“ 江 汉 之君,悲其坠屨, 少原 之妇,哭其亡簪。”《后汉书·荀彧传》:“ 绍 既新败,众惧人扰,今不因而定之,而欲远兵 江 汉 ,若 绍 收离纠散,乘虚以出,则公之事去矣。”《文选·江淹<望荆山>诗》:“奉义至 江 汉 ,始知 楚 塞长。” 李善 注:“ 江 汉 , 荆 楚 之境也。”

(3).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古 巴 蜀 之地。今 四川省 的东部地区。 唐 杜甫 《枯棕》诗:“嗟我 江 汉 人,生成復何有?” 仇兆鳌 注:“ 江 汉 ,指 巴 蜀 。”

(4).指 长江 与 汉水 之间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今 湖北省 及其附近地区。 陈毅 《吟 * 形势》:“ 江 汉 飞传 刘 邓捷,中原重见 李 郑 回。”

天庭

(1) 天帝的宫廷;天帝的朝廷

(2) 帝王的宫廷;朝廷

(3) 天空

这种种声音在无边无际的天庭中响着。——胡也频《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4) 指前额的中央

天庭饱满

不为

(1).不做;不干。《诗·卫风·淇奥》:“善戏謔矣,不为虐兮。”《孟子·梁惠王上》:“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宋 曾巩 《寄欧阳舍人书》:“立言者既莫之拒而不为;又以其子孙之所请也,书其恶焉则人情之所不得,於是乎铭始不实。”

(2).谓收成不好。《墨子·杂守》:“令民家有三年畜蔬食以备湛旱、岁不为。” 王念孙 《读书杂志·墨子六》:“‘岁不为’,犹《玉藻》言年不顺成也。”《淮南子·本经训》:“是故上下离心,气乃上蒸,君臣不和,五穀不为。” 高诱 注:“不为,不成也。”

(3).不算,不是。 南朝 宋 颜延之 《陶徵士诔》:“夫璿玉致美,不为池隍之宝;桂椒信芳,而非园林之实。”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先破后承,始开终结,内分八股,股股相对,绳墨不为不严矣。”

(1).不因为。《荀子·天论》:“天行有常,不为 尧 存,不为 桀 亡。” 汉 东方朔 《答客难》:“天不为人之恶寒而輟其冬,地不为人之恶险而輟其广,君子不为小人之匈匈而易其行。” 宋 周邦彦 《浣溪沙》词:“不为萧娘旧约寒,何因容易别 长安 。”

(2).不为了。《汉书·扬雄传下》:“盖闻圣主之养民也,仁霑而恩洽,动不为身。” 颜师古 注:“言忧百姓也。”

荔支

即荔枝。《后汉书·和帝纪》:“旧 南海 献龙眼、荔支,十里一置,五里一候,奔腾阻险,死者继路。”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荔支》:“《广志》曰:‘荔支,树高五六丈,如桂树。緑叶蓬蓬,冬夏鬱茂,青华朱实。’” 宋 苏轼 《峻灵王庙碑》:“石峯之侧,多荔支黄柑,得就食。”参见“ 荔枝 ”。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