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左侍郎

历史官职

官名。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置吏部左、右侍郎各一员,正三品,为吏部副长官,协掌部务。时罢中书省六部直达皇帝,分掌政务,故其职甚重。清朝顺治元年(1644)改吏部左、右参政为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凡四员。初定满、汉军员正二品,汉员正三品,顺治十六年改皆正三品,康熙六年(1677)复旧制,九年复改皆正三品,雍正八年(1730)皆升正二品。光绪三十二年(1906)各减一员,宣统三年(1911)废。参见“吏部”、“吏部侍郎”。

词语分解

  • 吏部的解释 1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时韩愈吏部权 京兆。——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吏部拟用左通政。——清· 张廷玉明史2 又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
  • 侍郎的解释 中国古代官名,明清时代是政府各部的副部长,地位次于尚书兵部侍郎

历史官职推荐:候奄

官名。又称“元候”。春秋时晋国置。掌侦察敌情的军吏。国语·晋语七“使张老为司马,使范献小为候奄。”韦昭注: “候奄,元候也。”参见“元候”。 武官名,又称候正。春秋时晋国设于上中下三军,主管侦探谍报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吏部左侍郎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官职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