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和雪韵

作者:郑清之 朝代:宋代

再和雪韵原文

司冬已穷造父力,寒机堕指晓犹织。
长安贵人金屋娇,琉璃屏下方偃息。
穿窗入幕儿女笑,唤作杨花元不识。
明珠照乘月午夜,秋水连云天一色。
翻缟新诗出退之,撒盐戏语欺安石。
一寒最怜东郭士,履穿踵决行不得。
自喜犹为孔子徒,且学颜渊食炊墨。

诗词问答

问:再和雪韵的作者是谁?答:郑清之
问:再和雪韵写于哪个朝代?答:宋代
问:郑清之的名句有哪些?答:郑清之名句大全

郑清之再和雪韵书法欣赏

郑清之再和雪韵书法作品欣赏
再和雪韵书法作品

参考注释

造父

西周著名御车者,受幸于周缪王,王使造父御良马八匹,西狩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归。后闻徐偃王反,王使造父御车日驰千里攻徐偃王,大破之,乃赐造父以赵城(今 * 县),由此为赵氏,是为赵国之始祖

寒机

寒夜的织布机。 南朝 宋 鲍照 《和王羲兴七夕》诗:“寒机思孀妇,秋堂泣征客。” 宋 曾巩 《山水屏》诗:“ 吴 縑落寒机,舒卷光乱目。”

堕指

谓冻掉手指。《汉书·高帝纪下》:“上从 晋阳 连战,乘胜逐北,至 楼烦 ,会大寒,士卒堕指者什二三。” 唐 李华 《吊古战场文》:“繒纊无温,堕指裂肤。” 宋 杨万里 《后苦寒歌》:“生愁堕指脱两耳,芦花亦无何许藏。”

长安

长安地名始于秦朝,西汉、隋、唐等朝的都城,在今陕西西安一带

贵人

(1) 杰出人物的一员

君子子者,贵人之子也。——《仪礼·丧服》

(2) 地位高的人

夫怒,因嬉笑曰:“将军贵人也,毕之!”——《汉书·灌夫传》

(3) 古代皇帝妃子的称号。位次皇后,汉光武帝始置,历代多沿用,但位尊卑不一

金屋

华美之屋。 南朝 梁 柳恽 《长门怨》诗:“无復金屋念,岂照长门心。” 唐 于鹄 《送宫人入道归山》诗:“自伤白髮辞金屋,许著黄裳向玉峯。” 清 龚自珍 《湘月》词:“一枝赠我,安排自有金屋。” 鲁迅 《惜花》诗之二:“剧怜常逐柳绵飘,金屋何时贮 阿娇 ?”参见“ 金屋贮娇 ”。

琉璃

巴利语 veluriya或梵文俗语verulia的译音。用铝和钠的硅酸化合物烧制成的釉料,常见的有绿色和金黄色两种,多加在粘土的外层,烧制成缸、盆、砖瓦等。亦指琉璃灯座

一盏琉璃

下方

(1) 下边;处于较低位置的

房檐的下方住着一窝燕子

(2) 指人间;下界

偃息

(1) 休养;歇息

(2) 停息;止息

入幕

(1).进入帷幕。 北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还飈入幕,写雾出楹。”

(2).引申指进入内室。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刑部·剧贼遁免》:“﹝ 罗龙文 ﹞与 严东楼 款密,且令品第所得江南诸宝玩,其入幕无间朝夕。后与 严 同败,同遣戍。”

(3).指入为幕僚。 唐 贾岛 《送陈判官赴绥德》诗:“将军遥入幕,束带便离家。” 金 元好问 《送樊顺之》:“ 王粲 从军正年少, 庾郎 入幕更风流。”参见“ 入幕宾 ”。

儿女

(1) 儿子和女儿,子女

儿女成群

(2) 青年男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儿女泪,君休滴

唤作

叫做,称做。 唐 寒山 《诗》之二二四:“将他《儒行》篇,唤作贼盗律。” 宋 杨万里 《听雨》诗:“昨夜茅檐疏雨作,梦中唤作打篷声。” 茅盾 《子夜》一:“过了北 河南路 口的上海总商会以西的一段,俗名唤作‘ 铁马路 ’,是行驶内河的小火轮的汇集处。”

杨花

指柳絮。 北周 庾信 《春赋》:“新年鸟声千种囀,二月杨花满路飞。” 唐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 龙标 过 五溪 。” 宋 陈偕 《满庭芳·送春》词:“榆荚抛钱,桃英胎子,杨花已送春归。”《西湖佳话·六桥才迹》:“杨花若不沾泥去,尚可随花落绣裀。” 曹禺 《王昭君》第一幕:“你看,柳絮!杨花!多么轻的杨花呀!”

