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

历史官职

吏部怎么写好看

吏部怎么写好看

名。①东汉始于尚书台置吏曹(一说名吏部曹),掌选举祠祀事,后改名选部,专掌官吏的任免考选,三国改名吏部,职掌文职官吏任免考选,兼典法制,隶尚书台(省),设尚书为长官,武官选举归中护军; 或说吏部、考功、定课、比部等郎曹。两晋沿置,所领郎曹或有增减,兼掌武官选举。南朝定制,置为尚书省六曹之一,设尚书,领吏部、删定、三公、比部四郎曹。自魏、晋至南北朝,居尚书列曹之首,其职极重,其官品秩常比他曹为高,宋武帝大明二年(458),因不欲威权在下,增尚书为二员以削弱其权任,寻复置一员。北魏前期或称选部,孝文帝改制后定置为尚书省六曹之一,或说领吏部、考功、南北主客四曹。北齐领吏部、考功、主爵三郎曹,掌文武官吏任免考选封爵之政,法制改归都官曹。麹氏高昌国置为八部之首,设长史司马为正副长官。历朝又每以大臣参掌选事分其权任,重大任命须与众执政大臣参议,由皇帝、宰相裁定。西魏文帝大统十二年(546)置为尚书省十二部之一,设郎中;西魏末、北周仿《周礼》建六官府,改隶夏官府为诸之一,设中大夫为长官,下大夫、上士各一员副之,或省中大夫,则以下大夫为长官。隋、唐、五代为尚书省六部之首,掌全国文职官员铨选、勋封、考课之政。隋初设尚书为长官,领吏部(选部)、司封(主爵)、司勋、考功等署; 炀帝大业三年(607)增设侍郎一员为次官。唐增侍郎为二员,诸司各设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员。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司列,咸亨元年(670)复旧; 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改名天官,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 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名文部,肃宗至德二载(757)复旧。唐前期兼管贡举,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始移其事归礼部。因尚书常由宰相兼任,部务实际上由侍郎主持。中唐以后,尚书省诸部职权为宰相、诸使职侵夺,本部铨选之权日轻。北宋初文武官铨选分属中书、审官院、枢密院、三班院,稍后文选属审官东院、流内铨,武选属审官西院、三班院,本部唯掌注拟州县、幕职官,京朝官叙服章、申请摄官讣吊祠祭、拔萃举人等事,兼管南曹、甲库,置吏部事二人,以带职京朝官或无职事朝官充任,又有格式司,尚书、侍郎皆为寄禄官。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始掌管全国文武官吏铨选爵勋考课之政令,置尚书一员、侍郎二员; 改审官东、西院为尚书左、右选,由尚书主持,管理较高级的文武官吏; 改流内铨、三班院为侍郎左、右选,由侍郎主持,管理较低级的文武官吏,合称吏部四选,各置郎中、员外郎,分掌铨选之政。高级文官须由中书省敕授,高级武官须由枢院宣授。领吏部、司封、司勋、考功四司,各置郎中、员外郎,分掌爵勋考课之政,吏部司兼佐部务; 官告院掌官吏任命文书,置主管官等员。辽朝为南面官署,无实际职掌。金朝职掌与宋略同,然不分四选,不设诸司,置尚书、侍郎各一员为长贰,郎中、员外郎各二至四员,掌拟注从七品以下职事官,正七品以上,将名单上报尚书省,听制授。领架阁库、官诰院。金初与尚书省左、右司通署,熙宗天眷三年(1140)始分治。元朝隶中书省,掌文官铨选,武官归枢密院。世祖中统元年(1260)与户、礼并为左三部,后或自为一部,或与礼部合为吏礼部,至元十三年(1276)始定制自为一部,置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员额不等,亦不设诸司。后定员尚书三员,侍郎、郎中、员外郎各二员。惠宗至元三年(1373)增置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员,至正元年(1341),又置司绩一员,掌百官行止。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罢中书省后,六部直隶皇帝,分掌政务,吏部掌全国文官铨选、考课、爵勋之政,武官归兵部。除内阁大学士、吏部尚书由廷推或奉特旨外,内外百官皆由吏部会同其他高级官员推选或自行推选。设尚书一员,左、右侍郎各一员。初领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洪武十三年增司封部,二十二年改总部为选部,二十九年定置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吏司及司务厅。建文(1399—1402)中一度增置左、右侍中居尚书下、侍郎上,去诸司清吏字,成祖即位后复旧。永乐(1403—1424)中,六部迁北京清朝天聪五年(1631)始置,以贝勒管理部务,设满、蒙、汉承政、参政、启心郎等官。崇德三年(1638)分参政为左、右,增理事官、副理事官、额哲库等官。顺治元年(1644)停贝勒掌部务,改承政为尚书,参政为侍郎,理事官为郎中,副理事官为员外郎,额哲库为主事,八年复以亲王、郡王兼摄部务,九年罢。雍正元年(1723)以大学士领部务,嘉庆四年(1799)改以亲王领,六年复以大学士领,遂为定制。置尚书满、汉各一员,左右侍郎满汉各一员。属官有堂主事,清档房满二员,汉本房满二员,汉军一员,掌文案章奏。所领诸司沿明制,又置当月处、督促所等机构,各置满、汉、蒙古、汉军等郎官,员额不等。宣统三年(1911)成立责任内阁,设铨叙、制诰等局,遂废。②魏晋南北朝尚书省郎曹之一,设郎(郎中),隶吏部尚书,协掌铨选之政。隋初改设侍郎二员,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选部。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复旧,设郎中、员外郎各二员,及主事等员,为吏部头司,协掌铨政,领南曹,在诸司中最为重要。高宗、武则天时曾随本部改名司列、天官,寻各复旧。宋朝亦置,初无职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设郎中、员外郎各四员,协掌铨选及部务。


官署名。三国时魏始置,晋沿其制。《晋书·职官志》:“及魏改选部为吏部,主选部事……及晋置吏部、三公。”自此以后,除北周和辽两代不置吏部外,其余各朝均置吏部。起初权势不太重,后来权势渐重。唐置六部,吏部为首,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其后各朝也大致相同。《新唐书·百官一·吏部》:“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五品以上,以名上而听制授;六品以下,量资而任之。其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功。”吏部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选补流外官等;司封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司勋掌勋级;考功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

词语分解

  • 吏部的解释 1 古代官制六部之一。主管吏的任免、考课、升降、调动等事务。长官为吏部尚书。位次在其他各部之上时韩愈吏部权 京兆。——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吏部拟用左通政。——清· 张廷玉明史2 又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
  • 吏的字典解释 吏 lì 旧时代的大小官员:吏治
  • 部的字典解释 部 bù 全体中的一份:部分(“分”读轻声)

历史官职推荐:建信将军

官名。东汉献帝建安 196—220 末刘备置。三国志·刘封传: “ 刘备 以 申 耽弟仪为建信将军、西城太守。” 杂号将军名,东汉末年刘备置,掌征伐或驻守。三国志·蜀书·刘封传:“上庸太守申耽举众降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吏部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官职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