欹器

历史知识

一种容器。依其盛水多少,重心将发生变化,从而显出或欹或正或覆的状态。《荀子·宥坐》:“孔子观于鲁桓公之庙,有欹器焉”,还记述它盛水适中或过满或不盛水的状态:“中而正,满而覆,虚而欹。”历代几乎都有人创制新的欹器,并将它与杂伎百戏相结合,因而也就日愈复杂,更富观赏性和艺术性。但是,历代文献都只有文字记载,而无制作图样。

词语分解

  • 欹器的解释 古代一种倾斜易覆的盛水器。水少则倾,中则正,满则覆。人君可置于座右以为戒。荀子·宥坐:“ 孔子 观於 鲁桓公 之庙,有欹器焉。 孔子 问於守庙者曰:‘此为何器?’守庙者曰:‘此盖为宥坐之器。’” 杨倞 注:“欹器,倾欹易覆之器。宥,与‘右’同。言人君可置於坐右以为戒也。” 北周 庾信 周祀宗庙歌·皇夏:“欹器防满,金人戒言。”
  • 欹的字典解释 欹 qī 古同“攲”:“吾闻宥坐之器者,虚则欹
  • 器的字典解释 器 qì 用具的总称:器皿

历史知识推荐:于君道

即“太平道”。

关注微信公众号:词典网,查询回复:欹器历史

公众号
纠错

猜你喜欢

相关推荐

电脑版 历史知识 词典网
m.CiDianWang.com