不识

(1).不知道,不认识。《诗·大雅·皇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郑玄 笺:“其为人不识古,不知今,顺天之法而行之者。” 唐 韩愈 《闵己赋》:“行舟檝而不识四方兮,涉大水之漫漫。” 鲁迅 《<集外集>序言》:“连我自己也诧异那时的我的幼稚,而且近乎不识羞。”

(2). 西周 刑法中三种可宽恕的条件之一。指误杀。《周礼·秋官·司刺》:“壹宥曰不识。” 郑玄 注:“识,审也。不审,若今仇讎当报甲,见乙,诚以为甲而杀之者。”

明珠

珍珠,比喻珍爱的人或美好珍贵的事物

掌上明珠

乘月

趁着月光。《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夏歌一》:“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 唐 张若虚 《春江花月夜》诗:“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宋 陆游 《游山西村》诗:“从今若许閒乘月,柱杖无时夜叩门。”

午夜

指夜里十二点钟前后;半夜

秋水

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望穿秋水

连云

与天空之云相连。形容高远,众多。《文选·潘岳<秋兴赋>》:“高阁连云,阳景罕曜。” 张铣 注:“阁高故称连云。” 唐 白居易 《李白墓》诗:“ 採石 江边 李白 坟,遶田无限草连云。” 元 周霆震 《宿州歌》:“万骑连云发 蜀 都, 宿州 一掷拟摴蒲。”

天一

(1).谓与天合而为一。《庄子·大宗师》:“安排而去化,乃入於寥天一。” 郭象 注:“安於推移而与化俱去,故乃入於寂寥而与天为一也。”

(2).星名。《史记·天官书》:“前列直斗口三星,随北端兑,若见若不,曰阴德,或曰天一。” 张守节 正义:“天一一星,疆閶闔外,天帝之神,主战鬭,知人吉凶。明而有光,则阴阳和,万物成,人主吉;不然,反是。”《晋书·天文志上》:“天一星在紫宫门右星南,天帝之神也,主战鬭,知人吉凶者也。”

(3).神名。《史记·封禅书》:“其后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 天一 、 地一 、 太一 ’。” 司马贞 索隐引 宋均 曰:“ 天一 、 太一 , 北极神 之别名。”

(4).太岁的别名。《广雅·释天》:“天一……太岁也。”参阅 清 王引之 《经义述闻·太岁考上》“论太岁之名有六名异而实同”。

新诗

(1).新的诗作。 晋 张华 《答何劭诗》之一:“良朋貽新诗,示我以游娱。”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七:“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 清 黄遵宪 《奉命为美国三富兰西士果总领事留别日本诸君子》诗:“海外偏留文字缘,新诗脱口每争传。”

(2).指“五四”以来的白话诗。 毛 * 《关于诗的一封信》:“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 李一氓 《<阿英文集>序》:“你写新诗,我填旧词,也是个诗人高唱的时代。”

撒盐

(1).喻降雪。典出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言语》:“ 谢太傅 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 胡儿 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 唐 元稹 《追封宋若华制》:“ 班妃 ‘裂素’之咏, 谢氏 ‘撒盐’之章。”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二:“时风雨犹未止,想上封正在撒盐飞絮也。雪景之奇,于斯极矣。”

(2).喻飘柳絮。 清 汪如洋 《疏影·赋柳絮》词:“又惹他林下诗情,记起撒盐庭院。”

戏语

(1).犹戏言。开玩笑的话。《后汉书·五行志五》:“ 永康 元年八月, 巴郡 言黄龙见。时吏 傅坚 以郡欲上言,内白事以为走卒戏语,不可。太守不听。” 宋 苏轼 《<范文正公文集>叙》:“其於仁义礼乐忠信孝悌,盖如飢渴之於饮食……虽弄翰戏语,率然而作,必归於此。”

