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心而后动

历史典故

隐:审度。动:行动。 经过认真思考然后行动。 表示行动之审慎。语出汉.崔瑗《座右铭》:“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唐.骆宾王《钓矶应诘文》:“夫至人之处世也,拟迹而后投,隐心而后动,终始不易其道,悔吝不生其情。”唐.说《赠广州大都督冯府君神道碑铭》:“资为忠,隐心后动。”

词语分解

  • 隐心的解释 1.审度,忖度。文选·崔瑗<座右铭>:“隐心而后动,谤议庸何伤。” 李善 注:“ 刘熙 孟子注曰:‘隐,度也。’周易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吕氏春秋曰:‘内反於心不慙,然后动也。’” 李周翰 注:“隐,度。庸,常也。言能度心而动。”2.昧心。后汉书·皇甫规传:“臣诚知阿諛有福,深言近祸,岂敢隐心以避诛责乎!”3.忧心;痛心。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哀吊:“隐心而结文则事愜,

历史典故推荐:亡国之音

源见“桑间濮上”。指侈靡淫6*乱的音乐。南朝 梁 萧统〈文选〉序:“关雎麟趾,正始之道著;桑间 濮上,亡国之音表。” 偏正 灭亡国家的音乐。也指象征国家灭亡的音乐。后多比喻萎靡轻浮的音乐。语出礼记·乐记: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隐心而后动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典故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