(2).指开玩笑。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七:“ 卢抱经 学士 文弨 精於攷索,每朋辈小集谈艺,学士仰而沉思,以手频摩其面。同人戏语:‘此省皂脂钱耳。’”

东郭

(1).东边的外城。《左传·襄公十八年》:“ 晋侯 伐 齐 ……壬寅,焚东郭、北郭。” 晋 潘岳 《西征赋》:“弔 爰丝 之正义,伏 梁 剑於东郭。”《水浒传》第五回:“众人各各都穿本身披挂,戎装袍甲,摆队成伍,从东郭门而入。”

(2).指东城外,东郊。《宋书·谢灵运传》:“ 会稽 东郭有 回踵湖 , 灵运 求决以为田, 太祖 令州郡履行。” 唐 白居易 《寻王道士药堂因有题赠》诗:“常悲东郭千家冢,欲乞西山五色丸。”

(3).狡兔名。“ 东郭逡 ”的省称。《三国志·魏志·袁谭传》“ 太祖 乃还救 谭 ,十月至 黎阳 ”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魏氏春秋》:“此韩卢、东郭自困於前而遗田父之获者也。”参见“ 东郭逡 ”。

(4).复姓。 春秋 齐 有 东郭偃 。见《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履穿踵决

鞋子穿洞,后跟破裂。极言贫困。《庄子·山木》:“衣敝履穿,贫也。”《庄子·让王》:“捉衿而肘见,纳屨而踵决。” 鲁迅 《华盖集·“碰壁”之后》:“所以待到磨墨吮笔,说什么‘履穿踵决’时,脚上也许早经是丝袜。”

行不得

(1).不可做。《儿女英雄传》第二十回:“姑娘连连摆手説:‘这事断断行不得!’”

(2).行不到。《水浒传》第四回:“ 鲁提辖 便和 金老 行不得半里,到门首,只见老儿揭起帘子叫道:‘我儿,大恩人在此。’”《水浒传》第六七回:“行不得一日,正走之间,只见走过一条大汉,直上直下相 李逵 。”

(3).谓行路艰难。 宋 范成大 《两虫》诗:“鷓鴣忧兄行不得,杜宇劝客不如归。” 清 尤侗 《闻鹧鸪》诗:“遍地关山行不得,为谁辛苦尽情啼。” 廖公侠 《感事》诗:“风雨瀟瀟行不得,鷓鴣声裡黯销魂。”参见“ 行不得也哥哥 ”。

自喜

亦作“ 自熹 ”。亦作“ 自憙 ”。1.自乐;自我欣赏。《庄子·秋水》:“於是焉 河伯 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尽在己。”《汉书·佞幸传·董贤》:“为人美丽自喜。”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地质略论》:“吾以之自熹,吾以之 * 。”

(2).自己爱好。《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吴起 为人节廉而自喜名也。”《汉书·贾谊传》:“遇之有礼,故羣臣自憙。” 颜师古 注:“憙,好也,好为志气也。”《后汉书·公孙述传论》:“ 述 虽为 汉 吏,无所凭资,徒以文俗自憙,遂能集其志计。”《金史·王晦传》:“ 王晦 字 子明 , 泽州 高平 人。少负气自憙,常慕 张咏 之为人。”

孔子

(公元前551—前479) 中国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幼年生活贫困。学无常师,相传曾问礼于老子。50岁时任鲁国司寇,摄行相事。后同学生周游列国,终不见用。晚年致力教育事业,传弟子有3000人,著名者72人。政治上主张“正名”,认为“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都应名实相副,以巩固等级名分和社会秩序。提倡德治教化,反对苛政。 * 思想上宣传“仁”。“仁”是符合等级制度的言行规范,又是维护家长制的精神支柱,是品德素养恭、宽、信、敏、惠的总称。教育思想上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和“温故知新”。重视因材施教。现存《论语》集录孔子言行

公众号
0
纠错

诗词推荐

名句推荐

古诗文大全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